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中的抗戰記憶
發布時間:2016-12-07 10:52:40
|
作者: 周其虹
我們家一直珍藏一件與抗戰有關的老物件,那是一臺100多年前生產于日本的老式玻璃臺鐘,臺鐘后背黃銅鐘蓋上刻有二行日文銘文:“臺南市役所,產業道路改修紀念”。這行文字是日本對侵占統治下的臺灣實行行政管轄的例證,“臺南市役所”,即為臺南市政府,這個政府是日本人在中國國土上建立的政府。這口臺鐘在抗戰勝利后,1946年9月,從日本人設立的臺南市役所(臺南市政府)被我的父親得到,跟隨我父親的足跡,先后到了臺北,再至花蓮,回到大陸,在我家定居,至今已70年。我出生于1950年,這臺鐘先于我到我們家5年,它如今由我珍藏,它是我父親那段抗戰光榮經歷的證物,也是我們家的抗戰紀念。
我們周家在抗戰時期可謂是一個“抗戰之家”。我的父親在家排行老二,出身于反封建軍人家庭,爺爺周學濂是革命黨人,早年畢業于浙江武備學堂,帶兵打仗,參加過辛亥革命、北閥戰爭,是1905年秋瑾、徐錫麟在浙江新軍中發展的光復會會員,同年轉入同盟會。由爺爺帶出的一班弟子,大都成為抗日戰場上的勇將,其中以蔣柏誠最為出眾,爺爺的同班同學斯烈將軍(我們家的常客)帶出的三位弟子成為抗日戰場上的千古名將,他們是李宗仁、白崇禧、黃紹颱。1937年“七七事變”后,父親的兄弟姐妹們以各種方式支持著前線抗戰。1938年隨著抗戰形勢的深入,我的大伯周抗率兄弟姐妹四人徒步千里,前往延安參加了八路軍,直接走向抗戰的最前沿。在抗戰中我們周家參加八路軍的人數一共有7名(含父親兄弟姐妹們在戰爭前線結下的革命伴侶)。
父親在北平求學期間,在李萬新(“一二·九”運動著名領袖、中共地下黨員,1949年任林業部司長,中國林科院黨委書記)的領導下,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箲鹌陂g,父親在國立英士大學任副教授,在英大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默默為抗戰奉獻著力量。父親捐錢捐物,帶領學生上街游行,并送他的多名學生走向抗戰前線。
1945年抗戰勝利,父親在英大任教的崗位上受國民政府奉調,跟隨陳儀、葛敬恩二位將軍前往臺灣參予技術行政接收,當年父親去臺灣接收的路線是在上海侯船到達基隆,轉臺北。他的接收辦公室設于臺北的臺灣農林檢驗局,父親參與了臺南市役所的接收工作。據父親回憶,臺南市役所的接收工作完成后,一位等待遣返的日方農業行政官員找到我父親,說他不日就將遣返回國;這口鐘是他的私人物品,不帶回去了,留給我父親作一紀念,父親也就收下了。1946年秋,父親的接收任務完成,在臺北接到調令去花蓮任職,擔任花蓮港分局籌備主任,因當時交通不便,父親帶了二名助手在太平洋上坐小船,經6個小時才到花蓮。之后1946年11月父親因不愿留在國民政府做官,加上熱愛他從事的教學事業,只身返回大陸,回到英士大學執教,并參加了英大地下黨領導下的各項活動,這口珍貴見證抗戰勝利的紀念品——日產臺鐘,也隨著我父親從臺歸來,進入了我們家中,保留至今。
它如今還能使用,它是我家的抗戰記憶。
作者備注:父親周鳴錚,中共老干部,1993年過世,我國農業史上的第二位本國碩士。建國后先后在浙江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任教(系主任),1959年調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任研究員。
(本文獲省委會征文優秀作品,作者周其虹系周鳴錚之子,民建杭州市城建三支部會員。)
我們周家在抗戰時期可謂是一個“抗戰之家”。我的父親在家排行老二,出身于反封建軍人家庭,爺爺周學濂是革命黨人,早年畢業于浙江武備學堂,帶兵打仗,參加過辛亥革命、北閥戰爭,是1905年秋瑾、徐錫麟在浙江新軍中發展的光復會會員,同年轉入同盟會。由爺爺帶出的一班弟子,大都成為抗日戰場上的勇將,其中以蔣柏誠最為出眾,爺爺的同班同學斯烈將軍(我們家的常客)帶出的三位弟子成為抗日戰場上的千古名將,他們是李宗仁、白崇禧、黃紹颱。1937年“七七事變”后,父親的兄弟姐妹們以各種方式支持著前線抗戰。1938年隨著抗戰形勢的深入,我的大伯周抗率兄弟姐妹四人徒步千里,前往延安參加了八路軍,直接走向抗戰的最前沿。在抗戰中我們周家參加八路軍的人數一共有7名(含父親兄弟姐妹們在戰爭前線結下的革命伴侶)。
父親在北平求學期間,在李萬新(“一二·九”運動著名領袖、中共地下黨員,1949年任林業部司長,中國林科院黨委書記)的領導下,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箲鹌陂g,父親在國立英士大學任副教授,在英大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默默為抗戰奉獻著力量。父親捐錢捐物,帶領學生上街游行,并送他的多名學生走向抗戰前線。
1945年抗戰勝利,父親在英大任教的崗位上受國民政府奉調,跟隨陳儀、葛敬恩二位將軍前往臺灣參予技術行政接收,當年父親去臺灣接收的路線是在上海侯船到達基隆,轉臺北。他的接收辦公室設于臺北的臺灣農林檢驗局,父親參與了臺南市役所的接收工作。據父親回憶,臺南市役所的接收工作完成后,一位等待遣返的日方農業行政官員找到我父親,說他不日就將遣返回國;這口鐘是他的私人物品,不帶回去了,留給我父親作一紀念,父親也就收下了。1946年秋,父親的接收任務完成,在臺北接到調令去花蓮任職,擔任花蓮港分局籌備主任,因當時交通不便,父親帶了二名助手在太平洋上坐小船,經6個小時才到花蓮。之后1946年11月父親因不愿留在國民政府做官,加上熱愛他從事的教學事業,只身返回大陸,回到英士大學執教,并參加了英大地下黨領導下的各項活動,這口珍貴見證抗戰勝利的紀念品——日產臺鐘,也隨著我父親從臺歸來,進入了我們家中,保留至今。
它如今還能使用,它是我家的抗戰記憶。
作者備注:父親周鳴錚,中共老干部,1993年過世,我國農業史上的第二位本國碩士。建國后先后在浙江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任教(系主任),1959年調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任研究員。
(本文獲省委會征文優秀作品,作者周其虹系周鳴錚之子,民建杭州市城建三支部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