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鐘南山“養生經”(一)
發布時間:2009-12-03 17:09:25
|
作者: 黎 蘅
他今年已經71歲了,然而身板仍然筆挺得像個年輕小伙子。他很忙,但運動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甚至把跑步機擺到了床邊,再忙也要在上面跑上10分鐘。他曾遭遇人生最沉重的打擊———長年的勞累使他出現了小面積的心肌梗死,然而他卻從這次挫折中領悟了另一種人生的道理: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輕傷就要下火線……
他,就是中華醫學會會長、著名的呼吸道疾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1年多前,當他作為多哈亞運火炬手,以矯健的奔跑姿勢壓軸出場的時候,無數觀眾驚嘆:都古稀老人了,為什么看起來就那么年輕?他有什么養生秘訣?
最近,鐘南山首次公開了自己寶貴的養生心得。他告誡所有因為事業而忽視了健康的人們:在影響健康的決定性因素中,遺傳、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都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唯有生活方式,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因此,我們應該記住———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
鐘南山公開“養生經”:心理平衡,午睡、不熬夜,每頓必吃蔬果,再忙也要運動
要健康先有健康生活方式
我今年71歲了,但很多第一次見到我的人總不相信我的年齡,都說“你有那么老嗎?”這里,涉及到了一個自然年齡和生理年齡的問題。所謂自然年齡,就是我們實際的年齡,例如我今年71歲。而生理年齡,就是你身體功能、形態等表現出來的年齡。例如一個30歲的人看起來像40歲,那么30歲是他的自然年齡,而40歲則可以理解為他的生理年齡了。而在中國,高收入人群老得特別快,30~50歲人,其自然年齡往往比生理年齡早10~13年。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生活壓力、精神壓力和無規律的生活就是催人衰老的“殺手”。
能夠影響健康的因素,總的來說分為內因和外因。遺傳是內因,它所起的作用大概占了15%。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醫療條件和生活方式都屬于外因,其中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占的比例最大,達到65%。而生活方式與其他影響因素最大的區別則在于,它是唯一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的因素,我們可以控制它、改變它,從而讓自己生活得更健康。因此,通向健康、延緩衰老的道路,第一步就應該從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按世界衛生組織總結的標準,健康有四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我認為應該再加一個,就是早防早治。
生活有目標,長壽幾率高
在所有“健康基石”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也是很多成功人士最難做到的。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曾經說過:“在所有對健康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的是不良情緒和惡劣的心境。這些情緒包括了憂慮、懼怕、貪求、怯懦、憤怒……”
這句話很有道理。大家也許不知道,我們人體每天其實都會產生3000多個癌細胞,但為什么并不是人人都會得癌癥呢?這是因為,在我們身體里面有一種“自然殺傷細胞”,它們的職責就是專門攻擊、消滅癌細胞。但有研究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如果一個人整天處于情緒低潮中的話,“自然殺傷細胞”的威力就會下降20%以上。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整天心情不好、憂郁、焦慮,他對癌癥的抵御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呢?我的經驗是首先給自己的生活設立一個目標。英國有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里做了一個7年的追蹤調查,在這一人群中,有60%的人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被定為A組;有5%的人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被定為B組;還有35%的人對有沒有生活目標不確定,被定為C組。結果,7年過去了,B組中有3000人病死或者自殺,比A組足足高了1倍,而B組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比A組多了一倍。我想這個例子就是為什么要樹立生活目標的最好證明。
他,就是中華醫學會會長、著名的呼吸道疾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1年多前,當他作為多哈亞運火炬手,以矯健的奔跑姿勢壓軸出場的時候,無數觀眾驚嘆:都古稀老人了,為什么看起來就那么年輕?他有什么養生秘訣?
最近,鐘南山首次公開了自己寶貴的養生心得。他告誡所有因為事業而忽視了健康的人們:在影響健康的決定性因素中,遺傳、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都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唯有生活方式,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因此,我們應該記住———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
鐘南山公開“養生經”:心理平衡,午睡、不熬夜,每頓必吃蔬果,再忙也要運動
要健康先有健康生活方式
我今年71歲了,但很多第一次見到我的人總不相信我的年齡,都說“你有那么老嗎?”這里,涉及到了一個自然年齡和生理年齡的問題。所謂自然年齡,就是我們實際的年齡,例如我今年71歲。而生理年齡,就是你身體功能、形態等表現出來的年齡。例如一個30歲的人看起來像40歲,那么30歲是他的自然年齡,而40歲則可以理解為他的生理年齡了。而在中國,高收入人群老得特別快,30~50歲人,其自然年齡往往比生理年齡早10~13年。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生活壓力、精神壓力和無規律的生活就是催人衰老的“殺手”。
能夠影響健康的因素,總的來說分為內因和外因。遺傳是內因,它所起的作用大概占了15%。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醫療條件和生活方式都屬于外因,其中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占的比例最大,達到65%。而生活方式與其他影響因素最大的區別則在于,它是唯一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的因素,我們可以控制它、改變它,從而讓自己生活得更健康。因此,通向健康、延緩衰老的道路,第一步就應該從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按世界衛生組織總結的標準,健康有四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我認為應該再加一個,就是早防早治。
生活有目標,長壽幾率高
在所有“健康基石”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也是很多成功人士最難做到的。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曾經說過:“在所有對健康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的是不良情緒和惡劣的心境。這些情緒包括了憂慮、懼怕、貪求、怯懦、憤怒……”
這句話很有道理。大家也許不知道,我們人體每天其實都會產生3000多個癌細胞,但為什么并不是人人都會得癌癥呢?這是因為,在我們身體里面有一種“自然殺傷細胞”,它們的職責就是專門攻擊、消滅癌細胞。但有研究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如果一個人整天處于情緒低潮中的話,“自然殺傷細胞”的威力就會下降20%以上。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整天心情不好、憂郁、焦慮,他對癌癥的抵御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呢?我的經驗是首先給自己的生活設立一個目標。英國有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里做了一個7年的追蹤調查,在這一人群中,有60%的人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被定為A組;有5%的人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被定為B組;還有35%的人對有沒有生活目標不確定,被定為C組。結果,7年過去了,B組中有3000人病死或者自殺,比A組足足高了1倍,而B組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比A組多了一倍。我想這個例子就是為什么要樹立生活目標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