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鑒
——漫讀張加強的新作《天鏡》
發布時間:2014-06-03 11:57:06
|
作者: 戴順華
這個冬天,在家讀了張加強的新作《天鏡》。
張加強生于海寧,在太湖邊的長興成長。江南天生是屬于張加強的,這方溫潤、靈性的土地,山水清遠,人文薈萃。千古以來,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在江南修養生息,尋求精神慰藉,也獲得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張加強同樣不例外。他為這片土地反復歌詠,深情吟唱,反之,這片土地也以無盡的饋贈將他內心滋養得珠圓玉潤。
傳說上古時代,鏡子還未發明,先民們經常面對一盆水、或站在平靜的湖畔河邊,將蓬頭垢面拾掇一番。所以古籍上把照鏡子,叫鑒于水。
太湖是面大鏡子,天降此鏡,映見的是色彩、氣韻、情趣和精神,也蕩漾開了蒼黛蕭疏、卓然天賦、千古文心和萬里蒼茫。
海子說要“給每一座山每一條河取一個溫暖的名字”。作家不去給萬物命名,而是更愿意去闡釋它們梳理他們,給它們呵入氣息注入血液,直至它們成為有情有義有呼吸有靈魂的見證者和傳承者。這一次,作家張加強圍繞著太湖踱步逡巡,似乎要給每座濕潤的城市、每段迷離的歷史、每個沐著太湖水氣的人物都斟酌一個定義。他更想做的也許是,在時間的江南和地域的江南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坐標:究竟,我是哪一代的書生?究竟,命運將我派遣在此地有何用意?究竟,我以筆織成的錦繡,能否為親愛的太湖擎起一座文化豐碑?
張加強有太湖情結,早在十多年前的一篇《太湖謠》里,他就已經寫到:“太湖至今未能被視為一種偌大的文化符號,也是可悲的。”讀完《天鏡》,似乎看到他從未忘卻這一遺憾,而這一片湖光山色鐘靈毓秀,也一直在召喚他代言。于是,在為一座山立完傳之后,他開始來圓滿這一片水。他似乎著力要窮盡這一方水土,從所能駕馭的每個角度,去傳達山水暗授的清涼諭示。
相比于他早年出版的《傲骨禪心》,發現作者的思域更廣闊了,目光也更洞幽燭微,并介入了較多的現代關懷。從云水蒼茫的地理疆域寫起,文思在上下千年間穿行,有時筆尖又直插當下,政治隱隱約約,經濟條分縷析,當然,始終牽纏于心的,還是江南這一獨特文明的來龍與去脈。
我喜歡《刀尖上的舞者》,那群被忠君思想縛住手腳的東林黨人,卻偏要跳一曲壯懷激烈的理想之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作者,既肯定了東林人抗衡皇權的新命題,也毫不客氣地批評他們為自欺欺人,“在勇氣和幼稚之間來回奔喪。”我喜歡《第一等的讀書人》,金圣嘆才華傲世、狂放不羈、并有與求官欲望相對的市民精神,在死亡面前亦能諧笑自如,是江南人格的卓越代表,也贏得了作者的最高敬意。我喜歡《生命,輪回幾次才圓滿》,氣勢如虹,字字珠璣,卻都是人在植物面前的謙卑與反思。我喜歡《儂本優雅》,從一個“儂”字牽扯出絲絲蔓蔓的情緒,既活色生香又山高水長。其實,面對這么多沉郁洶涌的篇章,很容易令人生出高山仰止的興嘆,于是我更愿意在水岸邊尋覓幾叢閑草,感受那份生動蓊郁,比如:
“歷史的創痕是陳年的風濕,刮風下雨都會痛。”
“假如土地通人性,需要液體滋潤,近水,則然,無水,只好以血代之。順此思路,中國的土質大體分好血和好水兩大嗜好:中原大地性硬,好血;江南大地性柔,好水。好血則誕生血淋淋的政治體制,好水則伴隨滾滾財源。”這類突然生發的吉光片羽是此書最吸引我的地方。
佩索阿說過,寫下即永恒。作為太湖和江南文明的鐘情者,似乎有一種使命感,令張加強一遍遍觸摸江南的豐潤肌理,一次次嗅入太湖的氤氳水氣,以一枝檀木香氣的筆,賦江南以人格,給太湖予靈魂。江南是自由、柔軟、文雅、安逸、精明、崇商、個人主義、厭惡權斗、柔弱而剛強、市井而尊貴的,儼然化身為廟堂的對立,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江湖,一方怡然自得的桃源。但是,歷史意志是要求強蠻、突進、超越的,而江南秩序卻只適合自由、素雅、智巧,這兩者互相牽制,成了千年廝磨的生死冤家。張加強由此下了斷語:“太湖文明不適合中國政治。”同時既典雅又堅定地擺明了自己的姿態。
但其實我最鐘愛的,還是這篇情致深婉的《萬古愁》,里頭有一個稚弱的赤子,被母親納鞋的長線牽系了一生。寫文化大散文的作家,習慣以一種完美人格俯瞰歷史人生,卻也容易失去散文的真趣。作為讀者,我喜歡讀其文而能見其人。如果和作者之間總是橫亙著萬頃山水千年滄桑,哪怕華采紛呈美侖美奐,終究有些意猶未盡。所以我格外珍視這最后一篇,如同在聽過了黃鐘大呂、花腔高音、鐘鳴鼎沸的一場音樂盛會后,忽然聽到一支思鄉謠曲,旋律單純,柔腸百結,清遠憂傷,因而直撫人心。
如果說讀完此書還有什么不滿足的話,就是希望這樣的謠曲再多一些。 “太湖一帶的古鎮街巷,偶見那些個衣袂飄飄者,往往是某個大隱于市的真性情者。”莫非說的就是作者自己?隱于歷史文化之光風霽月里的真性情者,偶爾撥開所有山重水復的象征與依憑,素顏亮相,往往更令人驚艷吧?
好書,一定要大家分享。
(作者系民建會員、省政協委員、湖州納尼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張加強生于海寧,在太湖邊的長興成長。江南天生是屬于張加強的,這方溫潤、靈性的土地,山水清遠,人文薈萃。千古以來,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在江南修養生息,尋求精神慰藉,也獲得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張加強同樣不例外。他為這片土地反復歌詠,深情吟唱,反之,這片土地也以無盡的饋贈將他內心滋養得珠圓玉潤。
傳說上古時代,鏡子還未發明,先民們經常面對一盆水、或站在平靜的湖畔河邊,將蓬頭垢面拾掇一番。所以古籍上把照鏡子,叫鑒于水。
太湖是面大鏡子,天降此鏡,映見的是色彩、氣韻、情趣和精神,也蕩漾開了蒼黛蕭疏、卓然天賦、千古文心和萬里蒼茫。
海子說要“給每一座山每一條河取一個溫暖的名字”。作家不去給萬物命名,而是更愿意去闡釋它們梳理他們,給它們呵入氣息注入血液,直至它們成為有情有義有呼吸有靈魂的見證者和傳承者。這一次,作家張加強圍繞著太湖踱步逡巡,似乎要給每座濕潤的城市、每段迷離的歷史、每個沐著太湖水氣的人物都斟酌一個定義。他更想做的也許是,在時間的江南和地域的江南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坐標:究竟,我是哪一代的書生?究竟,命運將我派遣在此地有何用意?究竟,我以筆織成的錦繡,能否為親愛的太湖擎起一座文化豐碑?
張加強有太湖情結,早在十多年前的一篇《太湖謠》里,他就已經寫到:“太湖至今未能被視為一種偌大的文化符號,也是可悲的。”讀完《天鏡》,似乎看到他從未忘卻這一遺憾,而這一片湖光山色鐘靈毓秀,也一直在召喚他代言。于是,在為一座山立完傳之后,他開始來圓滿這一片水。他似乎著力要窮盡這一方水土,從所能駕馭的每個角度,去傳達山水暗授的清涼諭示。
相比于他早年出版的《傲骨禪心》,發現作者的思域更廣闊了,目光也更洞幽燭微,并介入了較多的現代關懷。從云水蒼茫的地理疆域寫起,文思在上下千年間穿行,有時筆尖又直插當下,政治隱隱約約,經濟條分縷析,當然,始終牽纏于心的,還是江南這一獨特文明的來龍與去脈。
我喜歡《刀尖上的舞者》,那群被忠君思想縛住手腳的東林黨人,卻偏要跳一曲壯懷激烈的理想之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作者,既肯定了東林人抗衡皇權的新命題,也毫不客氣地批評他們為自欺欺人,“在勇氣和幼稚之間來回奔喪。”我喜歡《第一等的讀書人》,金圣嘆才華傲世、狂放不羈、并有與求官欲望相對的市民精神,在死亡面前亦能諧笑自如,是江南人格的卓越代表,也贏得了作者的最高敬意。我喜歡《生命,輪回幾次才圓滿》,氣勢如虹,字字珠璣,卻都是人在植物面前的謙卑與反思。我喜歡《儂本優雅》,從一個“儂”字牽扯出絲絲蔓蔓的情緒,既活色生香又山高水長。其實,面對這么多沉郁洶涌的篇章,很容易令人生出高山仰止的興嘆,于是我更愿意在水岸邊尋覓幾叢閑草,感受那份生動蓊郁,比如:
“歷史的創痕是陳年的風濕,刮風下雨都會痛。”
“假如土地通人性,需要液體滋潤,近水,則然,無水,只好以血代之。順此思路,中國的土質大體分好血和好水兩大嗜好:中原大地性硬,好血;江南大地性柔,好水。好血則誕生血淋淋的政治體制,好水則伴隨滾滾財源。”這類突然生發的吉光片羽是此書最吸引我的地方。
佩索阿說過,寫下即永恒。作為太湖和江南文明的鐘情者,似乎有一種使命感,令張加強一遍遍觸摸江南的豐潤肌理,一次次嗅入太湖的氤氳水氣,以一枝檀木香氣的筆,賦江南以人格,給太湖予靈魂。江南是自由、柔軟、文雅、安逸、精明、崇商、個人主義、厭惡權斗、柔弱而剛強、市井而尊貴的,儼然化身為廟堂的對立,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江湖,一方怡然自得的桃源。但是,歷史意志是要求強蠻、突進、超越的,而江南秩序卻只適合自由、素雅、智巧,這兩者互相牽制,成了千年廝磨的生死冤家。張加強由此下了斷語:“太湖文明不適合中國政治。”同時既典雅又堅定地擺明了自己的姿態。
但其實我最鐘愛的,還是這篇情致深婉的《萬古愁》,里頭有一個稚弱的赤子,被母親納鞋的長線牽系了一生。寫文化大散文的作家,習慣以一種完美人格俯瞰歷史人生,卻也容易失去散文的真趣。作為讀者,我喜歡讀其文而能見其人。如果和作者之間總是橫亙著萬頃山水千年滄桑,哪怕華采紛呈美侖美奐,終究有些意猶未盡。所以我格外珍視這最后一篇,如同在聽過了黃鐘大呂、花腔高音、鐘鳴鼎沸的一場音樂盛會后,忽然聽到一支思鄉謠曲,旋律單純,柔腸百結,清遠憂傷,因而直撫人心。
如果說讀完此書還有什么不滿足的話,就是希望這樣的謠曲再多一些。 “太湖一帶的古鎮街巷,偶見那些個衣袂飄飄者,往往是某個大隱于市的真性情者。”莫非說的就是作者自己?隱于歷史文化之光風霽月里的真性情者,偶爾撥開所有山重水復的象征與依憑,素顏亮相,往往更令人驚艷吧?
好書,一定要大家分享。
(作者系民建會員、省政協委員、湖州納尼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