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電子商務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能動作用
—— 隗斌賢委員的大會發言
發布時間:2017-07-28 16:24:37
|
作者:
2017年是切實推進“十三五”規劃落地的關鍵之年,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與商務活動緊密結合的產物,能夠促進產品的充分流動和要素的有效配置,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既為市場機制更好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提供了新渠道,又為政府精準施政、有效作為提供了新手段。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與傳統產業和實體市場的融合還需要一個過程,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一是總體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和行業之間電子商務應用進程不平衡,農村地區、民生服務和外貿出口等領域存在發展短板,不利于供給結構的優化;二是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現在電子商務從供給側引領創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深度應用還不夠;三是公共產品供給體系不健全。傳統的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與互聯網經濟發展需要不匹配,我國在電子商務國際規則制訂中的作用和話語權與我國電子商務的市場規模和地位不匹配。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作用,需要促進線上線下互動融合,加快實體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動力。
一是依托電子商務促進供給側結構優化
首先要改進農村市場供給。鼓勵電子商務企業拓展農村消費市場,針對農村消費習慣、消費能力、消費需求特點,從供給端提高商品和服務的結構化匹配能力,帶動工業品下鄉,方便農民消費;其次要豐富服務業供給。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務消費功能,支持城市社區打造多層次、多形式的便民服務點,將零散的社區服務資源進行線上線下整合,統籌建設和改造生活服務網點,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還要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支持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推動全產業鏈、全服務鏈出口,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我省在國家產業技術布局和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
二是依托電子商務助推供給側提質增效
首先要應用電子商務激發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激發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拓展產品和服務消費新空間新領域,擴大社會靈活就業。鼓勵電子商務平臺集約化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提升質量、培育品牌,推動企業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之路;其次要應用電子商務提升新供給質量。加快農業產品品牌化、標準化進程,加速實施精準農業,形成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推動制造業擴大中高端供給,實現品類、品牌、品質全面提升,整合網絡營銷渠道,實現基于柔性制造的網絡化訂制。促進商貿流通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進入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階段;還要應用電子商務降低經營成本。發揮電子商務供需銜接作用,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提升電子商務物流、支付等服務水平,降低企業的要素獲取,市場推廣和交易實現成本。
三是加快電子商務立法進程
建立健全電子商務立法與標準體系,是確保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全國人大《電子商務法》立法工作正在全面推進,我省要加快研究制訂配套法規、規章,完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行業標準,作為電子商務先制之地法規政策也要走在全國前列,這也是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電子商務立法調整對象與范圍的確定直接關系到促進發展、規范秩序、保障權益的立法目標能否實現,同時還要考慮與國際接軌、與國內相關法規的銜接和各地的實際情況。同時又要回應社會的關注,如網約車、微商算不算?開網店要不要工商登記與納稅?個人信息如何不再“裸奔”?以及網上投訴維權“無門”等問題的解決。我省應積極探索、勇于實踐。
四是優化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
要明確鼓勵包容創新的政策導向,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次要推動建立于有利的電子商務國際規則。結合G20杭州峰會后續平臺,特別是“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積極參與并著力引導國際電子商務規則制定,增強中國話語權,助力我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搶占競爭制高點;還要運用大數據健全科學有效的市場調節機制。對內深度整合電子政務資源,建設統一共享的數據資源庫,對外拓展信息來源渠道,深度挖掘市場供求數據。要綜合利用內外資源,形成政府與企業信息共享、綜合開發的新體制,依托大數據精確分析、預判經濟走勢,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信息指引,有針對性地改進市場調節與產能調控,為促進供求總量和結構動態平衡發揮積極作用。
(發言人系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圖/宋健浩)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與傳統產業和實體市場的融合還需要一個過程,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一是總體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和行業之間電子商務應用進程不平衡,農村地區、民生服務和外貿出口等領域存在發展短板,不利于供給結構的優化;二是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現在電子商務從供給側引領創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深度應用還不夠;三是公共產品供給體系不健全。傳統的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與互聯網經濟發展需要不匹配,我國在電子商務國際規則制訂中的作用和話語權與我國電子商務的市場規模和地位不匹配。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作用,需要促進線上線下互動融合,加快實體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動力。
一是依托電子商務促進供給側結構優化
首先要改進農村市場供給。鼓勵電子商務企業拓展農村消費市場,針對農村消費習慣、消費能力、消費需求特點,從供給端提高商品和服務的結構化匹配能力,帶動工業品下鄉,方便農民消費;其次要豐富服務業供給。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務消費功能,支持城市社區打造多層次、多形式的便民服務點,將零散的社區服務資源進行線上線下整合,統籌建設和改造生活服務網點,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還要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支持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推動全產業鏈、全服務鏈出口,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我省在國家產業技術布局和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
二是依托電子商務助推供給側提質增效
首先要應用電子商務激發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激發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拓展產品和服務消費新空間新領域,擴大社會靈活就業。鼓勵電子商務平臺集約化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提升質量、培育品牌,推動企業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之路;其次要應用電子商務提升新供給質量。加快農業產品品牌化、標準化進程,加速實施精準農業,形成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推動制造業擴大中高端供給,實現品類、品牌、品質全面提升,整合網絡營銷渠道,實現基于柔性制造的網絡化訂制。促進商貿流通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進入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階段;還要應用電子商務降低經營成本。發揮電子商務供需銜接作用,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提升電子商務物流、支付等服務水平,降低企業的要素獲取,市場推廣和交易實現成本。
三是加快電子商務立法進程
建立健全電子商務立法與標準體系,是確保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全國人大《電子商務法》立法工作正在全面推進,我省要加快研究制訂配套法規、規章,完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行業標準,作為電子商務先制之地法規政策也要走在全國前列,這也是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電子商務立法調整對象與范圍的確定直接關系到促進發展、規范秩序、保障權益的立法目標能否實現,同時還要考慮與國際接軌、與國內相關法規的銜接和各地的實際情況。同時又要回應社會的關注,如網約車、微商算不算?開網店要不要工商登記與納稅?個人信息如何不再“裸奔”?以及網上投訴維權“無門”等問題的解決。我省應積極探索、勇于實踐。
四是優化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
要明確鼓勵包容創新的政策導向,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次要推動建立于有利的電子商務國際規則。結合G20杭州峰會后續平臺,特別是“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積極參與并著力引導國際電子商務規則制定,增強中國話語權,助力我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搶占競爭制高點;還要運用大數據健全科學有效的市場調節機制。對內深度整合電子政務資源,建設統一共享的數據資源庫,對外拓展信息來源渠道,深度挖掘市場供求數據。要綜合利用內外資源,形成政府與企業信息共享、綜合開發的新體制,依托大數據精確分析、預判經濟走勢,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信息指引,有針對性地改進市場調節與產能調控,為促進供求總量和結構動態平衡發揮積極作用。
(發言人系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圖/宋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