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屬各支部積極向地震災區捐款為抗震救災獻計出力
發布時間:2009-12-07 12:17:02
|
作者: 朱修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省屬各支部心系災區群眾,積極組織會員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災。
5月15日,新會員、浙江環茂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琰趕到省委會,通過民建中央的捐款賬號,現場捐款5萬元。同日,華立支部姜一飛等6位會員參加華立集團組織的捐款活動,共捐款11700元。
綜合一支部不少會員多次捐款,一些靠微薄退休金維持生活的老會員也拿出部分積蓄捐給災區,有幾位會員專程到民政部門了解收養地震災區孤兒的有關政策和程序,表達收養意愿。
5月16日晚,12位新會員自發組織在一起,召開“災難無情、大愛無疆”主題座談會,大家情牽汶川地震災區,心系受災群眾生活,在通過各種形式向地震災區捐款的同時,積極為下一步的抗震救災工作建言獻策。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黃煒表示,這次地震震級大,救災難度高,中央領導反應快,部隊調動多,場面十分感人。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毫不遲疑地要求參加赴川醫療隊,目前已經被編入省衛生廳組織的第二批醫療隊中,正積極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浙江財經學院金融學院教授張代軍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他的感受,表示這次震災是對國力和國民的一次大考驗,連續幾天眾志成城的救災工作充分展示出我國國力和國民素質的較大提升。浙江五星國泰律師事務所主任陳曉軍動情地談到,救災過程令人感動,社會各界自發捐款,志愿者參與救災,昭顯了濃厚的愛國之心。
會員們表示一定要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作為對賑災工作的最大支持,并紛紛對抗震救災工作提出意見建議。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嘉、浙江凱麥律師事務所二級律師鄒峻談到,要加強對國民的防震減災教育,對地震多發地區的少年兒童,要從小進行減災自救知識、逃生技能的培訓。張代軍、陳曉軍等會員談到,面前巨大地震災害,靠民間捐贈救災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長效的抗災救災機制和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基金,國家財政應未雨綢繆,定期投入,專項使用。要加強對社會捐款使用情況的監督,政府要主動公開信息,及時向公眾告知捐款賬目和用途。政府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的用途要有所區分,民間捐款應該用在政府救助不能顧及的一些地方。浙江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高峰建議,要加強立法,對財政投入、社會捐款救助、志愿者服務等各項救災相關工作進行法律規范。浙江五洲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廷令等認為,這次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有許多是學校和醫院,值得反思。要高度重視人員聚集較多的場所如學校和醫院等公共設施的建筑質量,制定強制性的公共設施建筑質量標準和規范,科學設定建筑物抗震等級,嚴格依法進行建筑質量監督。
5月15日,新會員、浙江環茂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琰趕到省委會,通過民建中央的捐款賬號,現場捐款5萬元。同日,華立支部姜一飛等6位會員參加華立集團組織的捐款活動,共捐款11700元。
綜合一支部不少會員多次捐款,一些靠微薄退休金維持生活的老會員也拿出部分積蓄捐給災區,有幾位會員專程到民政部門了解收養地震災區孤兒的有關政策和程序,表達收養意愿。
5月16日晚,12位新會員自發組織在一起,召開“災難無情、大愛無疆”主題座談會,大家情牽汶川地震災區,心系受災群眾生活,在通過各種形式向地震災區捐款的同時,積極為下一步的抗震救災工作建言獻策。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黃煒表示,這次地震震級大,救災難度高,中央領導反應快,部隊調動多,場面十分感人。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毫不遲疑地要求參加赴川醫療隊,目前已經被編入省衛生廳組織的第二批醫療隊中,正積極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浙江財經學院金融學院教授張代軍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他的感受,表示這次震災是對國力和國民的一次大考驗,連續幾天眾志成城的救災工作充分展示出我國國力和國民素質的較大提升。浙江五星國泰律師事務所主任陳曉軍動情地談到,救災過程令人感動,社會各界自發捐款,志愿者參與救災,昭顯了濃厚的愛國之心。
會員們表示一定要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作為對賑災工作的最大支持,并紛紛對抗震救災工作提出意見建議。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嘉、浙江凱麥律師事務所二級律師鄒峻談到,要加強對國民的防震減災教育,對地震多發地區的少年兒童,要從小進行減災自救知識、逃生技能的培訓。張代軍、陳曉軍等會員談到,面前巨大地震災害,靠民間捐贈救災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長效的抗災救災機制和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基金,國家財政應未雨綢繆,定期投入,專項使用。要加強對社會捐款使用情況的監督,政府要主動公開信息,及時向公眾告知捐款賬目和用途。政府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的用途要有所區分,民間捐款應該用在政府救助不能顧及的一些地方。浙江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高峰建議,要加強立法,對財政投入、社會捐款救助、志愿者服務等各項救災相關工作進行法律規范。浙江五洲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廷令等認為,這次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有許多是學校和醫院,值得反思。要高度重視人員聚集較多的場所如學校和醫院等公共設施的建筑質量,制定強制性的公共設施建筑質量標準和規范,科學設定建筑物抗震等級,嚴格依法進行建筑質量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