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報國心 悠悠家鄉情
——記民建省委委員、星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仙玉
發布時間:2016-07-08 11:05:12
|
作者: 郭和金
2016年4月6日,《浙江日報》刊登了省委、省政府表彰第五屆浙江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名單,2位民建會員榜上有名:星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葉仙玉,北京觀韜(杭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鄒峻。
在浙江臺州,星星集團是一顆耀眼的“星星”:名列中國制造業500強、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旗下擁有各類子公司近60家,其中上市公司兩家,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總資產兩百億,冷柜(冰箱)國內外產銷量處行業前列,光電、光學元器件細分產品產銷量居全球之首,國內首家智能座便制造商。
作為一位土出土長的臺州企業家,星星集團掌舵人葉仙玉巧妙地將“臺州精神”與治理企業結合起來:發展靠“硬氣”,調整憑“靈氣”,提升離不開“大氣”、穩定少不了“潤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星星發展之路。
如山硬氣
從1981年創辦馬鋪制冷設備廠,到現今坐擁200億資產的星星集團,企業的一路崛起,與葉仙玉身上擁有的“硬氣”是密不可分的。
1991年,國家對冰箱行業開展整頓。當時葉仙玉正在經營椒江電冰箱廠,其冰箱生產和銷售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生產工藝、硬件設施、管理方式、專業人才等方面都還存在嚴重不足,通過專家審核獲得《生產許可證》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拿不到許可證,意味著企業面臨破產。緊急關頭,葉仙玉破釜沉舟,借貸資金150萬元,花三個月對企業硬件設施和軟件進行全面改造和革新,1991年8月25日,當國家輕工業部審查組專家再次造訪星星時,他們都無法相信短短三個月,這個偏居東海一隅的小廠竟然能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面對煥然一新的廠景,專家們折服了。
成功獲得冰箱生產許可證,為星星拓寬了發展空間。葉仙玉在國內首創臥式雙溫冷藏/冷凍柜,確立了星星在白色家電行業冷柜業務的主導地位。1997年,星星冷柜產銷量超過當時的龍頭企業澳柯瑪,躍居全行業第一。時至今日,星星冷柜國內外產銷量始終保持在行業前列。
1998年,葉仙玉赴日本考察,一款高科技的智能馬桶深深刺激了他的神經。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國家電行業,正在悄然演繹一場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搶占大戰,產業報國的熱情一度高漲。“我也是國內的家電制造商,日本人可以制造的產品,我們為什么不能?我們星星要造中國人的智能馬桶!”正是帶著這股“硬氣”,葉仙玉從日本“買”回一只馬桶蓋,聯合國內大專院校的頂尖學者,對智能馬桶的技術和工藝進行了破譯和吸收,并斥資1.2億元,成立了國內首家智能座便器生產企業——星星便潔寶。十幾年來,受消費群體觀念等各方面的影響,便潔寶公司一直沒能實現盈利,無數親朋都勸葉仙玉割舍掉這個“不爭氣的孩子”,但“硬氣”的葉仙玉力排眾議,哪怕便潔寶當時年年虧損,他還是每年從其他產業挪出資金支持便潔寶公司的研發。“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憑借一股輿論導向,智能座便這個產業一下子火了,央視連續兩年造訪便潔寶公司。星星集團抓住機遇,重塑團隊,重布生產線,致力于“打造感動人心的產品”,2015年一舉實現了規模性盈利,未來更是前景可期。
如水靈氣
中國戰爭史上有個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在葉仙玉運籌帷幄企業近三十年的歷程中,也有著四次里程碑意義的轉身。
1989年,國家輕工業部對冰箱生產行業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整頓,許多冰箱企業陷入困境。當時,與冰箱生產工藝類似的冷柜,還未引起各大企業關注,市場尚屬空白。葉仙玉到杭州、上海等地深入商場和市場調研后,立足自己企業實際,先人一步,決定轉產市場冷門的冰柜,奠定了現今星星集團發展的根基。這是葉仙玉第一次成功渡過“赤水”。
1999年,當冷柜生產達到規模后,葉仙玉再次折渡“赤水”,重新做起冰箱,并挾冷柜市場的排頭兵優勢和龐大生產規模,一路凱歌、突飛猛進。星星集團成為以制冷產品以中心,廚電、衛電為兩翼的多產品組合的家電集團。這是葉仙玉第二次奇兵度“赤水”。
跨入新世紀后,葉仙玉的思路再次跨越到大多數人的前面。星星集團充分利用家電產業發展積蓄的力量和影響,按戰略發展規劃實施對新興產業的培育。2000年和2002年,先后建立了水晶光電公司、星星科技公司,完成了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跨越,并分別創造了這兩家公司先后上市的不菲業績。這是葉仙玉第三次渡赤水。
“十一五”末,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規劃的出臺,環渤海經濟圈開始走進葉仙玉的視線。他看準時機、謀而后動,2007年10月揮師北上,投資12億元,在撫順成立遼寧浙商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撫順市最大的專業市場--撫順浙商國際商貿城,并以此作為啟動項目,逐步實現打造成為輻射東北三省乃至東北亞的商業“航空母艦”,這一舉動也拉開了星星布局現代服務業的序幕。“十二五”期間,響應國家號召,集團又先后成立徐州銀地農機市場與溫嶺東浦農場;并將老廠區改造,成立了星星電子商務產業園與以汽車改裝為主營業務的酷車小鎮……這是葉仙玉的第四次渡赤水。
如海大氣
在葉仙玉辦公室里,掛著一副書法作品,上面寫著“有容乃大”。這正是葉仙玉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
談及葉仙玉的大氣,在葉仙玉手下工作的高級管理人員,說得最多的就是“葉總非常尊重人,會放權。”
早在1995年,葉仙玉就開始力推職業化管理平臺建設,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隨后的20多年里,葉仙玉一直不斷地引進職業經理人,使星星集團從家族式經營向現代企業制度大步邁進。用葉仙玉自己的話來講,這是“讓專業的人、專業的團隊去做專業的事情”。這一職業經理人舉措,不僅解放了葉仙玉的手腳,也釋放了“星星人”的活力。
如玉潤氣
《說文解字》里這樣解析“玉”:“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說明玉生性溫和,給人帶來恩澤,具有仁愛之心。這一點在葉仙玉身上體現為他對家鄉臺州的悠悠鄉情。
葉仙玉鄉土情深,對地方公益事業充滿熱心。比如,建造椒(江)路(橋)大環線立交橋,建設椒(江)路(橋)溫(嶺)綜合給水工程、浙東千里海塘防臺大堤工程,葉仙玉都不吝捐資。臺州歌舞團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生存艱難,星星就連續多年出資扶持。他個人年年為周邊中小學、敬老院捐獻善款;在新農村建設中,葉仙玉更是不遺余力,他在電子產業區征地后,幫助居地農村回建高樓,修路搭橋,使當地面貌煥然一新。
葉仙玉還擔任臺州市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椒江區第五、六、七、八屆人大代表,浙江省工商聯執委、臺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浙商全國理事會主席團主席、椒江區慈善總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如今,星星集團2萬多名員工,在葉仙玉的帶領下,正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在浙江臺州,星星集團是一顆耀眼的“星星”:名列中國制造業500強、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旗下擁有各類子公司近60家,其中上市公司兩家,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總資產兩百億,冷柜(冰箱)國內外產銷量處行業前列,光電、光學元器件細分產品產銷量居全球之首,國內首家智能座便制造商。
作為一位土出土長的臺州企業家,星星集團掌舵人葉仙玉巧妙地將“臺州精神”與治理企業結合起來:發展靠“硬氣”,調整憑“靈氣”,提升離不開“大氣”、穩定少不了“潤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星星發展之路。
如山硬氣
從1981年創辦馬鋪制冷設備廠,到現今坐擁200億資產的星星集團,企業的一路崛起,與葉仙玉身上擁有的“硬氣”是密不可分的。
1991年,國家對冰箱行業開展整頓。當時葉仙玉正在經營椒江電冰箱廠,其冰箱生產和銷售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生產工藝、硬件設施、管理方式、專業人才等方面都還存在嚴重不足,通過專家審核獲得《生產許可證》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拿不到許可證,意味著企業面臨破產。緊急關頭,葉仙玉破釜沉舟,借貸資金150萬元,花三個月對企業硬件設施和軟件進行全面改造和革新,1991年8月25日,當國家輕工業部審查組專家再次造訪星星時,他們都無法相信短短三個月,這個偏居東海一隅的小廠竟然能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面對煥然一新的廠景,專家們折服了。
成功獲得冰箱生產許可證,為星星拓寬了發展空間。葉仙玉在國內首創臥式雙溫冷藏/冷凍柜,確立了星星在白色家電行業冷柜業務的主導地位。1997年,星星冷柜產銷量超過當時的龍頭企業澳柯瑪,躍居全行業第一。時至今日,星星冷柜國內外產銷量始終保持在行業前列。
1998年,葉仙玉赴日本考察,一款高科技的智能馬桶深深刺激了他的神經。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國家電行業,正在悄然演繹一場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搶占大戰,產業報國的熱情一度高漲。“我也是國內的家電制造商,日本人可以制造的產品,我們為什么不能?我們星星要造中國人的智能馬桶!”正是帶著這股“硬氣”,葉仙玉從日本“買”回一只馬桶蓋,聯合國內大專院校的頂尖學者,對智能馬桶的技術和工藝進行了破譯和吸收,并斥資1.2億元,成立了國內首家智能座便器生產企業——星星便潔寶。十幾年來,受消費群體觀念等各方面的影響,便潔寶公司一直沒能實現盈利,無數親朋都勸葉仙玉割舍掉這個“不爭氣的孩子”,但“硬氣”的葉仙玉力排眾議,哪怕便潔寶當時年年虧損,他還是每年從其他產業挪出資金支持便潔寶公司的研發。“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憑借一股輿論導向,智能座便這個產業一下子火了,央視連續兩年造訪便潔寶公司。星星集團抓住機遇,重塑團隊,重布生產線,致力于“打造感動人心的產品”,2015年一舉實現了規模性盈利,未來更是前景可期。
如水靈氣
中國戰爭史上有個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在葉仙玉運籌帷幄企業近三十年的歷程中,也有著四次里程碑意義的轉身。
1989年,國家輕工業部對冰箱生產行業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整頓,許多冰箱企業陷入困境。當時,與冰箱生產工藝類似的冷柜,還未引起各大企業關注,市場尚屬空白。葉仙玉到杭州、上海等地深入商場和市場調研后,立足自己企業實際,先人一步,決定轉產市場冷門的冰柜,奠定了現今星星集團發展的根基。這是葉仙玉第一次成功渡過“赤水”。
1999年,當冷柜生產達到規模后,葉仙玉再次折渡“赤水”,重新做起冰箱,并挾冷柜市場的排頭兵優勢和龐大生產規模,一路凱歌、突飛猛進。星星集團成為以制冷產品以中心,廚電、衛電為兩翼的多產品組合的家電集團。這是葉仙玉第二次奇兵度“赤水”。
跨入新世紀后,葉仙玉的思路再次跨越到大多數人的前面。星星集團充分利用家電產業發展積蓄的力量和影響,按戰略發展規劃實施對新興產業的培育。2000年和2002年,先后建立了水晶光電公司、星星科技公司,完成了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跨越,并分別創造了這兩家公司先后上市的不菲業績。這是葉仙玉第三次渡赤水。
“十一五”末,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規劃的出臺,環渤海經濟圈開始走進葉仙玉的視線。他看準時機、謀而后動,2007年10月揮師北上,投資12億元,在撫順成立遼寧浙商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撫順市最大的專業市場--撫順浙商國際商貿城,并以此作為啟動項目,逐步實現打造成為輻射東北三省乃至東北亞的商業“航空母艦”,這一舉動也拉開了星星布局現代服務業的序幕。“十二五”期間,響應國家號召,集團又先后成立徐州銀地農機市場與溫嶺東浦農場;并將老廠區改造,成立了星星電子商務產業園與以汽車改裝為主營業務的酷車小鎮……這是葉仙玉的第四次渡赤水。
如海大氣
在葉仙玉辦公室里,掛著一副書法作品,上面寫著“有容乃大”。這正是葉仙玉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
談及葉仙玉的大氣,在葉仙玉手下工作的高級管理人員,說得最多的就是“葉總非常尊重人,會放權。”
早在1995年,葉仙玉就開始力推職業化管理平臺建設,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隨后的20多年里,葉仙玉一直不斷地引進職業經理人,使星星集團從家族式經營向現代企業制度大步邁進。用葉仙玉自己的話來講,這是“讓專業的人、專業的團隊去做專業的事情”。這一職業經理人舉措,不僅解放了葉仙玉的手腳,也釋放了“星星人”的活力。
如玉潤氣
《說文解字》里這樣解析“玉”:“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說明玉生性溫和,給人帶來恩澤,具有仁愛之心。這一點在葉仙玉身上體現為他對家鄉臺州的悠悠鄉情。
葉仙玉鄉土情深,對地方公益事業充滿熱心。比如,建造椒(江)路(橋)大環線立交橋,建設椒(江)路(橋)溫(嶺)綜合給水工程、浙東千里海塘防臺大堤工程,葉仙玉都不吝捐資。臺州歌舞團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生存艱難,星星就連續多年出資扶持。他個人年年為周邊中小學、敬老院捐獻善款;在新農村建設中,葉仙玉更是不遺余力,他在電子產業區征地后,幫助居地農村回建高樓,修路搭橋,使當地面貌煥然一新。
葉仙玉還擔任臺州市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椒江區第五、六、七、八屆人大代表,浙江省工商聯執委、臺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浙商全國理事會主席團主席、椒江區慈善總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如今,星星集團2萬多名員工,在葉仙玉的帶領下,正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