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如春蠶吐絲盡 風雨同舟映人生
——記民建會員、地質學家莫松年
發布時間:2016-01-21 16:30:19
|
作者: 張瑩
蕭山民建有這樣一位老同志,年到古稀卻精神矍鑠,滿腹才華卻毫無架子,外表平凡卻有著不平凡的人生,特別能奉獻,特別能鉆研,特別能協作。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會亦如是。他的名字就叫莫松年。
莫松年于1986年12月加入民建,曾任山西陽泉太湖耐火材料總廠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民建陽泉市主委,陽泉市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常委,全國耐火粘土協會副秘書長、專家組成員,在本職工作和民建事業上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熱愛祖國 情系地質
莫松年1940年出生于蕭山,1965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地質系,因為品學兼優被推薦到國家冶金部山西省直屬礦山,從此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把地質勘探作為了他的終身事業。這個選擇就注定了他一生要和野外施工的艱辛困苦為伴,“踏破鐵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繪新圖”,這是對地質工作的寫照。他常年奮斗在深山荒漠、原野海洋,在深山溝、在密林中、在雪線邊、在戈壁灘、在海島上,到處都留下了他艱辛的足跡和勤勞的血汗。雖然工作流動性大、條件異常艱苦,但他卻無怨無悔地把自己所有的才華、精力,以及最美好的時光全部奉獻給了地質和荒野。地質工作是艱苦的,但跑路線又屬最艱苦的工作之一。行進在溝谷中,沼澤遍地,雜草叢生,一人多高的蒿草讓人行走不便,往往要掂起腳才能辨認方向。穿行于山坡上,心情會放松一下,但體力會有更大的消耗,陡坡處要貓腰爬行,平緩處藤條纏身,荊棘叢生,密不透風,每行進一步都很困難。勘探時每天早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翻山越嶺,涉沼澤、跨河流,有時不小心就會陷入齊腰深的沼澤里。風餐露宿,幾個冷饅頭和一杯開水就是一頓飯,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可他卻能在休息的間隙,在農民廢棄的破屋里一坐下就睡著。夜深人靜,大家早已進入了甜蜜的夢鄉,他一個人仍在匯總當日資料,認真分析和總結。有時碰到疑難問題,他便尋找相關資料,問題得不到解決時,常會徹夜不眠。
憑著這股刻苦鉆研的精神,莫松年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他在1983年為礦引進復相青剛玉生產線,1994年引進合成耐火材料生產線及其尖晶石鋼包澆注料產品。主持高鋁礬土骨、粉料加工、合成廠、鑄石廠、砂輪廠、小型浮選廠、水泥、氧化鋁廠等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先后完成勘察工作70余項,撰寫論文20篇分別在國家、省市有關學術團體年會上發表,編寫技術工作報告70多份。主持過耐火粘土礦床勘探網速的地質試驗,為同類礦床選擇合理勘探網度提供了詳細的依據資料。1985年赴美國參加第八屆國際粘土會議。1992年在會同國家冶金部對全國冶金輔料礦山進行調研,撰寫《冶金輔助原料礦山發展及對策》專題報告。1986年至1995年,與冶金、化工、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有色總公司等十多個部委的專家合編出版260多萬字的建國以來第一步礦山地質大型工具書《礦山地質手冊》。
牢記使命 熱心民建
莫松年對民建有著深厚的感情。用他的話來說,“已經真正把民建當成了自己的家”。他經常外出進行野外地質勘探,工作艱苦、時間也不固定,但是只要條件允許,不管費多少周折,他一定會趕回陽泉參加組織活動。同時,他還在繁忙工作之余,撰寫了多篇社情民意信息,積極關注社會焦點、民生熱點,認真建良言、獻良策。因為本職工作突出,并熱心會務,1992年5月,莫松年榮獲民建中央頒發的“中國民主建國會優秀會員稱號”。
1996年12月,莫松年任民建陽泉市委主委。從此,他帶領一班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履行職責,揭開了事業奮斗的新篇章。他把機關建章立制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了會議、學習等十多項工作制度,進一步使機關工作規范化、程序化,有章可循。他十分關心會員,當會員碰到困難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有一家會員企業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他發動省內具有豐富經營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經濟學專家進行企業診斷,對該企業管理狀況、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進行全面分析,應用科學的方法找出企業經營戰略和經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改進建議,使企業奇跡般地起死回生。此后,定期幫助會員企業進行診斷、每年舉辦“診斷培訓班”成為了陽泉市委會的例行工作,為企業規避風險、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退休后,莫松年毅然放棄了山西熟悉的生活環境,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家鄉——蕭山。
回到蕭山后,因為在2005年前,蕭山還沒有成立民建支部,莫松年被劃撥到民建濱江支部。從蕭山莫家港到濱江路途比較遙遠,但每次不管刮風下雨,他總是倒3班公交車,來回4個多小時堅持不懈的參加組織活動。2008年,民建蕭山總支成立,按照屬地原則,莫松年劃入了蕭山總支,從此,他更是以百倍的熱情參與和支持民建事業。他認真進行調查研究,撰寫了《對蕭山公交路線的建議》、《建議加大對蕭紹官河保護開發力度》等十余篇社情民意信息,利用自己的專長為會員開辦“民建會員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提高參政能力”等多場講座。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莫松年揮毫寫下一首小詩:“花甲風雨手足情,戰斗友誼海樣深。前仆后繼為中華,所向披靡全無敵。”2010年,一支部要編寫五年工作畫冊,莫松年主動請纓,承擔起編輯任務,他每天5點多起床,為90多歲高齡的老父親準備好早餐和午餐,坐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趕到民建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戴上老花眼鏡不停地收集資料,編寫材料,忙起來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下午4點半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家為父親準備晚餐。這樣的工作持續了一個多月,畫冊終于在他和其他會員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出爐了,并得到了廣大會員和市委會的好評,為保存會的珍貴史料立下了汗馬功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莫松年身上充分展現了民建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的優秀品質,展現了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的高尚情操,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民建會員學習。
(作者系民建蕭山區基層委員會副主委)
莫松年于1986年12月加入民建,曾任山西陽泉太湖耐火材料總廠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民建陽泉市主委,陽泉市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常委,全國耐火粘土協會副秘書長、專家組成員,在本職工作和民建事業上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熱愛祖國 情系地質
莫松年1940年出生于蕭山,1965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地質系,因為品學兼優被推薦到國家冶金部山西省直屬礦山,從此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把地質勘探作為了他的終身事業。這個選擇就注定了他一生要和野外施工的艱辛困苦為伴,“踏破鐵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繪新圖”,這是對地質工作的寫照。他常年奮斗在深山荒漠、原野海洋,在深山溝、在密林中、在雪線邊、在戈壁灘、在海島上,到處都留下了他艱辛的足跡和勤勞的血汗。雖然工作流動性大、條件異常艱苦,但他卻無怨無悔地把自己所有的才華、精力,以及最美好的時光全部奉獻給了地質和荒野。地質工作是艱苦的,但跑路線又屬最艱苦的工作之一。行進在溝谷中,沼澤遍地,雜草叢生,一人多高的蒿草讓人行走不便,往往要掂起腳才能辨認方向。穿行于山坡上,心情會放松一下,但體力會有更大的消耗,陡坡處要貓腰爬行,平緩處藤條纏身,荊棘叢生,密不透風,每行進一步都很困難。勘探時每天早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翻山越嶺,涉沼澤、跨河流,有時不小心就會陷入齊腰深的沼澤里。風餐露宿,幾個冷饅頭和一杯開水就是一頓飯,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可他卻能在休息的間隙,在農民廢棄的破屋里一坐下就睡著。夜深人靜,大家早已進入了甜蜜的夢鄉,他一個人仍在匯總當日資料,認真分析和總結。有時碰到疑難問題,他便尋找相關資料,問題得不到解決時,常會徹夜不眠。
憑著這股刻苦鉆研的精神,莫松年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他在1983年為礦引進復相青剛玉生產線,1994年引進合成耐火材料生產線及其尖晶石鋼包澆注料產品。主持高鋁礬土骨、粉料加工、合成廠、鑄石廠、砂輪廠、小型浮選廠、水泥、氧化鋁廠等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先后完成勘察工作70余項,撰寫論文20篇分別在國家、省市有關學術團體年會上發表,編寫技術工作報告70多份。主持過耐火粘土礦床勘探網速的地質試驗,為同類礦床選擇合理勘探網度提供了詳細的依據資料。1985年赴美國參加第八屆國際粘土會議。1992年在會同國家冶金部對全國冶金輔料礦山進行調研,撰寫《冶金輔助原料礦山發展及對策》專題報告。1986年至1995年,與冶金、化工、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有色總公司等十多個部委的專家合編出版260多萬字的建國以來第一步礦山地質大型工具書《礦山地質手冊》。
牢記使命 熱心民建
莫松年對民建有著深厚的感情。用他的話來說,“已經真正把民建當成了自己的家”。他經常外出進行野外地質勘探,工作艱苦、時間也不固定,但是只要條件允許,不管費多少周折,他一定會趕回陽泉參加組織活動。同時,他還在繁忙工作之余,撰寫了多篇社情民意信息,積極關注社會焦點、民生熱點,認真建良言、獻良策。因為本職工作突出,并熱心會務,1992年5月,莫松年榮獲民建中央頒發的“中國民主建國會優秀會員稱號”。
1996年12月,莫松年任民建陽泉市委主委。從此,他帶領一班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履行職責,揭開了事業奮斗的新篇章。他把機關建章立制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了會議、學習等十多項工作制度,進一步使機關工作規范化、程序化,有章可循。他十分關心會員,當會員碰到困難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有一家會員企業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他發動省內具有豐富經營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經濟學專家進行企業診斷,對該企業管理狀況、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進行全面分析,應用科學的方法找出企業經營戰略和經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改進建議,使企業奇跡般地起死回生。此后,定期幫助會員企業進行診斷、每年舉辦“診斷培訓班”成為了陽泉市委會的例行工作,為企業規避風險、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退休后,莫松年毅然放棄了山西熟悉的生活環境,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家鄉——蕭山。
回到蕭山后,因為在2005年前,蕭山還沒有成立民建支部,莫松年被劃撥到民建濱江支部。從蕭山莫家港到濱江路途比較遙遠,但每次不管刮風下雨,他總是倒3班公交車,來回4個多小時堅持不懈的參加組織活動。2008年,民建蕭山總支成立,按照屬地原則,莫松年劃入了蕭山總支,從此,他更是以百倍的熱情參與和支持民建事業。他認真進行調查研究,撰寫了《對蕭山公交路線的建議》、《建議加大對蕭紹官河保護開發力度》等十余篇社情民意信息,利用自己的專長為會員開辦“民建會員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提高參政能力”等多場講座。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莫松年揮毫寫下一首小詩:“花甲風雨手足情,戰斗友誼海樣深。前仆后繼為中華,所向披靡全無敵。”2010年,一支部要編寫五年工作畫冊,莫松年主動請纓,承擔起編輯任務,他每天5點多起床,為90多歲高齡的老父親準備好早餐和午餐,坐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趕到民建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戴上老花眼鏡不停地收集資料,編寫材料,忙起來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下午4點半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家為父親準備晚餐。這樣的工作持續了一個多月,畫冊終于在他和其他會員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出爐了,并得到了廣大會員和市委會的好評,為保存會的珍貴史料立下了汗馬功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莫松年身上充分展現了民建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的優秀品質,展現了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的高尚情操,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民建會員學習。
(作者系民建蕭山區基層委員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