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度重視城市化過程中 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黃小杭委員的發言
發布時間:2014-04-10 16:26:23
|
作者:
城市化在大批農民進城、集中大量社會物質財富和人類精神文明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霧霾、水源土地污染、交通擁堵、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病,嚴重威脅著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在城市化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已經成為當前面臨和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要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發展模式和奮斗目標。建議重點關注和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及早制定城市發展的生態規劃
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安排城鎮分布結構。我省“地窄人稠”,地形復雜,“七山一水兩分田”,全省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應該遵循人口與自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規律,進行因地制宜的城市分布設計和生態規劃,建立一種融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一體的科學、和諧和完整城市分布結構體系。
拓展規劃思維,形成生態風道。我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以東南風和西北風為主的自然條件,面對城市熱島效應和大氣霧霾現象,要充分利用既有的自然環境因素,通過合理的城市建筑規劃和設計,“引風進城”,暢通自然風通道,阻遏城市熱浪和稀釋污染空氣,改善城市環境和空氣質量。這對杭寧溫等高樓林立的城市尤為重要。
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完善綠道規劃。一是規劃城市干道的綠道體系,利用各類城市道路交通走廊,連接公園和娛樂場地,形成完整的城市綠地或公園網絡,將自然溶入到城市中,將城市溶入到自然中,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我省風景秀麗、公園眾多、綠化率高,完全有條件做到自然與城市的融合。二是我省正在大力開展社區建設,一定要規劃社區的無機動車綠色步道,在社區、生活與工作場所建立綠道網絡,改善城市車行系統的壓力,彌補集中綠地的不足,鼓勵人們棄車從步。三是規劃城鄉結合帶,建設各類連接郊野的綠道,有利于城鄉的生態對接,形成便捷的休閑通道網絡。
二、持續推進城市經濟的綠色轉型
在城市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中,讓綠色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和城鎮化的驅動力,逐步讓綠色農業、綠色經濟、綠色科技、綠色規劃、綠色教育、綠色市場等蓬勃興起,使我省走上綠色發展的城市化道路。要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水氣并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四換三名等生態文明的“組合拳”。
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注重提升經濟效益,優化產業發展結構。一方面,不斷加大對“兩型”產業,特別是低能低耗“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支持環保科技和環保產業的發展。特別對麗水、溫州、衢州等一些山區縣,一定要保持山青水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林業和旅游業,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再以GDP為考核唯一標準,不再發展工業園區。
堅決控制傳統污染產業的發展。從源頭上做起,在城市規劃上調控傳統污染產業進入城市,在政策制定上加大排斥傳統污染產業發展的速度和空間,提高各類傳統污染企業的排放標準,提高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電力等行業的準入條件。鼓勵和支持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生產方式向低能耗、輕污染和無污染轉變。
積極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有物質和能源在經濟社會活動過程中不斷循環,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特別對我省這樣的資源小省,尤其要花大力氣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城市生態經濟格局。
三、努力探索城市社會的低碳路徑
堅持高揚低碳發展理念,建立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低碳城市發展機制。我省杭州等城市化低碳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政府要搞好低碳城市化的總體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倡導全社會積極參與;企業遵循市場機制,大力發展低碳生產和綠色技術應用;社會公眾適應低碳生活和理性消費;低碳城市化的理念廣泛滲透到社會、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
著力構建低碳型城市綜合體。關鍵是要抓好大中城市的立體開發。一方面,努力提升城市平面規劃水平,科學界定主城與副城、衛星城鎮的功能作用和互補關系,有效制定居住點和就業區相互銜接的政策措施,盡量減少城市每天“鐘擺式”流動的人數;另一方面,合理開發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間,精心建設四通八達、暢通無阻的排水綜合系統,各種管線集中鋪設維修的集成系統,軌道交通與地面交通、地下停車與地面出行銜接的低碳交通系統。協調處理好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之間的關系,積極引導新城低碳產業聚集和舊城人口疏散。我省一些城市化先行城市,要努力補課,解決遺留問題;一些后發城鎮,一定要規劃先行,措施同步,不能再走“先建設、再補漏”的老路。
逐步形成低碳城市建設體系。綜合考慮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浙江省有山、水、海、河、湖等要素,可以大力開發包括氫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努力貫徹清潔生產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快雨污合流管網改造。
(發言人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浙江省委員會副會長、省國家商會常務副會長、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提案課題組長:黃小杭,起草:鐘其)
一、及早制定城市發展的生態規劃
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安排城鎮分布結構。我省“地窄人稠”,地形復雜,“七山一水兩分田”,全省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應該遵循人口與自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規律,進行因地制宜的城市分布設計和生態規劃,建立一種融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一體的科學、和諧和完整城市分布結構體系。
拓展規劃思維,形成生態風道。我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以東南風和西北風為主的自然條件,面對城市熱島效應和大氣霧霾現象,要充分利用既有的自然環境因素,通過合理的城市建筑規劃和設計,“引風進城”,暢通自然風通道,阻遏城市熱浪和稀釋污染空氣,改善城市環境和空氣質量。這對杭寧溫等高樓林立的城市尤為重要。
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完善綠道規劃。一是規劃城市干道的綠道體系,利用各類城市道路交通走廊,連接公園和娛樂場地,形成完整的城市綠地或公園網絡,將自然溶入到城市中,將城市溶入到自然中,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我省風景秀麗、公園眾多、綠化率高,完全有條件做到自然與城市的融合。二是我省正在大力開展社區建設,一定要規劃社區的無機動車綠色步道,在社區、生活與工作場所建立綠道網絡,改善城市車行系統的壓力,彌補集中綠地的不足,鼓勵人們棄車從步。三是規劃城鄉結合帶,建設各類連接郊野的綠道,有利于城鄉的生態對接,形成便捷的休閑通道網絡。
二、持續推進城市經濟的綠色轉型
在城市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中,讓綠色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和城鎮化的驅動力,逐步讓綠色農業、綠色經濟、綠色科技、綠色規劃、綠色教育、綠色市場等蓬勃興起,使我省走上綠色發展的城市化道路。要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水氣并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四換三名等生態文明的“組合拳”。
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注重提升經濟效益,優化產業發展結構。一方面,不斷加大對“兩型”產業,特別是低能低耗“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支持環保科技和環保產業的發展。特別對麗水、溫州、衢州等一些山區縣,一定要保持山青水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林業和旅游業,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再以GDP為考核唯一標準,不再發展工業園區。
堅決控制傳統污染產業的發展。從源頭上做起,在城市規劃上調控傳統污染產業進入城市,在政策制定上加大排斥傳統污染產業發展的速度和空間,提高各類傳統污染企業的排放標準,提高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電力等行業的準入條件。鼓勵和支持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生產方式向低能耗、輕污染和無污染轉變。
積極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有物質和能源在經濟社會活動過程中不斷循環,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特別對我省這樣的資源小省,尤其要花大力氣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城市生態經濟格局。
三、努力探索城市社會的低碳路徑
堅持高揚低碳發展理念,建立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低碳城市發展機制。我省杭州等城市化低碳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政府要搞好低碳城市化的總體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倡導全社會積極參與;企業遵循市場機制,大力發展低碳生產和綠色技術應用;社會公眾適應低碳生活和理性消費;低碳城市化的理念廣泛滲透到社會、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
著力構建低碳型城市綜合體。關鍵是要抓好大中城市的立體開發。一方面,努力提升城市平面規劃水平,科學界定主城與副城、衛星城鎮的功能作用和互補關系,有效制定居住點和就業區相互銜接的政策措施,盡量減少城市每天“鐘擺式”流動的人數;另一方面,合理開發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間,精心建設四通八達、暢通無阻的排水綜合系統,各種管線集中鋪設維修的集成系統,軌道交通與地面交通、地下停車與地面出行銜接的低碳交通系統。協調處理好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之間的關系,積極引導新城低碳產業聚集和舊城人口疏散。我省一些城市化先行城市,要努力補課,解決遺留問題;一些后發城鎮,一定要規劃先行,措施同步,不能再走“先建設、再補漏”的老路。
逐步形成低碳城市建設體系。綜合考慮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浙江省有山、水、海、河、湖等要素,可以大力開發包括氫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努力貫徹清潔生產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快雨污合流管網改造。
(發言人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浙江省委員會副會長、省國家商會常務副會長、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提案課題組長:黃小杭,起草:鐘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