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溫臺發展困局
發布時間:2014-12-18 10:26:25
|
作者: 浙江發展改革研究所所長 卓勇良
在浙江,人們習慣把溫州和臺州稱作溫臺。改革開放頭20余年,溫臺發展速度并列浙江前列;最近10年,溫臺發展速度雙雙跌至浙江末位。
概括而言,溫臺經濟發展當前遭遇三大問題:一是改革滯后形成的制度供給短缺,二是轉型滯后形成的資源要素供給短缺,三是2009年信貸大投放引起的企業債務危機。
溫臺警示
溫臺經濟的迅速崛起,是浙江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然而溫臺經濟有一個共同的較大問題,大致均為低水平粗放型經濟。典型的如低技術水平的組裝加工,以及合成革、服裝、鞋等產業的比重長期較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明顯慢于全省。
2004年全國縮小建設用地閘門。而粗放型經濟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高度依賴土地等要素投入。溫臺人均耕地僅0.3和0.4畝,全省最低,僅為全國平均的1/3至1/4左右。按理說,由此形成的土地緊缺“倒逼機制”,將促使溫臺從粗放外延走向集約內涵。然而此時中西部建設用地大增,一些省份競相以低地價招商引資。溫臺企業不僅沒有集約發展,反而大批出走省外“復制”傳統產業。起家于溫州的青山控股集團,生產基地均已在溫州以外,2013年生產不銹鋼粗鋼300萬噸,銷售產值508億元。
這里還有一個較大問題。隨著中國經濟成本敏感性逐漸增強,一些制造業企業開始按“銷地產”要求,在全國布局生產,進一步影響溫臺投資和經濟增長。
按照溫臺區位和資源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大致可有3個途徑:一是企業加快做大做強,及時將改革先發優勢轉變為競爭先發優勢:二是加快發展總部型制造業,及時破解區位和資源困境;三是展開全國范圍內的資本經營,及時將改革紅利轉變為現代多元經營資本。這樣,在當地制造業因空間局促而遭遇土地瓶頸,創業者因出身草根而遭遇素質制約,企業因“銷地產”需要而大舉向外投資之時,當地經濟加快轉型,區域發展持續輝煌。
然而具體推進均有相當難度。企業做大做強遭遇素質性、資源性及當地文化習俗等多重因素制約,總部型制造業因區位及體制機制等原因對當地促進有限,資本經營遭遇監管當局嚴厲規制。
溫臺發展長期內還有一個較大問題,即經濟增長對區域發展促進作用較小。社會發展滯后,累及經濟增長受阻。雖然浙江各地都有這一問題,但溫臺比較突出。社會事業發展緩慢,一方面當然是經濟發展水平尚低所致,但分配關系也是重要原因。如果簡單地把企業收益定義為用于自身和回報社會兩大部分,則溫臺企業回報社會部分明顯少于浙江其他區域,從而影響社會發展。且溫臺財政收入和支出明顯低于全省。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后果,是當地公共服務水平較低。
此外,長期低工資鎖定了長期的低水平繁榮。在低工資下,當地服務業難以較快發展,臟亂差難以較好治理,城市品位難以快速提升。溫州城鄉結合部建設水平,遠遠低于杭嘉湖縣級市市區。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長期難以轉型升級,企業發展缺少可資依賴的當地市場。
社會發展長期滯后,對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嚴重殺傷力。在教育衛生事業長期難有相應水準的情況下,全社會人口的文化和身體素質都難以有較大提高。在區域文化建設長期滯后情況下,區域社會文化素質長期難以提高。這兩個原因進而導致,企業創新發展缺少具有濃厚鄉土情結的當地高素質人力資本,企業轉型發展缺少可資依賴的高水準社會文化氛圍。社會創造力難以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阻力逐漸上升。溫臺企業給自己的長遠發展釀了一杯苦酒,形成內生的發展障礙。
溫臺轉型
溫臺轉型或可有3個方向。首先是制造業提升,這就當前而言是基礎,但溫州制造業在本地經濟中的重要性,今后或將有所降低。其次是資本經營,基于豐厚的民間資本,溫臺完全應該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區域金融投資中心,并由此展開國際商務活動。再次是城市化,從地形狀況和空間結構而言,溫臺應加快全域城市化,構建濱海城市帶,加快促進社會發展。
溫臺轉型亦可在3個方面并重推進。首先是全國及全球發展環境變化,引致溫臺民營經濟內生性轉型。其次是溫臺黨委政府銳意改革,清除積弊,優化區域商務和發展環境,轉變區域價值和行為方式,一定程度地加快區域發展。再一個方面,是在中央政府層面出臺一系列有力舉措,激發溫臺形成新的活力。
首先,所謂的溫臺民營經濟內生性轉型早已展開,溫臺最早感受到了環境資源和勞動力等基本變量的轉折性變化。溫臺土地集約利用遠遠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增加值等三大土地利用指標,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居全省11市第一位。溫臺產業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溫州2013年與2007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4.1個百分點,達到46.8%;臺州上升5.8個百分點,達到45.2%。溫州制造業的行業集中度近幾年進一步提高,優勢行業也進一步趨強。暴風雨還可以更猛烈一些,溫臺民營資本的內生性轉型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實際。
其次是區域推動的改革,或應以社會體制改革為重點。以經濟體制為重點推進改革,是就全國而言。而在溫臺,民營經濟主體格局早已形成,國有經濟雖仍需改革,但已遠非重點。同時就地方政府而言,當前亦缺少經濟領域改革的相應空間。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力,社會體制改革為支撐力,政府改革為服務力。三力之中,地方政府對于社會改革和政府改革,或有較大空間及自主。具體可以有政府自身的改革轉型,以及社會服務提升、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組織發育、社區功能和社會監督增強等改革。
再次是中央政府推動的改革。這里包括確立民營經濟主體地位、金融、農村產權、城市化、公務員改革等。中央政府銳意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舉措將產生兩大效應,一方面是優化調整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激勵約束條件,另一方面是極大激發溫臺民營資本活力。
溫臺重振
在中央政府層面,有必要重新審視1995年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思路,再次明確沿海地區應作為全國發展的“引擎”,促進溫臺重振。
中國區域經濟自2005年以來,中西部發展加快,沿海發展放慢,過早結束了沿海地區的經濟集聚趨勢。2005年,沿海自遼寧至廣東9省市GDP占全國55.6%,2013年降低為51.8%,8年降低了3.8個百分點,中國人口向沿海地區的集聚亦出現停滯。在這一過程中,中西部持續擴張又重又黑的產業結構,全國范圍的粗放增長越演越烈。
全球凡有海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基本都集中在海岸帶上。在當前中國人口增長放慢下,沿海人口比重上升,意味著中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加強,以及沿海要素的高效集聚利用。
溫臺快速發展,可以說是得益于改革開放迅猛推進,以及加快沿海發展的大戰略;而溫臺發展放慢,亦可說是受制于改革放慢,以及新世紀之后沿海在整體上的增長回落。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整體放慢。在這一重大轉變的轉折點上,特別需要有若干個區域,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下繼續較快發展,作為增強中國整體轉型的重要支撐。而包括溫臺在內的沿海地區,從全球現代經濟增長、資源環境條件以及地域政治等方面看,完全應該成為這樣的支撐。推進和加快溫臺轉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是當前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命題。
——摘自2014年18期《南風窗》
概括而言,溫臺經濟發展當前遭遇三大問題:一是改革滯后形成的制度供給短缺,二是轉型滯后形成的資源要素供給短缺,三是2009年信貸大投放引起的企業債務危機。
溫臺警示
溫臺經濟的迅速崛起,是浙江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然而溫臺經濟有一個共同的較大問題,大致均為低水平粗放型經濟。典型的如低技術水平的組裝加工,以及合成革、服裝、鞋等產業的比重長期較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明顯慢于全省。
2004年全國縮小建設用地閘門。而粗放型經濟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高度依賴土地等要素投入。溫臺人均耕地僅0.3和0.4畝,全省最低,僅為全國平均的1/3至1/4左右。按理說,由此形成的土地緊缺“倒逼機制”,將促使溫臺從粗放外延走向集約內涵。然而此時中西部建設用地大增,一些省份競相以低地價招商引資。溫臺企業不僅沒有集約發展,反而大批出走省外“復制”傳統產業。起家于溫州的青山控股集團,生產基地均已在溫州以外,2013年生產不銹鋼粗鋼300萬噸,銷售產值508億元。
這里還有一個較大問題。隨著中國經濟成本敏感性逐漸增強,一些制造業企業開始按“銷地產”要求,在全國布局生產,進一步影響溫臺投資和經濟增長。
按照溫臺區位和資源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大致可有3個途徑:一是企業加快做大做強,及時將改革先發優勢轉變為競爭先發優勢:二是加快發展總部型制造業,及時破解區位和資源困境;三是展開全國范圍內的資本經營,及時將改革紅利轉變為現代多元經營資本。這樣,在當地制造業因空間局促而遭遇土地瓶頸,創業者因出身草根而遭遇素質制約,企業因“銷地產”需要而大舉向外投資之時,當地經濟加快轉型,區域發展持續輝煌。
然而具體推進均有相當難度。企業做大做強遭遇素質性、資源性及當地文化習俗等多重因素制約,總部型制造業因區位及體制機制等原因對當地促進有限,資本經營遭遇監管當局嚴厲規制。
溫臺發展長期內還有一個較大問題,即經濟增長對區域發展促進作用較小。社會發展滯后,累及經濟增長受阻。雖然浙江各地都有這一問題,但溫臺比較突出。社會事業發展緩慢,一方面當然是經濟發展水平尚低所致,但分配關系也是重要原因。如果簡單地把企業收益定義為用于自身和回報社會兩大部分,則溫臺企業回報社會部分明顯少于浙江其他區域,從而影響社會發展。且溫臺財政收入和支出明顯低于全省。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后果,是當地公共服務水平較低。
此外,長期低工資鎖定了長期的低水平繁榮。在低工資下,當地服務業難以較快發展,臟亂差難以較好治理,城市品位難以快速提升。溫州城鄉結合部建設水平,遠遠低于杭嘉湖縣級市市區。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長期難以轉型升級,企業發展缺少可資依賴的當地市場。
社會發展長期滯后,對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嚴重殺傷力。在教育衛生事業長期難有相應水準的情況下,全社會人口的文化和身體素質都難以有較大提高。在區域文化建設長期滯后情況下,區域社會文化素質長期難以提高。這兩個原因進而導致,企業創新發展缺少具有濃厚鄉土情結的當地高素質人力資本,企業轉型發展缺少可資依賴的高水準社會文化氛圍。社會創造力難以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阻力逐漸上升。溫臺企業給自己的長遠發展釀了一杯苦酒,形成內生的發展障礙。
溫臺轉型
溫臺轉型或可有3個方向。首先是制造業提升,這就當前而言是基礎,但溫州制造業在本地經濟中的重要性,今后或將有所降低。其次是資本經營,基于豐厚的民間資本,溫臺完全應該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區域金融投資中心,并由此展開國際商務活動。再次是城市化,從地形狀況和空間結構而言,溫臺應加快全域城市化,構建濱海城市帶,加快促進社會發展。
溫臺轉型亦可在3個方面并重推進。首先是全國及全球發展環境變化,引致溫臺民營經濟內生性轉型。其次是溫臺黨委政府銳意改革,清除積弊,優化區域商務和發展環境,轉變區域價值和行為方式,一定程度地加快區域發展。再一個方面,是在中央政府層面出臺一系列有力舉措,激發溫臺形成新的活力。
首先,所謂的溫臺民營經濟內生性轉型早已展開,溫臺最早感受到了環境資源和勞動力等基本變量的轉折性變化。溫臺土地集約利用遠遠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增加值等三大土地利用指標,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居全省11市第一位。溫臺產業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溫州2013年與2007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4.1個百分點,達到46.8%;臺州上升5.8個百分點,達到45.2%。溫州制造業的行業集中度近幾年進一步提高,優勢行業也進一步趨強。暴風雨還可以更猛烈一些,溫臺民營資本的內生性轉型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實際。
其次是區域推動的改革,或應以社會體制改革為重點。以經濟體制為重點推進改革,是就全國而言。而在溫臺,民營經濟主體格局早已形成,國有經濟雖仍需改革,但已遠非重點。同時就地方政府而言,當前亦缺少經濟領域改革的相應空間。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力,社會體制改革為支撐力,政府改革為服務力。三力之中,地方政府對于社會改革和政府改革,或有較大空間及自主。具體可以有政府自身的改革轉型,以及社會服務提升、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組織發育、社區功能和社會監督增強等改革。
再次是中央政府推動的改革。這里包括確立民營經濟主體地位、金融、農村產權、城市化、公務員改革等。中央政府銳意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舉措將產生兩大效應,一方面是優化調整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激勵約束條件,另一方面是極大激發溫臺民營資本活力。
溫臺重振
在中央政府層面,有必要重新審視1995年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思路,再次明確沿海地區應作為全國發展的“引擎”,促進溫臺重振。
中國區域經濟自2005年以來,中西部發展加快,沿海發展放慢,過早結束了沿海地區的經濟集聚趨勢。2005年,沿海自遼寧至廣東9省市GDP占全國55.6%,2013年降低為51.8%,8年降低了3.8個百分點,中國人口向沿海地區的集聚亦出現停滯。在這一過程中,中西部持續擴張又重又黑的產業結構,全國范圍的粗放增長越演越烈。
全球凡有海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基本都集中在海岸帶上。在當前中國人口增長放慢下,沿海人口比重上升,意味著中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加強,以及沿海要素的高效集聚利用。
溫臺快速發展,可以說是得益于改革開放迅猛推進,以及加快沿海發展的大戰略;而溫臺發展放慢,亦可說是受制于改革放慢,以及新世紀之后沿海在整體上的增長回落。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整體放慢。在這一重大轉變的轉折點上,特別需要有若干個區域,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下繼續較快發展,作為增強中國整體轉型的重要支撐。而包括溫臺在內的沿海地區,從全球現代經濟增長、資源環境條件以及地域政治等方面看,完全應該成為這樣的支撐。推進和加快溫臺轉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是當前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命題。
——摘自2014年18期《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