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改造提升我省傳統動能振興實體經濟的若干建議
——郭吉豐委員代表民建省委會的大會發言
發布時間:2017-07-28 16:22:51
|
作者:
一、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來,我省多措并舉大力培育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成效顯著。但是按產業價值鏈的真實定位來測算,這些“四新”經濟在我省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中的比重和作用仍然不高。受需求疲軟、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環保制約、創新不足等因素影響,當前多數傳統產業增長緩慢、回報低下、經營困難,不加快轉型升級,就將面臨淘汰。因此,加快修復提升傳統產業新的增長動能,發揮其對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蘊育催生作用,支撐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成為迫切之需。
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實體經濟的相關建議
我省要引領經濟新常態,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繼續走在前列,必須持續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加快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兩手抓兩手硬,確保浙江經濟行穩致遠提質增效。
(一)聚焦重點領域,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分業施策
傳統產業量大面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突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精準施策。重點改造提升產業基礎好、市場空間大、集群特色明顯、品牌影響力強、改造升級見效快的產業。建議在紡織、服裝、化工、橡塑、紙業、皮革、金屬、食品等行業擇優擇重確定一批,加強調研,摸清底細,明晰訴求,分行業制定改造提升規劃或實施方案,配套出臺政策措施。每個行業可以選擇若干產業集聚度高、轉型思路清晰、保障措施有力的縣市,開展重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示范區創建工作,為全省提供經驗、樹立樣板。
(二)聚焦動能轉換接續,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融合發展
要發揮創新載體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驅動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和軍民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擴大創新產出。要加強傳統產業與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等新動能的融合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其與信息化有效融合,實現互聯網和傳統產業雙重滲透、雙重影響、雙重融合。要把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機結合起來,以智能制造試點項目、試點區域、試點模式為示范引領,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制造模式智能化轉型。在企業和產品層面則要重點推進工業設計信息化、裝備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營銷模式網絡化、全面管理信息化“五化”并進式改造升級,促使工藝更新改進、產品升級換代和管理水平提升。
(三)聚焦結構優化,進一步強化增量引進存量提升
要加快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銷環境,加強外資、國資、民資和省外浙商資金的高質量回歸,針對強鏈補鏈需要加快招引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大“設計、研發、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的“軟投入”,匹配機器設備等的“硬投入”,提升現有產能的質量與效率,支撐實體經濟“強筋健骨”。要加快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使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優化工業平臺空間布局,加快傳統產業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高質量推進一批傳統制造業類特色小鎮建設,同時發揮好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橋頭堡作用,為傳統產業轉型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平臺支撐。優化創投生態,積極引導創業投資資本與新產業結合,把浙江打造成為新經濟高地。
(四)聚焦核心競爭能力提升,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品牌經營
加強系統設計,加快建立質量、創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協同發力的制度體系。加快建立完善國家標準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鼓勵引導企業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努力構建全社會質量共治機制。要激勵創新和品牌建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打擊假冒偽劣,讓創新和品牌企業得到高附加利潤。大力弘揚專業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強化有效激勵機制,引導社會價值取向。推動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五)聚焦制度供給,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
要通過改革舉措切實為企業減負,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切實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推動企業降本增效。要落實好國家和省里已經出臺的降成增效政策措施,加強督促檢查,防止政策空轉。要進一步整合優化各類財政資金,做好政府產業基金引導實業投資這篇大文章,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激勵引導作用,鼓勵民間投資和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發展。建立健全高端人才集聚和作用發揮的激勵機制。切實保護產權,穩定企業家市場預期,激發企業家們投資實業發展實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發言人系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課題組長:陳小平,提案起草人:李永偉、鐘其。圖/宋健浩)
近年來,我省多措并舉大力培育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成效顯著。但是按產業價值鏈的真實定位來測算,這些“四新”經濟在我省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中的比重和作用仍然不高。受需求疲軟、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環保制約、創新不足等因素影響,當前多數傳統產業增長緩慢、回報低下、經營困難,不加快轉型升級,就將面臨淘汰。因此,加快修復提升傳統產業新的增長動能,發揮其對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蘊育催生作用,支撐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成為迫切之需。
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實體經濟的相關建議
我省要引領經濟新常態,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繼續走在前列,必須持續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加快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兩手抓兩手硬,確保浙江經濟行穩致遠提質增效。
(一)聚焦重點領域,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分業施策
傳統產業量大面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突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精準施策。重點改造提升產業基礎好、市場空間大、集群特色明顯、品牌影響力強、改造升級見效快的產業。建議在紡織、服裝、化工、橡塑、紙業、皮革、金屬、食品等行業擇優擇重確定一批,加強調研,摸清底細,明晰訴求,分行業制定改造提升規劃或實施方案,配套出臺政策措施。每個行業可以選擇若干產業集聚度高、轉型思路清晰、保障措施有力的縣市,開展重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示范區創建工作,為全省提供經驗、樹立樣板。
(二)聚焦動能轉換接續,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融合發展
要發揮創新載體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驅動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和軍民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擴大創新產出。要加強傳統產業與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等新動能的融合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其與信息化有效融合,實現互聯網和傳統產業雙重滲透、雙重影響、雙重融合。要把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機結合起來,以智能制造試點項目、試點區域、試點模式為示范引領,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制造模式智能化轉型。在企業和產品層面則要重點推進工業設計信息化、裝備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營銷模式網絡化、全面管理信息化“五化”并進式改造升級,促使工藝更新改進、產品升級換代和管理水平提升。
(三)聚焦結構優化,進一步強化增量引進存量提升
要加快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銷環境,加強外資、國資、民資和省外浙商資金的高質量回歸,針對強鏈補鏈需要加快招引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大“設計、研發、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的“軟投入”,匹配機器設備等的“硬投入”,提升現有產能的質量與效率,支撐實體經濟“強筋健骨”。要加快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使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優化工業平臺空間布局,加快傳統產業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高質量推進一批傳統制造業類特色小鎮建設,同時發揮好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橋頭堡作用,為傳統產業轉型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平臺支撐。優化創投生態,積極引導創業投資資本與新產業結合,把浙江打造成為新經濟高地。
(四)聚焦核心競爭能力提升,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品牌經營
加強系統設計,加快建立質量、創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協同發力的制度體系。加快建立完善國家標準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鼓勵引導企業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努力構建全社會質量共治機制。要激勵創新和品牌建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打擊假冒偽劣,讓創新和品牌企業得到高附加利潤。大力弘揚專業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強化有效激勵機制,引導社會價值取向。推動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五)聚焦制度供給,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
要通過改革舉措切實為企業減負,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切實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推動企業降本增效。要落實好國家和省里已經出臺的降成增效政策措施,加強督促檢查,防止政策空轉。要進一步整合優化各類財政資金,做好政府產業基金引導實業投資這篇大文章,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激勵引導作用,鼓勵民間投資和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發展。建立健全高端人才集聚和作用發揮的激勵機制。切實保護產權,穩定企業家市場預期,激發企業家們投資實業發展實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發言人系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課題組長:陳小平,提案起草人:李永偉、鐘其。圖/宋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