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委員: 關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降低實體經濟高杠桿的提案
發布時間:2016-07-08 10:53:44
|
作者:
目前,我國實體經濟的杠桿水平已經高到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當前中國經濟困局的最關鍵因素,隱藏著很大的金融風險。亟待頂層設計,多管齊下,加快推動金融市場主體、投融資服務內容和金融創新監管等方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中國發展中的“高杠桿”問題,適時適度降低經濟運行中的杠桿率,以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的協同發展,補齊金融服務實體的短板。
一、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宏觀杠桿比例高,投機融資和龐氏融資比重過大。我們通常用銀行總資產和GDP的比值來看宏觀杠桿率,從2004年的197%上升到2014年底已達到264%,近幾年呈現快速攀升態勢,中國的宏觀杠桿相當于美歐國家的3倍,已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從全球大數據和歷史角度看,我國當前市場存在實體投資收益率和金融投資收益率倒掛問題, 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只增長了3.3%但財務成本卻增長了近20%,金融投資收益過高,實體投資收益過低,導致投資實體的動力逐漸下降,資金逐漸向金融市場集中,各種金融市場保證金大幅度增加,資金在金融市場上“空轉”、投機和龐氏融資現象嚴重,造成產業空心化,今年的股市配資瘋狂、P2P跑路潮等事件都是靠錢養錢模式的破產。當這個比重達到一個零界點,資產價格(抵押物價格)會出現大面積大幅度的跳水,壞賬大面積產生,信用或債務鏈條斷裂,銀行體系首當遭受重創,易引發區域性的金融風險。
2、金融結構長期嚴重失調,債務融資杠桿過高。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末我國直接融資占比約為24%,近10年來直接融資比重其實僅提高了約11%。融資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在負債持續增加、資本得不到補充、利息支出持續加大的條件下,整個實體經濟每年新增融資的三分之一用在支付負債利息上,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過日子,而且很多中小企業自主積累能力太弱,投資收益率偏低,甚至與負債利率水平形成倒掛,形成惡性循環。
3、社會融資需求過旺但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考驗金融市場承受能力,極易發生貨幣資產和金融資產擴張的失控。按照申萬研究所的測算,就近兩年,每年GDP增長7%左右,每年新增GDP不到4萬億元,卻需要新增超15萬億元的社會融資才能換得,這種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極不平衡,實體經濟的資金使用效率太低。同時,金融機構將70%的新增社會融資配給了大中型企業和地方政府,中小微企業獲得不到30%的高息融資,近年來金融業盡管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產品和業務形式五花八門,但更多的是金融業自身的“自拉自唱”,是金融業內部對賺取實體經濟付出高額利息的分贓競爭,對實體經濟和百姓并沒有多大幫助。
4、金融監管存在“低效、低水平、少配合”的問題,金融監管未能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和控制杠桿率。去年6月以來爆發的“股災”蒸發20多萬億、各地“互保聯保”爆發引起的區域民間金融危機、中國證監會系列腐敗案等事件可見一斑;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但行業整體存在“總量大、監管空、風險懸”的監管盲點和監管少作為,造成了社會資金嚴重空轉和浪費;以及現有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協調機制、信息收集共享機制沒能清晰、及時、有效地做實,沒有實現協調監管的“1+1>2”效應。
二、相關建議
1、加快改變地方政府過于依賴土地資本化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模式,有序推進解決地方債務置換融資體系問題,適度降低宏觀杠桿。要進一步研究我國多年來的投資增長模式之得失,過于依賴于土地的資本化已嚴重扭曲金融市場利率結構和融資結構,導致經濟周期下來了而融資需求并沒有下來,擾亂金融市場的正常周期,引發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之間出現強烈沖突。因此,要改變土地財政問題,就要加快推動中央和地方財稅制度改革,要進一步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辦法。
2、加快推進中國制造業的“清淤祛虛、消肥減胖”,做實資產,盤活存量,提升企業資產質量和效率,被動降低市場微觀主體的融資杠桿。要加快改變政府引導過度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現狀,出清產能過剩行業的庫存,有序清理“僵尸企業”。要適當調整工業企業折舊方法,改變企業機器設備實際價值遠低于賬面價值的現狀。要促進企業資產股權化,要利用資本市場加速資產結構調整。
3、要適度繁榮資本市場,提高企業的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企業負債率、財務成本和杠桿比例,推動資本社會化和資產證券化的進程。一是必須加快我國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股權債券融資,加快多方主體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投資實體產業。即:要加快做實注冊制的配套制度建設,要加快戰略新興板、新三板市場和地方區域股權市場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鼓勵發展滬深交易所的債券融資和股權眾籌市場,加快基礎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各層次市場之間銜接,培育資本市場定價能力,加強交易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逐步讓資本市場具備強大的融資承接能力,完成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大的結構性轉型,建立符合企業成長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服務體系。二是建議一行三會、國稅局、財政部等多部委協同發展,加快制定包括稅收、理財產品標準統一規范、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在內的綜合性舉措,大力發展財富管理市場,鼓勵和推動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推動居民金融資產投資多元化(我國居民擁有的資產包括近100萬億元的住房和70萬億元的金融資產,其中存款占比約占70%,而債券和股權類資產占比過低),為居民競爭性地提供有專業投資管理的各類金融理財產品。
4、要強化金融監管的協同性,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多渠道助推資金從金融市場加速流向實體經濟領域。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提高金融市場的合理風險定價能力,推動金融業加速轉型,即要讓金融機構從過高的利差收入、套利收入和渠道收入轉化為交易收入、資產管理收入和中介服務收入,提高我國金融各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發展水平,助力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要加強監管的滲透性,堅決遏制金融系統的內部腐敗性,讓資金流動更具市場化;堅決遏制市場外部非法集資蔓延勢頭,塑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讓資金放棄過高收益的追求。要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進一步借力大數據完善征信體系的改革,做實中小微企業硬能力和軟實力的綜合信用評價體系。
一、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宏觀杠桿比例高,投機融資和龐氏融資比重過大。我們通常用銀行總資產和GDP的比值來看宏觀杠桿率,從2004年的197%上升到2014年底已達到264%,近幾年呈現快速攀升態勢,中國的宏觀杠桿相當于美歐國家的3倍,已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從全球大數據和歷史角度看,我國當前市場存在實體投資收益率和金融投資收益率倒掛問題, 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只增長了3.3%但財務成本卻增長了近20%,金融投資收益過高,實體投資收益過低,導致投資實體的動力逐漸下降,資金逐漸向金融市場集中,各種金融市場保證金大幅度增加,資金在金融市場上“空轉”、投機和龐氏融資現象嚴重,造成產業空心化,今年的股市配資瘋狂、P2P跑路潮等事件都是靠錢養錢模式的破產。當這個比重達到一個零界點,資產價格(抵押物價格)會出現大面積大幅度的跳水,壞賬大面積產生,信用或債務鏈條斷裂,銀行體系首當遭受重創,易引發區域性的金融風險。
2、金融結構長期嚴重失調,債務融資杠桿過高。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末我國直接融資占比約為24%,近10年來直接融資比重其實僅提高了約11%。融資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在負債持續增加、資本得不到補充、利息支出持續加大的條件下,整個實體經濟每年新增融資的三分之一用在支付負債利息上,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過日子,而且很多中小企業自主積累能力太弱,投資收益率偏低,甚至與負債利率水平形成倒掛,形成惡性循環。
3、社會融資需求過旺但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考驗金融市場承受能力,極易發生貨幣資產和金融資產擴張的失控。按照申萬研究所的測算,就近兩年,每年GDP增長7%左右,每年新增GDP不到4萬億元,卻需要新增超15萬億元的社會融資才能換得,這種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極不平衡,實體經濟的資金使用效率太低。同時,金融機構將70%的新增社會融資配給了大中型企業和地方政府,中小微企業獲得不到30%的高息融資,近年來金融業盡管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產品和業務形式五花八門,但更多的是金融業自身的“自拉自唱”,是金融業內部對賺取實體經濟付出高額利息的分贓競爭,對實體經濟和百姓并沒有多大幫助。
4、金融監管存在“低效、低水平、少配合”的問題,金融監管未能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和控制杠桿率。去年6月以來爆發的“股災”蒸發20多萬億、各地“互保聯保”爆發引起的區域民間金融危機、中國證監會系列腐敗案等事件可見一斑;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但行業整體存在“總量大、監管空、風險懸”的監管盲點和監管少作為,造成了社會資金嚴重空轉和浪費;以及現有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協調機制、信息收集共享機制沒能清晰、及時、有效地做實,沒有實現協調監管的“1+1>2”效應。
二、相關建議
1、加快改變地方政府過于依賴土地資本化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模式,有序推進解決地方債務置換融資體系問題,適度降低宏觀杠桿。要進一步研究我國多年來的投資增長模式之得失,過于依賴于土地的資本化已嚴重扭曲金融市場利率結構和融資結構,導致經濟周期下來了而融資需求并沒有下來,擾亂金融市場的正常周期,引發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之間出現強烈沖突。因此,要改變土地財政問題,就要加快推動中央和地方財稅制度改革,要進一步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辦法。
2、加快推進中國制造業的“清淤祛虛、消肥減胖”,做實資產,盤活存量,提升企業資產質量和效率,被動降低市場微觀主體的融資杠桿。要加快改變政府引導過度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現狀,出清產能過剩行業的庫存,有序清理“僵尸企業”。要適當調整工業企業折舊方法,改變企業機器設備實際價值遠低于賬面價值的現狀。要促進企業資產股權化,要利用資本市場加速資產結構調整。
3、要適度繁榮資本市場,提高企業的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企業負債率、財務成本和杠桿比例,推動資本社會化和資產證券化的進程。一是必須加快我國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股權債券融資,加快多方主體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投資實體產業。即:要加快做實注冊制的配套制度建設,要加快戰略新興板、新三板市場和地方區域股權市場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鼓勵發展滬深交易所的債券融資和股權眾籌市場,加快基礎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各層次市場之間銜接,培育資本市場定價能力,加強交易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逐步讓資本市場具備強大的融資承接能力,完成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大的結構性轉型,建立符合企業成長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服務體系。二是建議一行三會、國稅局、財政部等多部委協同發展,加快制定包括稅收、理財產品標準統一規范、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在內的綜合性舉措,大力發展財富管理市場,鼓勵和推動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推動居民金融資產投資多元化(我國居民擁有的資產包括近100萬億元的住房和70萬億元的金融資產,其中存款占比約占70%,而債券和股權類資產占比過低),為居民競爭性地提供有專業投資管理的各類金融理財產品。
4、要強化金融監管的協同性,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多渠道助推資金從金融市場加速流向實體經濟領域。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提高金融市場的合理風險定價能力,推動金融業加速轉型,即要讓金融機構從過高的利差收入、套利收入和渠道收入轉化為交易收入、資產管理收入和中介服務收入,提高我國金融各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發展水平,助力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要加強監管的滲透性,堅決遏制金融系統的內部腐敗性,讓資金流動更具市場化;堅決遏制市場外部非法集資蔓延勢頭,塑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讓資金放棄過高收益的追求。要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進一步借力大數據完善征信體系的改革,做實中小微企業硬能力和軟實力的綜合信用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