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根”浙商到儒商
——記民建會員、省政協委員、湖州納尼亞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順華
發布時間:2013-10-30 11:09:22
|
作者: 鄭 麗
堅韌、創新 凝就企業的華麗轉型
1991年,戴順華高中畢業,進入了杭州喜得寶集團做學徒。在喜得寶的幾年里,戴順華從一個生意的“門外漢”開始逐漸熟悉起企業經營的流程。他活泛的腦子里,也早早地顯示出不甘人后的智慧和與眾不同的商業才能。他漸漸發現自己對經商很有興趣,于是,1996年,整個絲綢行業遭遇低潮,許多輕紡廠或停產或轉向時,戴順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租下當時已經虧損了很多的杭興絲綢印染廠染色分廠,通過一年的辛勤努力,硬是把已經虧損的車間拉到盈利的行列。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的深入,戴順華果斷抓住機遇,1999年他和幾位朋友成立了長興恒燁紡織有限公司,2002年又注冊成立了浙江恒鑫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戴順華帶領全體員工團結拼搏,銳意進取,使浙江恒鑫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實現了三大跨躍: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帶動周邊上千臺織機戶收入穩步上升,企業為社會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從一家無名企業跨入縣、市重點企業、省成長型企業。
成功,總是青睞于不斷進取的人。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戴順華并不滿足。他清楚地認識到紡織印染存在著高能耗、高排放、低利潤等問題,這些困境必將制約著公司的發展,要破解公司困境,就要改革創新、調結構、促轉型。經過深入調研,戴順華決定涉足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2009年,他收購了浙江金巴開植物制品有限公司,引領著自己的企業順利地走進了納尼亞時代。2010年,“納尼亞”又以主發起人的身份聯合多家企業涉足金融行業——創立長興恒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11年5月,戴順華根據國家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實施“遵循源頭控制、運用科學管理的現代印染技改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對原有軟、硬件進行升級,淘汰更新所有生產設備,引進ERP等管理手段。至此,戴順華成功跨行業涉足了生物醫藥、金融服務,完成了從恒鑫世界到納尼亞時代的華麗轉型。
關心、愛心 點滴見真情
仁者樂山,厚德載物;智者樂水,從善如流。無論是做人、辦企業、做商會,都要有心中之“道”。戴順華說:“人活在世上,應盡到孝道,懂得回報。尤其對于有責任感的人來說,應當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現如今,企業發展了,做大了,變富了,那么答謝社會、回饋桑梓就成為他自覺的行為。
自創辦企業以來,戴順華的公司就提出了“真心伙伴,同創共享”的企業精神。幾年來,這八個字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公司每一個員工的心頭。早在2003年,公司就從企業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了員工慈善基金會和員工子女教育基金會。每逢員工有困難時,基金會就會幫助他們,對于員工子女考上高等院校,也會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為了讓員工多掌握一門技術,公司掏出腰包,免費讓員工分批次進行駕駛員培訓。公司給員工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和醫療保險等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凡是惡劣天氣,戴順華總是接送員工、看望員工。逢年過節、狂風暴雨、高溫酷暑總有他的身影在車間里與員工同在。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他將老子哲學中“稀聲、無形”的境界演繹得淋漓精致。
戴順華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他心里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源于成功者對社會的回饋,那是綠葉對根的情意。紅旗村是“村企心連心,共建新農村”活動的結對村,村里原有一條既狹窄又坑坑洼洼的道路。百姓的出行,村里經濟的發展都受制于這條路。面對此景,戴順華一次性為家鄉道路建設捐資50萬元,極大的緩解了村里修路工程資金缺口問題。
村民周應夫家里經濟條件較為困難,一時籌措不到購買設備的資金,他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與他聯系,幫他墊付了這筆啟動資金。為了打消鄉親們產品銷路的顧慮,他主動與織機戶簽訂產品購銷合同,讓他們吃了“定心丸”。“要是虧本算我戴順華的,賺錢是你們的”。能喊出這樣的話,足見戴順華的真心誠意和對于前景的自信。為新農村建設獻愛心、出力量、做貢獻,幫助農民兄弟脫貧致富。“致富思源不忘本,回饋社會多報恩”。他用自己的滿腔熱忱踐行著這一句話。
鎮上有一所敬老院,由于建造年代有些久遠,許多配套設施都跟不上了。鎮里決定要重建敬老院時,他毫不猶豫地出資15萬元,用于基建和設施的改善。現在,他只要有空,就時常會帶著自己的兒女到敬老院去走一走,去獻一份愛心。他說這樣做是形式大于內容,目的是讓兒女們從小懂得如何關愛需要幫助的人。
從農村走出來的戴順華,深知教育對于農家子弟的重要。知識改變命運,前些年國家還沒有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每學期幾百元的書雜費,對于沒有什么經濟來源的寒門學子而言,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每當開學前夕,戴順華會專程把有關費用送到孩子家里。這幾年來,戴順華就農村建設、養老院、學校、貧困學生、困難戶、生病員工、各類災害的捐助累計達602萬元,獲縣慈善總會2010年度縣慈善獎。2011年,被民建中央授予“民建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戴順華說:“盡我的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盡可能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實際上我個人的力量還是很有限的,我只是希望通過我和企業的慈善行動能推動一種社會力量。現在,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帶動更多有社會責任感,有同情心的人來表善心、行善事。”
“君子常懷德,甘霖潤蒼天”,戴順華無時無刻都在奉獻著愛,溫暖人心,歷久彌香。
作為民建會員、浙江省政協委員、湖州市人大代表,戴順華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他常深入田間地頭,關心民瘼,為百姓冷暖奔走疾呼,盡可能地把群眾的意愿與智慧轉化為兩會的議案提案,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特別是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等等都是他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年年都會撰寫與此相關的議案提案提交給“兩會”。
從企業的華麗轉型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戴順華正由“草根”浙商朝儒商漸行漸近。
1991年,戴順華高中畢業,進入了杭州喜得寶集團做學徒。在喜得寶的幾年里,戴順華從一個生意的“門外漢”開始逐漸熟悉起企業經營的流程。他活泛的腦子里,也早早地顯示出不甘人后的智慧和與眾不同的商業才能。他漸漸發現自己對經商很有興趣,于是,1996年,整個絲綢行業遭遇低潮,許多輕紡廠或停產或轉向時,戴順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租下當時已經虧損了很多的杭興絲綢印染廠染色分廠,通過一年的辛勤努力,硬是把已經虧損的車間拉到盈利的行列。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的深入,戴順華果斷抓住機遇,1999年他和幾位朋友成立了長興恒燁紡織有限公司,2002年又注冊成立了浙江恒鑫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戴順華帶領全體員工團結拼搏,銳意進取,使浙江恒鑫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實現了三大跨躍: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帶動周邊上千臺織機戶收入穩步上升,企業為社會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從一家無名企業跨入縣、市重點企業、省成長型企業。
成功,總是青睞于不斷進取的人。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戴順華并不滿足。他清楚地認識到紡織印染存在著高能耗、高排放、低利潤等問題,這些困境必將制約著公司的發展,要破解公司困境,就要改革創新、調結構、促轉型。經過深入調研,戴順華決定涉足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2009年,他收購了浙江金巴開植物制品有限公司,引領著自己的企業順利地走進了納尼亞時代。2010年,“納尼亞”又以主發起人的身份聯合多家企業涉足金融行業——創立長興恒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11年5月,戴順華根據國家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實施“遵循源頭控制、運用科學管理的現代印染技改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對原有軟、硬件進行升級,淘汰更新所有生產設備,引進ERP等管理手段。至此,戴順華成功跨行業涉足了生物醫藥、金融服務,完成了從恒鑫世界到納尼亞時代的華麗轉型。
關心、愛心 點滴見真情
仁者樂山,厚德載物;智者樂水,從善如流。無論是做人、辦企業、做商會,都要有心中之“道”。戴順華說:“人活在世上,應盡到孝道,懂得回報。尤其對于有責任感的人來說,應當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現如今,企業發展了,做大了,變富了,那么答謝社會、回饋桑梓就成為他自覺的行為。
自創辦企業以來,戴順華的公司就提出了“真心伙伴,同創共享”的企業精神。幾年來,這八個字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公司每一個員工的心頭。早在2003年,公司就從企業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了員工慈善基金會和員工子女教育基金會。每逢員工有困難時,基金會就會幫助他們,對于員工子女考上高等院校,也會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為了讓員工多掌握一門技術,公司掏出腰包,免費讓員工分批次進行駕駛員培訓。公司給員工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和醫療保險等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凡是惡劣天氣,戴順華總是接送員工、看望員工。逢年過節、狂風暴雨、高溫酷暑總有他的身影在車間里與員工同在。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他將老子哲學中“稀聲、無形”的境界演繹得淋漓精致。
戴順華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他心里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源于成功者對社會的回饋,那是綠葉對根的情意。紅旗村是“村企心連心,共建新農村”活動的結對村,村里原有一條既狹窄又坑坑洼洼的道路。百姓的出行,村里經濟的發展都受制于這條路。面對此景,戴順華一次性為家鄉道路建設捐資50萬元,極大的緩解了村里修路工程資金缺口問題。
村民周應夫家里經濟條件較為困難,一時籌措不到購買設備的資金,他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與他聯系,幫他墊付了這筆啟動資金。為了打消鄉親們產品銷路的顧慮,他主動與織機戶簽訂產品購銷合同,讓他們吃了“定心丸”。“要是虧本算我戴順華的,賺錢是你們的”。能喊出這樣的話,足見戴順華的真心誠意和對于前景的自信。為新農村建設獻愛心、出力量、做貢獻,幫助農民兄弟脫貧致富。“致富思源不忘本,回饋社會多報恩”。他用自己的滿腔熱忱踐行著這一句話。
鎮上有一所敬老院,由于建造年代有些久遠,許多配套設施都跟不上了。鎮里決定要重建敬老院時,他毫不猶豫地出資15萬元,用于基建和設施的改善。現在,他只要有空,就時常會帶著自己的兒女到敬老院去走一走,去獻一份愛心。他說這樣做是形式大于內容,目的是讓兒女們從小懂得如何關愛需要幫助的人。
從農村走出來的戴順華,深知教育對于農家子弟的重要。知識改變命運,前些年國家還沒有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每學期幾百元的書雜費,對于沒有什么經濟來源的寒門學子而言,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每當開學前夕,戴順華會專程把有關費用送到孩子家里。這幾年來,戴順華就農村建設、養老院、學校、貧困學生、困難戶、生病員工、各類災害的捐助累計達602萬元,獲縣慈善總會2010年度縣慈善獎。2011年,被民建中央授予“民建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戴順華說:“盡我的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盡可能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實際上我個人的力量還是很有限的,我只是希望通過我和企業的慈善行動能推動一種社會力量。現在,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帶動更多有社會責任感,有同情心的人來表善心、行善事。”
“君子常懷德,甘霖潤蒼天”,戴順華無時無刻都在奉獻著愛,溫暖人心,歷久彌香。
作為民建會員、浙江省政協委員、湖州市人大代表,戴順華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他常深入田間地頭,關心民瘼,為百姓冷暖奔走疾呼,盡可能地把群眾的意愿與智慧轉化為兩會的議案提案,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特別是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等等都是他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年年都會撰寫與此相關的議案提案提交給“兩會”。
從企業的華麗轉型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戴順華正由“草根”浙商朝儒商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