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金佛手
——記民建會員、金華市錦林佛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錦林
發布時間:2015-06-26 10:30:08
|
作者: 申春
民建會員、省人大代表、金華市錦林佛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錦林,不僅是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浙江省勞動模范、省十大杰出農村青年,還是金華佛手大王。
二十年前,赤松當地的佛手種植戶,也像義烏人的雞毛換糖,挎著一個籃子,或挑著一副籮筐,到各地的大街小巷吆喝著賣。那時候的金華佛手,不僅價格不穩定,銷量更無法得到保證。當時張錦林年紀尚小,但父輩們種植佛手的艱辛一直根植于心。于是,一個金燦燦的佛手夢在張錦林的腦海里逐漸生根發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佛手大莊園,客戶紛至沓來,主動上門采購……
轉眼二十年過去了,憑著一腔熱血和不懈的摸索,現在張錦林不但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上千畝的佛手基地,還開辟了另一番天地,2014年6月,一個占地300余畝的佛手文化園“橫空出世”。打造一個集現代農業、科普教育、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的夢想,也成了現實。
一心投身佛手種植 借助網絡掘到“第一桶金”
張錦林父親從1979年就開始種植佛手,是赤松鎮山口村最早種植佛手的5個農民之一。張錦林也幾乎是伴隨著佛手種植業的發展而成長的。1996年,張錦林與父親、弟弟一起種起了佛手。那年,和父親種了半畝地,共600株佛手,到了年終發現賺了1萬多元。當時的1萬元,可不是小數目,這足足讓張錦林興奮了好幾個月!而事業的更大的發展是在1999年,有一天張錦林無意中看到了“因特網,21世紀的金礦”的大幅廣告,覺得很新鮮,內心也有了想注冊一個佛手網站的念頭。
可是,這一想法卻遭到了父親的拒絕。張錦林并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心里打算借錢做網頁。于是為了借錢,張錦林做了計劃書,寫清楚網頁的用途、資金來源等,并列出家里每年1萬元左右的收入情況,并承諾半年內歸還。幸運的是,張錦林一位朋友得知情況后,二話不說把錢借給了張錦林。
網站建成的頭兩個月,點擊量并不大,一點生意的跡象都沒有。開始擔心自己借來的錢是不是要打水漂了。正當焦急萬分的時候,山東東營的客戶通過網站找到了張錦林并訂購了1000株佛手小苗,完成了第一筆交易。由此,張錦林也成功地打開了佛手的網銷之路。2001年,安徽省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的趙登攀從金華佛手網上結識張錦林后,主動與張錦林簽定了網上佛手干片的交易協議,并上門收購。單單販銷佛手干片,張錦林就賺了70萬元。這是自己從網上掘到的“第一桶金”。
1999年至2001年,張錦林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及國外的佛手干片達200多噸,鮮果1800多噸,大小佛手盆景27萬盆,成為全市最大的集種植、技術研發、銷售于一體的佛手專業戶。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0年冬天,突如其來的冷空氣“打”得張錦林措手不及。由于經驗不足,大棚建得不夠結實,被大風刮走,佛手也全部被凍死了。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年因冷空氣影響導致全國佛手市場出現了貨源緊張的局面。而赤松鎮一些經驗豐富的老種植戶,由于提前加固了大棚,受凍并不明顯。于是,張錦林依托網絡優勢,打起了“販銷牌”,賺了個盆滿缽滿。
佛手產業日漸壯大 致富不忘父老鄉親
2001年初,張錦林成立了金華錦林佛手開發有限公司與浙師大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郭衛東聯合開發佛手無土栽培技術。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反復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無土盆栽的佛手與傳統的土栽佛手相比,不易落葉,果小、香濃、耐貯、抗寒,重量也減少了4/5左右,還改變了傳統佛手盆景笨重的特點,外觀干凈整齊,更適宜居室擺放,有利于長途運輸,出口外銷。之后,張錦林與郭衛東教授又聯手開發了水培佛手盆景。水培佛手盆景集插花、盆景、魚缸于一體,一問世就因其獨特的觀賞價值而贏得人們喜愛。
2009年,張錦林與郭衛東教授又成功培育出“千指百態”、“錦球”、“招財”、“金玉滿堂”四個佛手新品種,其中“千指百態”、“錦球”兩個新品種已取得國家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金華佛手成為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方特色花卉品種。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自己事業小有成就的同時,張錦林還積極帶動當地村民致富,每年免費開設技術講座,傳授先進的種植經驗和管理模式。同時,還幫助村民銷售佛手盆景。山口村村民葉建文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張錦林的牽線搭橋下,第一年就順利賣出了2000余盆佛手,收入近8萬元。
截至目前,“錦林佛手”有金東、義烏兩個種植基地,面積600余畝,擁有專利30余個,每年的年銷售額1000余萬元。并輻射帶動農戶1000多戶,種植佛手面積3000余畝,為果農累計增收7000余萬元。張錦林也成了農業科技帶頭人、省勞動模范、省人大代表。2008年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加了火炬傳遞接力。
潛心挖掘佛手文化 開啟農旅結合新篇章
佛手的藥用價值很高,根、葉、花、果均可入藥。為了開發佛手的藥用價值,去年開始,張錦林在以往賣佛手干片的基礎上,將佛手果、佛手花,甚至是平常丟棄的嫩芽、葉子進行了處理,開發出養生茶、果脯、蜜餞等20多個系列產品,還包裝成養生禮盒裝推向市場。同時,公司的食品生產許可證成功獲批,并有了條形碼,產品的質量進一步得到了保障。
從單一的佛手盆景銷售,到多樣化的深加工產品,從最初的土壤栽培發展成無土栽培、水培,在張錦林看來,創新永無止境。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手文化,讓更多的市民體驗農事的樂趣,讓游客在觀賞佛手的同時,達到休閑度假、放松心情的效果,張錦林決定開發建設佛手文化園。
2014年6月1日,佛手文化園正式營業,連片紫色的花海、古色古香的建筑、綠意盎然的佛手,各色各樣的娛樂設施、排列有序的立體綠植、空曠清新的騎馬匝道,獨特的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
目前,錦林佛手文化園已經成為眾多市民節假日休閑游的首選之地。每逢周末,園區內常常是人頭攢動。更可喜的是,佛手園在2014年底被列為國家4A級景區。
每當張錦林看著涌動的人流和滿園的佛手時,兒時的那個夢想總會縈繞在他的心頭,佛手或許是張錦林一生的夢想吧!
二十年前,赤松當地的佛手種植戶,也像義烏人的雞毛換糖,挎著一個籃子,或挑著一副籮筐,到各地的大街小巷吆喝著賣。那時候的金華佛手,不僅價格不穩定,銷量更無法得到保證。當時張錦林年紀尚小,但父輩們種植佛手的艱辛一直根植于心。于是,一個金燦燦的佛手夢在張錦林的腦海里逐漸生根發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佛手大莊園,客戶紛至沓來,主動上門采購……
轉眼二十年過去了,憑著一腔熱血和不懈的摸索,現在張錦林不但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上千畝的佛手基地,還開辟了另一番天地,2014年6月,一個占地300余畝的佛手文化園“橫空出世”。打造一個集現代農業、科普教育、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的夢想,也成了現實。
一心投身佛手種植 借助網絡掘到“第一桶金”
張錦林父親從1979年就開始種植佛手,是赤松鎮山口村最早種植佛手的5個農民之一。張錦林也幾乎是伴隨著佛手種植業的發展而成長的。1996年,張錦林與父親、弟弟一起種起了佛手。那年,和父親種了半畝地,共600株佛手,到了年終發現賺了1萬多元。當時的1萬元,可不是小數目,這足足讓張錦林興奮了好幾個月!而事業的更大的發展是在1999年,有一天張錦林無意中看到了“因特網,21世紀的金礦”的大幅廣告,覺得很新鮮,內心也有了想注冊一個佛手網站的念頭。
可是,這一想法卻遭到了父親的拒絕。張錦林并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心里打算借錢做網頁。于是為了借錢,張錦林做了計劃書,寫清楚網頁的用途、資金來源等,并列出家里每年1萬元左右的收入情況,并承諾半年內歸還。幸運的是,張錦林一位朋友得知情況后,二話不說把錢借給了張錦林。
網站建成的頭兩個月,點擊量并不大,一點生意的跡象都沒有。開始擔心自己借來的錢是不是要打水漂了。正當焦急萬分的時候,山東東營的客戶通過網站找到了張錦林并訂購了1000株佛手小苗,完成了第一筆交易。由此,張錦林也成功地打開了佛手的網銷之路。2001年,安徽省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的趙登攀從金華佛手網上結識張錦林后,主動與張錦林簽定了網上佛手干片的交易協議,并上門收購。單單販銷佛手干片,張錦林就賺了70萬元。這是自己從網上掘到的“第一桶金”。
1999年至2001年,張錦林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及國外的佛手干片達200多噸,鮮果1800多噸,大小佛手盆景27萬盆,成為全市最大的集種植、技術研發、銷售于一體的佛手專業戶。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0年冬天,突如其來的冷空氣“打”得張錦林措手不及。由于經驗不足,大棚建得不夠結實,被大風刮走,佛手也全部被凍死了。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年因冷空氣影響導致全國佛手市場出現了貨源緊張的局面。而赤松鎮一些經驗豐富的老種植戶,由于提前加固了大棚,受凍并不明顯。于是,張錦林依托網絡優勢,打起了“販銷牌”,賺了個盆滿缽滿。
佛手產業日漸壯大 致富不忘父老鄉親
2001年初,張錦林成立了金華錦林佛手開發有限公司與浙師大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郭衛東聯合開發佛手無土栽培技術。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反復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無土盆栽的佛手與傳統的土栽佛手相比,不易落葉,果小、香濃、耐貯、抗寒,重量也減少了4/5左右,還改變了傳統佛手盆景笨重的特點,外觀干凈整齊,更適宜居室擺放,有利于長途運輸,出口外銷。之后,張錦林與郭衛東教授又聯手開發了水培佛手盆景。水培佛手盆景集插花、盆景、魚缸于一體,一問世就因其獨特的觀賞價值而贏得人們喜愛。
2009年,張錦林與郭衛東教授又成功培育出“千指百態”、“錦球”、“招財”、“金玉滿堂”四個佛手新品種,其中“千指百態”、“錦球”兩個新品種已取得國家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金華佛手成為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方特色花卉品種。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自己事業小有成就的同時,張錦林還積極帶動當地村民致富,每年免費開設技術講座,傳授先進的種植經驗和管理模式。同時,還幫助村民銷售佛手盆景。山口村村民葉建文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張錦林的牽線搭橋下,第一年就順利賣出了2000余盆佛手,收入近8萬元。
截至目前,“錦林佛手”有金東、義烏兩個種植基地,面積600余畝,擁有專利30余個,每年的年銷售額1000余萬元。并輻射帶動農戶1000多戶,種植佛手面積3000余畝,為果農累計增收7000余萬元。張錦林也成了農業科技帶頭人、省勞動模范、省人大代表。2008年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加了火炬傳遞接力。
潛心挖掘佛手文化 開啟農旅結合新篇章
佛手的藥用價值很高,根、葉、花、果均可入藥。為了開發佛手的藥用價值,去年開始,張錦林在以往賣佛手干片的基礎上,將佛手果、佛手花,甚至是平常丟棄的嫩芽、葉子進行了處理,開發出養生茶、果脯、蜜餞等20多個系列產品,還包裝成養生禮盒裝推向市場。同時,公司的食品生產許可證成功獲批,并有了條形碼,產品的質量進一步得到了保障。
從單一的佛手盆景銷售,到多樣化的深加工產品,從最初的土壤栽培發展成無土栽培、水培,在張錦林看來,創新永無止境。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手文化,讓更多的市民體驗農事的樂趣,讓游客在觀賞佛手的同時,達到休閑度假、放松心情的效果,張錦林決定開發建設佛手文化園。
2014年6月1日,佛手文化園正式營業,連片紫色的花海、古色古香的建筑、綠意盎然的佛手,各色各樣的娛樂設施、排列有序的立體綠植、空曠清新的騎馬匝道,獨特的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
目前,錦林佛手文化園已經成為眾多市民節假日休閑游的首選之地。每逢周末,園區內常常是人頭攢動。更可喜的是,佛手園在2014年底被列為國家4A級景區。
每當張錦林看著涌動的人流和滿園的佛手時,兒時的那個夢想總會縈繞在他的心頭,佛手或許是張錦林一生的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