創新驅動 科學發展
發布時間:2013-09-02 10:56:17
|
作者:
編者按: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通過的《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實現“八倍增”、力促“兩提高”,到2020年跨入創新型省份行列的奮斗目標,為我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指明了主攻方向。為此,民建會員充分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的優勢,圍繞省委決策,建真言、獻良策。現本刊摘取《聯誼報》上部分民建會員對浙江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建議和看法,供學習交流。
郭吉豐委員:改革用人機制 強化企業國際化戰略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是兩大動力,而創新驅動離不開改革和開放,我們從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和實施國際化開放戰略這兩個視角,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創新以市場先導、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等原則出發,建議如下:
改革用人體制機制,大力推動人才強省工程
一、加快懂科技創新的干部和企業家隊伍建設。要使產業從單純買設備、產品這樣比較簡單的過程,到確立研發方向、通過集聚人才進行研發,最后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復雜的過程轉變,關鍵是干部和企業家隊伍。要加強企業家的科研創新理念、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培養。
二、加快研發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一要鼓勵我省高校實用開發型人才與企業對接,在對接中提升能力、貼近市場,提高成果轉化率;二要建立一批行業龍頭和骨干企業的中試基地,對引進技術進行中試或產業化研發;三是政府要推動建立一些以新興產業為目標、事關全局的市場化的中試研發機構。
三、加快青山湖科技城和未來科技城兩個大平臺的人才集聚和作用發揮機制的建設。一是要進一步激發和提升兩個科技城集聚和整合功能,既要有競爭,又要有錯位;二是在集聚高端科技資源基礎上,加快要素融合和作用發揮機制的建設;三是充分利用專業投資和中介機構,在省內和國外建立一些項目孵化機構等,直接與國際對接。
四、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人才集聚功能。一是以各類高新技術園區等為依托,加大科技型企業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二是對經認定的符合我省產業發展導向的科技企業,凡產值在一定范圍內或新設立企業一定年限內,其企業所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全額獎勵給企業。
強化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國際化戰略
一、政府要推動建立與我省產業結合度高的一些重點國家和區域的合作,鼓勵各地多建立與國外友好合作關系。注重面上招商引智工作和重點國家、地區的深度合作相結合。
二、鼓勵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收購和兼并海外企業、研發機構、品牌和市場網絡體系,鼓勵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加快技術的融合和應用,實現再創新。
三、加強人才的合作和交流。
(摘自2013年5月23日《聯誼報》)
馬梅芝委員:創新資金要真正“雪中送炭”
記者: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決定》提出,要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就如何提高創新資金的使用效益,您有何建議?
馬梅芝:省委提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把握新階段新形勢,順時應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明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目標,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創新資金投入方面,在注重“量”的同時,更應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在投入方向和環節上多“雪中送炭”。企業研發階段是最痛苦和難熬的階段,這時政府的資金支持哪怕很少,對企業也是一份肯定,能提升企業的發展信心,為企業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記者:每個企業都希望在研發階段得到政府支持,但哪些項目方向對、前景好,哪些項目不可行,這需要一個科學的評估,政府支持的風險如何控制?資金怎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馬梅芝:確實,如果來者不拒都支持,不現實更不科學。
政府扶持資金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需要科學的評估和預測,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洛杉磯的中小企業局。他們目前有15萬義工,其中大部分是已經退休的企業高管、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他們通過對企業研發項目的風險評估,進而為企業爭取貸款。
我們不妨也組建這樣一個由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淵博的專家組成的風險評估團隊,對正處于研發攻堅階段的企業項目進行科學評估,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資金扶持,幫企業渡過難關。此外,我認為政府的支持也應該允許失敗,現在的扶持資金效益考核多以結果導向為主,應把更多的評價指標放到研發過程中去。
記者:現在有的企業反映,政府創新資金投向硬件領域的較多,對于資金扶持方向,您有什么想法?
馬梅芝:這是一個觀念問題。我認為現在創新資金投入,確實有些重“硬”輕“軟”。硬投入,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當然需要。但硬投入的同時,不能忽略軟投入,這就需要政府轉變觀念,不能只把經濟增長速度看成硬目標,而要把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看成軟目標。政府部門和企業應該高度重視軟投入的重要性。
軟投入包含體制、政策、人才培養、企業文化建設、勞動者積極性(如觀念、創新精神、道德)等。在目前整個政策體系尚待健全的環境下,總的來說軟投入組合的質量相對較低。如果政府能適時地加強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軟投入,利用政策資金等要素,提高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增強企業攻堅克難的戰斗力,這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摘自2013年6月6日《聯誼報》)
徐土松委員:讓金融改革撬動創新資本
記者:您一直關注金融創新,隨著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的不斷推進,您認為金融創新在哪些方面要有所作為?
徐土松: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何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提高績效,幫助企業發展壯大,是當前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的政府財政扶持,大部分是通過企業項目申報、技改補貼和事后獎勵的形式對企業進行資助,這種形式存在一定弊病。因此,建議改變現有的財政扶持方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間接扶持,比如建立創業引導扶持基金。政府將評審的環節交由風險投資機構,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將原有的扶持資金按比例放大,讓受扶持的企業更大地受益。風投機構的項目評審以市場性為準,更嚴格公正,最終不單是資金的投入,還會在經營管理模式上給予企業更好的指導。杭州市從2008年開始設立了1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目前收效良好。
記者:風投的投資效益可能更高,但它的要求也高,對于一般的企業該怎樣扶持?
徐土松:現在許多創新型企業往往是人腦+電腦,抵押物和融資渠道都很少。對于這些企業,可以選擇政策性擔保,由政府出面向銀行擔保為企業融資。通過算術題模型對比一下,比如現在政府有1000萬的扶持資金,如果直接扶持100家企業,每家企業平均能拿到10萬。而如果政府將這1000萬給擔保公司,進而將資金放大到1億,100家企業平均每家就能從銀行貸款100萬,假設最終100家企業里有10家不能償還,這1000萬的壞賬就由政府償還。10%的壞賬率完全在銀行的貸款風險控制范圍內,政府同樣是出1000萬,但對企業來說一個是拿10萬,一個是貸100萬,效果顯而易見。實際上,銀行放貸評審細致合理,發生10%壞賬的幾率很小,如果只有500萬的壞賬,政府還能將剩余的500萬轉入來年的擔保基金,這樣受益的企業將逐年增多。
記者:企業除了融資難,還有融資貴的問題,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徐土松:現在企業的商業貸款一年期為多。到期了如果要繼續貸款,就要先還款,再向銀行申請放貸,轉貸周期一般最少需要7天。隨著還款期的臨近,企業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往往只能尋求民間借貸來應急。目前市場上民間借貸資金成本在0.3%左右,每次轉貸時間在7~15天,轉貸成本占全年融資成本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對于企業來說,這筆錢花得有些“冤”。
2013年杭州市經信委設立了“轉貸引導基金”,通過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為企業轉貸提供服務。具體做法是,企業還款期前,政府及銀行進行調查摸底,對于運行良好且要轉貸的企業,政府先行墊付還款,銀行快速放款,實現轉貸的“無縫對接”,為企業轉貸開辟綠色通道,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轉貸成本。自5月7日首筆轉貸業務啟動至今,已為12個單位,共14筆業務進行轉貸支持,累計發放貸款10901萬元,平均每筆業務2天內完成。與民間借貸相比,已為企業節約轉貸成本118.138萬元。杭州一塑膠企業作為這次轉貸資金的首家受益企業,500萬元轉貸資金及時填補了公司貸款缺口,解決了他們一籌莫展的資金問題,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轉貸金額的簽發,這次貸款成本僅用了1.5萬元,與之前相比直接節約成本7.25萬元。這是政府服務企業的創新嘗試,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了融資問題,值得借鑒。
(摘自2013年7月4日《聯誼報》)
郭吉豐委員:改革用人機制 強化企業國際化戰略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是兩大動力,而創新驅動離不開改革和開放,我們從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和實施國際化開放戰略這兩個視角,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創新以市場先導、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等原則出發,建議如下:
改革用人體制機制,大力推動人才強省工程
一、加快懂科技創新的干部和企業家隊伍建設。要使產業從單純買設備、產品這樣比較簡單的過程,到確立研發方向、通過集聚人才進行研發,最后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復雜的過程轉變,關鍵是干部和企業家隊伍。要加強企業家的科研創新理念、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培養。
二、加快研發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一要鼓勵我省高校實用開發型人才與企業對接,在對接中提升能力、貼近市場,提高成果轉化率;二要建立一批行業龍頭和骨干企業的中試基地,對引進技術進行中試或產業化研發;三是政府要推動建立一些以新興產業為目標、事關全局的市場化的中試研發機構。
三、加快青山湖科技城和未來科技城兩個大平臺的人才集聚和作用發揮機制的建設。一是要進一步激發和提升兩個科技城集聚和整合功能,既要有競爭,又要有錯位;二是在集聚高端科技資源基礎上,加快要素融合和作用發揮機制的建設;三是充分利用專業投資和中介機構,在省內和國外建立一些項目孵化機構等,直接與國際對接。
四、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人才集聚功能。一是以各類高新技術園區等為依托,加大科技型企業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二是對經認定的符合我省產業發展導向的科技企業,凡產值在一定范圍內或新設立企業一定年限內,其企業所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全額獎勵給企業。
強化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國際化戰略
一、政府要推動建立與我省產業結合度高的一些重點國家和區域的合作,鼓勵各地多建立與國外友好合作關系。注重面上招商引智工作和重點國家、地區的深度合作相結合。
二、鼓勵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收購和兼并海外企業、研發機構、品牌和市場網絡體系,鼓勵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加快技術的融合和應用,實現再創新。
三、加強人才的合作和交流。
(摘自2013年5月23日《聯誼報》)
馬梅芝委員:創新資金要真正“雪中送炭”
記者: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決定》提出,要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就如何提高創新資金的使用效益,您有何建議?
馬梅芝:省委提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把握新階段新形勢,順時應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明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目標,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創新資金投入方面,在注重“量”的同時,更應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在投入方向和環節上多“雪中送炭”。企業研發階段是最痛苦和難熬的階段,這時政府的資金支持哪怕很少,對企業也是一份肯定,能提升企業的發展信心,為企業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記者:每個企業都希望在研發階段得到政府支持,但哪些項目方向對、前景好,哪些項目不可行,這需要一個科學的評估,政府支持的風險如何控制?資金怎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馬梅芝:確實,如果來者不拒都支持,不現實更不科學。
政府扶持資金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需要科學的評估和預測,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洛杉磯的中小企業局。他們目前有15萬義工,其中大部分是已經退休的企業高管、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他們通過對企業研發項目的風險評估,進而為企業爭取貸款。
我們不妨也組建這樣一個由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淵博的專家組成的風險評估團隊,對正處于研發攻堅階段的企業項目進行科學評估,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資金扶持,幫企業渡過難關。此外,我認為政府的支持也應該允許失敗,現在的扶持資金效益考核多以結果導向為主,應把更多的評價指標放到研發過程中去。
記者:現在有的企業反映,政府創新資金投向硬件領域的較多,對于資金扶持方向,您有什么想法?
馬梅芝:這是一個觀念問題。我認為現在創新資金投入,確實有些重“硬”輕“軟”。硬投入,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當然需要。但硬投入的同時,不能忽略軟投入,這就需要政府轉變觀念,不能只把經濟增長速度看成硬目標,而要把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看成軟目標。政府部門和企業應該高度重視軟投入的重要性。
軟投入包含體制、政策、人才培養、企業文化建設、勞動者積極性(如觀念、創新精神、道德)等。在目前整個政策體系尚待健全的環境下,總的來說軟投入組合的質量相對較低。如果政府能適時地加強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軟投入,利用政策資金等要素,提高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增強企業攻堅克難的戰斗力,這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摘自2013年6月6日《聯誼報》)
徐土松委員:讓金融改革撬動創新資本
記者:您一直關注金融創新,隨著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的不斷推進,您認為金融創新在哪些方面要有所作為?
徐土松: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何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提高績效,幫助企業發展壯大,是當前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的政府財政扶持,大部分是通過企業項目申報、技改補貼和事后獎勵的形式對企業進行資助,這種形式存在一定弊病。因此,建議改變現有的財政扶持方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間接扶持,比如建立創業引導扶持基金。政府將評審的環節交由風險投資機構,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將原有的扶持資金按比例放大,讓受扶持的企業更大地受益。風投機構的項目評審以市場性為準,更嚴格公正,最終不單是資金的投入,還會在經營管理模式上給予企業更好的指導。杭州市從2008年開始設立了1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目前收效良好。
記者:風投的投資效益可能更高,但它的要求也高,對于一般的企業該怎樣扶持?
徐土松:現在許多創新型企業往往是人腦+電腦,抵押物和融資渠道都很少。對于這些企業,可以選擇政策性擔保,由政府出面向銀行擔保為企業融資。通過算術題模型對比一下,比如現在政府有1000萬的扶持資金,如果直接扶持100家企業,每家企業平均能拿到10萬。而如果政府將這1000萬給擔保公司,進而將資金放大到1億,100家企業平均每家就能從銀行貸款100萬,假設最終100家企業里有10家不能償還,這1000萬的壞賬就由政府償還。10%的壞賬率完全在銀行的貸款風險控制范圍內,政府同樣是出1000萬,但對企業來說一個是拿10萬,一個是貸100萬,效果顯而易見。實際上,銀行放貸評審細致合理,發生10%壞賬的幾率很小,如果只有500萬的壞賬,政府還能將剩余的500萬轉入來年的擔保基金,這樣受益的企業將逐年增多。
記者:企業除了融資難,還有融資貴的問題,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徐土松:現在企業的商業貸款一年期為多。到期了如果要繼續貸款,就要先還款,再向銀行申請放貸,轉貸周期一般最少需要7天。隨著還款期的臨近,企業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往往只能尋求民間借貸來應急。目前市場上民間借貸資金成本在0.3%左右,每次轉貸時間在7~15天,轉貸成本占全年融資成本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對于企業來說,這筆錢花得有些“冤”。
2013年杭州市經信委設立了“轉貸引導基金”,通過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為企業轉貸提供服務。具體做法是,企業還款期前,政府及銀行進行調查摸底,對于運行良好且要轉貸的企業,政府先行墊付還款,銀行快速放款,實現轉貸的“無縫對接”,為企業轉貸開辟綠色通道,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轉貸成本。自5月7日首筆轉貸業務啟動至今,已為12個單位,共14筆業務進行轉貸支持,累計發放貸款10901萬元,平均每筆業務2天內完成。與民間借貸相比,已為企業節約轉貸成本118.138萬元。杭州一塑膠企業作為這次轉貸資金的首家受益企業,500萬元轉貸資金及時填補了公司貸款缺口,解決了他們一籌莫展的資金問題,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轉貸金額的簽發,這次貸款成本僅用了1.5萬元,與之前相比直接節約成本7.25萬元。這是政府服務企業的創新嘗試,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了融資問題,值得借鑒。
(摘自2013年7月4日《聯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