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奮勇前進
——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
發布時間:2014-11-20 10:59:03
|
作者: 程 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這是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共同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6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參與制定政協《共同綱領》,并以《共同綱領》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參與新政權建設工作,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政治風浪,都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和黨一同前進、一同經受考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我們有深刻的體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艱辛探索,終于成功地開辟了一條通往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來之不易。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是有各國人民依據本國國情、歷史、文化條件和人民意愿決定的。中國也是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是各民主黨派對不同的政治道路比較后自覺的選擇。
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重重困難、國內外嚴峻形勢下開始的,走過了不平坦的道路。記得新中國剛成立,還來不及醫治戰爭創傷,美帝國主義就武力霸占臺灣,封鎖臺灣海峽,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不久又發動了侵朝戰爭,戰火燃燒至鴨綠江邊,我國人民被迫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偉大斗爭。以后又發生中蘇兩黨分裂,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向我索要抗美援朝“欠款”,加劇了我國的困難,迫使我國走自力更生道路。但最主要的是,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缺乏經驗,馬克思著作上講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基礎上發生的,我國原來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十分落后人口眾多的大國如何建設,我們毫無經驗,能借鑒的就是前蘇聯,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又感到蘇聯經驗并不適合我國國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著名論文。不幸的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作出不符合實際的估計,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錯誤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實質上是一場內亂。給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有了可乘之機,黨的各級組織普遍受到沖擊并陷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這樣長時間全局性的錯誤,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但是,困難并未嚇到中國共產黨人,阻止中國人民繼續前進。“四人幫”粉碎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其中之一就是對我國基本國情缺乏全面的了解。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而不能脫離國情,要遵循經濟建設規律而不能違反規律,搞急于求成,否則必然會導致失敗。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大力進行撥亂反正,徹底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論勇氣,提出改革開放。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鄧小平號召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此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實際,最大限度調動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就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包括經濟的政治的各項制度,并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發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憲法規定,我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發展經濟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階級,消滅貧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自由,等等。這些制度體現了我們國家的性質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有力的明證。
新中國成立初,國民黨反動政府被趕出大陸時,留下的是一付破爛攤子,百廢待興。經過65年的建設,如今我國已建立了門類齊全、設備先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舊中國只有幾條鐵路,如今公路、鐵路、海運航空四通八達,高鐵(動車)開到了西藏拉薩。神州飛船探月工程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尖端科技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建國初勞動人民連溫飽都達不到,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出現廣東一帶居民“逃港”事件屢禁不止;安徽小崗村農民攜兒帶女身背鳳陽花鼓外出討飯,這都是事實。根子在“窮”字。為此,鄧小平大聲疾呼:我們國家太窮了,不能再這樣窮下去,要解放思想,一定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讓每一個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如今,我國人民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向全面小康邁進的跨越。在舊中國,弱國無外交。中國人常受洋人欺侮,如今我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有了話語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負責任的大國作用,人民以此感到自豪。這一切都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政治制度必須與我國國體相適應。民主黨派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根本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切實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履職水平,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多作貢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推進人民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形式。實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好制度。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從哪里來的?是從人家那里抄襲來的嗎?不是。當今世界上可以說還只此一家。是誰憑空想出來的嗎?不是。它是從我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深深根植于中國的土壤,孕育于民主革命時期,形成于新中國成立初,蓬勃發展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踐證明,這個制度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和發展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貫徹民主集中制,增強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西方敵對勢力為了詆毀丑化我國政治制度,宣揚西方價值觀,胡說什么“共產黨是一黨專政,多黨合作制度是擺設,民主黨派是花瓶”等,我們應該用親身經歷的事實加強宣傳,給予嚴正的駁斥。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這個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但是黨的領導不是依靠發號施令實現的,而是通過民主平等協商和民主監督方式實現的。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民主協商不是走走形式做做樣子。而是納入科學決策必須程序,貫穿于決策之前和實施之中。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和減少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多年來已經形成了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民主監督也是如此,民主黨派本著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精神,向黨和政府提出意見建議,監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加強合作。
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加強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文件的學習,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用于指導實踐,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和發展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進一步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關注民生重大問題和維護社會穩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為建設“兩美”浙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積極貢獻力量。
(作者系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委會原主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共同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6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參與制定政協《共同綱領》,并以《共同綱領》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參與新政權建設工作,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政治風浪,都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和黨一同前進、一同經受考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我們有深刻的體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艱辛探索,終于成功地開辟了一條通往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來之不易。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是有各國人民依據本國國情、歷史、文化條件和人民意愿決定的。中國也是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是各民主黨派對不同的政治道路比較后自覺的選擇。
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重重困難、國內外嚴峻形勢下開始的,走過了不平坦的道路。記得新中國剛成立,還來不及醫治戰爭創傷,美帝國主義就武力霸占臺灣,封鎖臺灣海峽,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不久又發動了侵朝戰爭,戰火燃燒至鴨綠江邊,我國人民被迫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偉大斗爭。以后又發生中蘇兩黨分裂,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向我索要抗美援朝“欠款”,加劇了我國的困難,迫使我國走自力更生道路。但最主要的是,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缺乏經驗,馬克思著作上講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基礎上發生的,我國原來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十分落后人口眾多的大國如何建設,我們毫無經驗,能借鑒的就是前蘇聯,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又感到蘇聯經驗并不適合我國國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著名論文。不幸的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作出不符合實際的估計,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錯誤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實質上是一場內亂。給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有了可乘之機,黨的各級組織普遍受到沖擊并陷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這樣長時間全局性的錯誤,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但是,困難并未嚇到中國共產黨人,阻止中國人民繼續前進。“四人幫”粉碎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其中之一就是對我國基本國情缺乏全面的了解。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而不能脫離國情,要遵循經濟建設規律而不能違反規律,搞急于求成,否則必然會導致失敗。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大力進行撥亂反正,徹底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論勇氣,提出改革開放。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鄧小平號召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此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實際,最大限度調動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就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包括經濟的政治的各項制度,并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發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憲法規定,我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發展經濟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階級,消滅貧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自由,等等。這些制度體現了我們國家的性質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有力的明證。
新中國成立初,國民黨反動政府被趕出大陸時,留下的是一付破爛攤子,百廢待興。經過65年的建設,如今我國已建立了門類齊全、設備先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舊中國只有幾條鐵路,如今公路、鐵路、海運航空四通八達,高鐵(動車)開到了西藏拉薩。神州飛船探月工程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尖端科技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建國初勞動人民連溫飽都達不到,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出現廣東一帶居民“逃港”事件屢禁不止;安徽小崗村農民攜兒帶女身背鳳陽花鼓外出討飯,這都是事實。根子在“窮”字。為此,鄧小平大聲疾呼:我們國家太窮了,不能再這樣窮下去,要解放思想,一定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讓每一個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如今,我國人民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向全面小康邁進的跨越。在舊中國,弱國無外交。中國人常受洋人欺侮,如今我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有了話語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負責任的大國作用,人民以此感到自豪。這一切都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政治制度必須與我國國體相適應。民主黨派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根本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切實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履職水平,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多作貢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推進人民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形式。實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好制度。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從哪里來的?是從人家那里抄襲來的嗎?不是。當今世界上可以說還只此一家。是誰憑空想出來的嗎?不是。它是從我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深深根植于中國的土壤,孕育于民主革命時期,形成于新中國成立初,蓬勃發展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踐證明,這個制度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和發展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貫徹民主集中制,增強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西方敵對勢力為了詆毀丑化我國政治制度,宣揚西方價值觀,胡說什么“共產黨是一黨專政,多黨合作制度是擺設,民主黨派是花瓶”等,我們應該用親身經歷的事實加強宣傳,給予嚴正的駁斥。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這個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但是黨的領導不是依靠發號施令實現的,而是通過民主平等協商和民主監督方式實現的。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民主協商不是走走形式做做樣子。而是納入科學決策必須程序,貫穿于決策之前和實施之中。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和減少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多年來已經形成了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民主監督也是如此,民主黨派本著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精神,向黨和政府提出意見建議,監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加強合作。
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加強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文件的學習,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用于指導實踐,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和發展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進一步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關注民生重大問題和維護社會穩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為建設“兩美”浙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積極貢獻力量。
(作者系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委會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