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化民,1903年出生,畢業于大夏大學。抗戰時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斗爭。抗戰勝利后在上海中紡十七廠工作,并加入民建會,上海分會成立時被選為理事。1949年5月14日在護廠斗爭中被特務逮捕,在獄中遭受酷刑逼供,堅決不向敵人屈服,5月20日在閘北宋公園遭殺害,為民建三烈士之一。
姜化民,原名漢卿、漢青,字云衢。1903年1月27日出生于江蘇省沭陽縣。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姜化民正在南京鐘英中學求學,這一期間,他認真閱讀社會上的各種報刊、書籍,接受了進步思想。在新思潮的熏陶下,他立志救國救民,積極宣傳科學、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參加各種革命活動。1926年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中國文學系,獲文學士學位。
1927年北伐軍進入沭陽,建立了國民黨縣黨部,姜化民任縣黨部干事,參與了查封大地主、大惡霸的土地財產,開展破除封建迷信、搗毀廟宇、砸爛神像等斗爭。1928年1月6日,進步青年與當地土豪劣紳、國民黨右翼展開“奪帥印”的斗爭,姜化民也參與其謀。這次斗爭最后演成巷戰,許多進步青年被捕或被殺,姜化民雖幸免于難,但他仍以國民黨員身份團結革命青年,檢舉揭發本縣罪惡累累的土豪劣紳,把他們繩之以法,狠狠地打擊了封建勢力的囂張氣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姜化民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宣傳抗日上來,每天早出晚歸,商議和策劃組織民眾,籌集槍支、糧食,武裝抗日等事情。
1943年,姜化民到重慶,在國民黨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下屬紡織實驗工廠工作。先任文書,后任文書主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夏循元、姜化民、胡方先后轉員到上海。夏循元在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十七棉紡織廠擔任副廠長,姜化民則在此廠任廠長室秘書、辦事員等職。194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總會從重慶遷到上海,經胡方介紹,姜化民、夏循元等10余人加入了民建。11月民建上海分會成立,胡方被推選為分會常務理事,姜化民則為分會理事。1947年7月,中共上海紡織系統黨的秘密外圍組織“中國紡織事業協進會”(簡稱“小紡協”)成立,姜化民積極參加“小紡協”組織的各項活動。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夏循元、姜化民、胡方先后轉員到上海。夏循元在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十七棉紡織廠擔任副廠長,姜化民則在此廠任廠長室秘書、辦事員等職。194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總會從重慶遷到上海,經胡方介紹,姜化民、夏循元等10余人加入了民建。11月民建上海分會成立,胡方被推選為分會常務理事,姜化民則為分會理事。1947年7月,中共上海紡織系統黨的秘密外圍組織“中國紡織事業協進會”(簡稱“小紡協”)成立,姜化民積極參加“小紡協”組織的各項活動。
同年中共華東局統戰部楊帆派出曾在沭陽縣擔任過區長的徐海峰到上海,與姜化民接上關系,他倆共同對同鄉方元明——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組織委員進行策反,通過方元明把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的近20箱重要檔案材料和一批珍貴國畫從鎮江(國民黨江蘇省黨部所在地)轉移到上海。上海解放前夕姜化民、徐海峰及方元明一起被捕英勇犧牲,這批檔案就由地下黨員劉須敏運送到無錫,交給中共蘇南行署公安局。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長江,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人民解放軍逼近上海,勝利即將在望。為配合解放,姜化民、徐海峰買了很多白布做成袖章,并刻了圖章。不料叛徒告密,5月13日下午2時,徐等6人突然被特務逮捕。傍晚,徐海峰的家屬給姜家報信。姜化民下班回家得悉此消息后,異常冷靜,處理好有關文件、材料,第二天一早,拿了一些銀元、鈔票外出,準備離開上海,但過了一個多小時,他又返回家中。家屬感到驚異,他說:“我暫時不能走,廠里有些人不知道,如果我先走了,其他同志沒有通知到,容易出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生命問題,而要牽連到許多人。”他關照家屬分頭向有關同志傳遞消息,還燒毀了文件,把一只電臺扔到工房的垃圾堆里。上午8時,國民黨特務頭子毛森派了大批特務,開來一輛警車包圍了姜的住處,翻箱倒柜,大肆搜索,扔在垃圾堆里的電臺被找到,姜化民被抓走。由于其他同志及時得到通知,有的迅速轉移,有的暫離上海,一個也沒有被敵人抓到。
姜化民被逮捕后,關在偽警察局,面對特務的一次次審問,他泰然自若,敵人用皮鞭抽打、上電刑、坐老虎凳,他始終堅貞不屈,嚴詞怒斥:“要殺就殺,沒有什么別的話可說!”沒有暴露地下黨、民建和“小紡協”的組織。在此期間,十七廠副廠長夏循元積極設法營救,終于無效。
1949年5月20日,姜化民等14位革命志士被槍殺于閘北宋公園(今閘北公園),在赴刑場途中,姜化民等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姜化民英勇就義,時年47歲。姜化民犧牲后,十七廠派人和家屬去認尸,只見他身穿單線衫,全身多處槍眼,頭部和上身已血肉模糊,下肢折斷,兩條腿方向各異,真是慘不忍睹。
上海解放后,經市人民政府查明:姜化民系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戰勝利后,他來上海是接受中共華中局交付的任務,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6月18日,上海解放后3個星期,民建、十七廠、“小紡協”等組織聯合在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食堂舉行姜化民烈士追悼會,各界人士及職工代表260多人參加,民建致悼詞,并向其家屬表示深切慰問;生前友好暨戰友胡方、夏循元、金棣等都發了言;廠里的工人代表也發了言。大家一致表示: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烈士的革命精神,加緊生產,提高警惕,肅清國民黨特務的殘余勢力。翌日,《解放日報》刊登了這次追悼會的情況,號召大家繼承烈士遺志,以實際行動向優秀共產黨員姜化民學習。
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認姜化民為烈士,陳毅市長親自簽發了第4號烈士證。烈士遺體安葬在江灣公墓烈士區,墓碑背面鐫刻碑文:“姜漢卿(化民)烈士,江蘇沭陽人,系中共黨員。生于1903年1月27日,在抗日戰爭前,曾參與進步活動。抗戰開始,于1937年7月北上抗日,先后在三原、鄭州、西安等地教育青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抗戰勝利后來滬接受中共華中局的交付任務,從事地下活動。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參加反內戰、反饑餓斗爭,并將個人積蓄充作革命經費,與敵人展開激烈斗爭。表現了對人民事業的無比忠誠。當人民解放軍進軍上海時,烈士不幸被捕,經過酷刑逼供,烈士堅貞不屈,嚴詞抗拒,匪徒一無所獲,于上海解放前五天被敵殘害于閘北宋公園。”現墓地已遷往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摘自《丹心照汗青——紀念中國民主建國會三烈士犧牲五十周年》(資料來源:民建上海市委會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