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心中“牛教授” 奉獻“三農”建功勛
——記民建會員、浙江農林大學駐金華市婺城區箬陽鄉特派員周圻
發布時間:2013-10-30 11:05:57
|
作者: 柯巖索
他,浙江農林大學的“牛教授”,農民說他“會養牛”,同行和領導知道他“有點牛”;
他,一名當知青時就跟“農”結下不解之緣的科技工作者,為浙江山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出重大貢獻。先后獲得“浙江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浙江省優秀科特派團隊”、“浙江省基層農技推廣優秀工作者”和“浙江省農業豐收獎”;
他,帶領“肉牛產業科特派團隊”,在金華婺城、杭州建德、臺州天臺、衢州江山、溫州蒼南等廣博的山間林地,科學利用山地、林地、荒田、山塘、水庫等分散的森林資源,不使用或少使用抗菌素和化學藥物,指導農民科學養牛,為發展浙江肉牛產業不斷助力。在擔任科技特派員八年中,主持完成肉牛產業項目10余項,指導2000余農民養牛致富,增加產值1億余元。
他就是民建會員、浙江農林大學教授、浙江省重點學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帶頭人、2013年“浙江省功勛科技特派員”榮譽稱號獲得者周圻。
理論、實踐緊結合,生態養牛成果豐
浙江是生態大省,無論植物和動物產業,不能延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浙江又是土地資源匱乏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農業資源的基本特征,農用地每年都在減少,如果只把農業集中在“一水”和“二分田”上,是解決不了“三農”問題的。
怎么辦?在浙江的“七山”里,有優良的放牧和飲水等飼養條件,有適宜的光、溫和土壤等自然環境,有發展生態草畜業的巨大潛力,是先天的、充滿誘惑的“林牧復合”產業地。為此,周圻作為科技特派員,自2005年開始,對浙江山區發展肉牛產業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在《中國畜牧》雜志發表論文《浙江山區發展肉牛生態養殖的優勢和途徑》,受到國內同行充分認可和肯定。
周圻一到農村,就走進群眾家里,同吃同住,實地查看肉牛養殖的過程及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嘗試,指導農民實踐并推行肉牛半生態飼養技術。在4到10月份青草茂盛時,將牛放養到山上,11到3月野外沒有青草的時候,再進行圈養、補充黑麥草等飼料,保證肉牛能夠一年四季健康生長。他指導農民在山坳里建造牛舍,并在牛舍邊建設排污管道、發酵池,使牛糞尿經發酵池發酵,轉化沼氣,沼液排出口連接沉淀池,達到排污標準的沼液排入周邊的農田,養殖場地更加生態環保。如今,在浙江很多山區,漫山遍野的雜交黃牛,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野外養牛不僅不影響當地的環境,而且為附近農田提供免費的生態肥料,既保證了肉牛更加生態環保,也節約了飼料成本。
周圻深入實際研究認為,選擇優質肉牛品種,改良當地黃牛,可獲得產量高、品質好的肉牛。他趁訪美的機會,購進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腳牛凍精,指導和鼓勵養牛戶采用人工授精,讓母牛懷上美國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腳牛的“孩子”。讓農民們沒想到的是,雜交牛的效果比周圻原先介紹的還要好,不僅沒出現擔心的難產問題,而且集聚了父母的優勢:身體十分健壯、體型更好、生長更快,肉質也更鮮美。這種牛肉一上市就受到了顧客的歡迎,售價要高出近兩成。
周圻積極爭取所在縣市科技部門的支持,組建“浙江省肉牛產業科特派團隊”,并擔任首席專家。團隊成員由浙江農林大學的教授和博士、所在縣市和鄉鎮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干部、畜牧專業合作社、養牛專業戶和牛肉加工企業技術人員等20余人組成。緊接著,他帶領成員,形成共識,確定“團隊”的三大目標任務,一是顯著提高肉牛生長速度和產肉性能,明顯增加養牛戶收入,二是從生態飼養、良種繁育到產品精加工,建設示范基地,形成肉牛產業鏈,三是發展山區草畜業,走“林牧互益”之路,建設綠色、生態浙江。
作為一線農業科技工作者,他清楚地知道,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項目的支持。他以項目為抓手,推進肉牛產業進程。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0余項,經費600余萬元。
周圻帶領團隊科學養牛、辛勤工作,技術成效卓著,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在10余個市縣實施和推廣“放牧、補飼”的肉牛生態飼養技術;發展適合山區環境條件的肉牛生態養殖示范小區6個、規模養殖場7個;發展養牛專業合作社3家;研發和生產嫩化醬牛肉和牛肉香腸,提高牛肉附加值;指導2000余農民養牛致富,增加產值1億余元,實現山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團隊、項目兩手抓,肉牛產業創佳績
周圻當科技特派員八年,和農民交朋友八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帶領養牛戶脫貧致富,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牛教授”,就連縣、市和省里很多領導和同行都知道農林大學有個“牛教授”。
長期以來,浙江本地黃牛體重在250公斤上下,出肉率40%左右。經“牛教授”和他的團隊不懈努力,每頭牛能長到300公斤以上,出肉率更高、肉質更好,每養一頭牛農民可增收1500元以上。享受到科技帶來效益的農民們,每當談起養牛,就會提到一個名字,那就是農林大學的“牛教授”。正是在他的指導下,農民們才走上科技養牛的致富路。
“牛教授”這一稱號有二個含義:其一,他是養牛的、會養牛;其二,他“有點牛”。這里的“有點牛”,意思是指他深知“農民最講實在,不能來半點虛”的硬道理;是指他給農民講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指他給農民算“養牛賺錢”的賬,算的一清二楚、算的農民口服心服;是指他不愧為一名“既能做、又會說”的“專家型”科技特派員。農民和養牛戶經常說,“這是‘牛教授’說的,可以干。”可見,“牛教授”教給農民致富的本事,與農民的距離很近。是因為農民說他“會養牛”,同行和領導才知道他“有點牛”。
自當“知青”時就跟“農”結下了不解之緣的科技工作者、浙江農林大學的“牛教授”,只有六年就到退休年齡了。可作為一名“專家型”的科技特派員,周圻心里牽掛著農民、情里割不斷農村、夢里想著農業、腦子里沉積著能發光的農業科技“智慧”和“能量”,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心系“三農”、服務“三農”、奉獻“三農”。
他,一名當知青時就跟“農”結下不解之緣的科技工作者,為浙江山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出重大貢獻。先后獲得“浙江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浙江省優秀科特派團隊”、“浙江省基層農技推廣優秀工作者”和“浙江省農業豐收獎”;
他,帶領“肉牛產業科特派團隊”,在金華婺城、杭州建德、臺州天臺、衢州江山、溫州蒼南等廣博的山間林地,科學利用山地、林地、荒田、山塘、水庫等分散的森林資源,不使用或少使用抗菌素和化學藥物,指導農民科學養牛,為發展浙江肉牛產業不斷助力。在擔任科技特派員八年中,主持完成肉牛產業項目10余項,指導2000余農民養牛致富,增加產值1億余元。
他就是民建會員、浙江農林大學教授、浙江省重點學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帶頭人、2013年“浙江省功勛科技特派員”榮譽稱號獲得者周圻。
理論、實踐緊結合,生態養牛成果豐
浙江是生態大省,無論植物和動物產業,不能延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浙江又是土地資源匱乏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農業資源的基本特征,農用地每年都在減少,如果只把農業集中在“一水”和“二分田”上,是解決不了“三農”問題的。
怎么辦?在浙江的“七山”里,有優良的放牧和飲水等飼養條件,有適宜的光、溫和土壤等自然環境,有發展生態草畜業的巨大潛力,是先天的、充滿誘惑的“林牧復合”產業地。為此,周圻作為科技特派員,自2005年開始,對浙江山區發展肉牛產業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在《中國畜牧》雜志發表論文《浙江山區發展肉牛生態養殖的優勢和途徑》,受到國內同行充分認可和肯定。
周圻一到農村,就走進群眾家里,同吃同住,實地查看肉牛養殖的過程及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嘗試,指導農民實踐并推行肉牛半生態飼養技術。在4到10月份青草茂盛時,將牛放養到山上,11到3月野外沒有青草的時候,再進行圈養、補充黑麥草等飼料,保證肉牛能夠一年四季健康生長。他指導農民在山坳里建造牛舍,并在牛舍邊建設排污管道、發酵池,使牛糞尿經發酵池發酵,轉化沼氣,沼液排出口連接沉淀池,達到排污標準的沼液排入周邊的農田,養殖場地更加生態環保。如今,在浙江很多山區,漫山遍野的雜交黃牛,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野外養牛不僅不影響當地的環境,而且為附近農田提供免費的生態肥料,既保證了肉牛更加生態環保,也節約了飼料成本。
周圻深入實際研究認為,選擇優質肉牛品種,改良當地黃牛,可獲得產量高、品質好的肉牛。他趁訪美的機會,購進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腳牛凍精,指導和鼓勵養牛戶采用人工授精,讓母牛懷上美國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腳牛的“孩子”。讓農民們沒想到的是,雜交牛的效果比周圻原先介紹的還要好,不僅沒出現擔心的難產問題,而且集聚了父母的優勢:身體十分健壯、體型更好、生長更快,肉質也更鮮美。這種牛肉一上市就受到了顧客的歡迎,售價要高出近兩成。
周圻積極爭取所在縣市科技部門的支持,組建“浙江省肉牛產業科特派團隊”,并擔任首席專家。團隊成員由浙江農林大學的教授和博士、所在縣市和鄉鎮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干部、畜牧專業合作社、養牛專業戶和牛肉加工企業技術人員等20余人組成。緊接著,他帶領成員,形成共識,確定“團隊”的三大目標任務,一是顯著提高肉牛生長速度和產肉性能,明顯增加養牛戶收入,二是從生態飼養、良種繁育到產品精加工,建設示范基地,形成肉牛產業鏈,三是發展山區草畜業,走“林牧互益”之路,建設綠色、生態浙江。
作為一線農業科技工作者,他清楚地知道,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項目的支持。他以項目為抓手,推進肉牛產業進程。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0余項,經費600余萬元。
周圻帶領團隊科學養牛、辛勤工作,技術成效卓著,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在10余個市縣實施和推廣“放牧、補飼”的肉牛生態飼養技術;發展適合山區環境條件的肉牛生態養殖示范小區6個、規模養殖場7個;發展養牛專業合作社3家;研發和生產嫩化醬牛肉和牛肉香腸,提高牛肉附加值;指導2000余農民養牛致富,增加產值1億余元,實現山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團隊、項目兩手抓,肉牛產業創佳績
周圻當科技特派員八年,和農民交朋友八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帶領養牛戶脫貧致富,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牛教授”,就連縣、市和省里很多領導和同行都知道農林大學有個“牛教授”。
長期以來,浙江本地黃牛體重在250公斤上下,出肉率40%左右。經“牛教授”和他的團隊不懈努力,每頭牛能長到300公斤以上,出肉率更高、肉質更好,每養一頭牛農民可增收1500元以上。享受到科技帶來效益的農民們,每當談起養牛,就會提到一個名字,那就是農林大學的“牛教授”。正是在他的指導下,農民們才走上科技養牛的致富路。
“牛教授”這一稱號有二個含義:其一,他是養牛的、會養牛;其二,他“有點牛”。這里的“有點牛”,意思是指他深知“農民最講實在,不能來半點虛”的硬道理;是指他給農民講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指他給農民算“養牛賺錢”的賬,算的一清二楚、算的農民口服心服;是指他不愧為一名“既能做、又會說”的“專家型”科技特派員。農民和養牛戶經常說,“這是‘牛教授’說的,可以干。”可見,“牛教授”教給農民致富的本事,與農民的距離很近。是因為農民說他“會養牛”,同行和領導才知道他“有點牛”。
自當“知青”時就跟“農”結下了不解之緣的科技工作者、浙江農林大學的“牛教授”,只有六年就到退休年齡了。可作為一名“專家型”的科技特派員,周圻心里牽掛著農民、情里割不斷農村、夢里想著農業、腦子里沉積著能發光的農業科技“智慧”和“能量”,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心系“三農”、服務“三農”、奉獻“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