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湖文化” 傳承曲藝魂
——記民建會員、湖州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戴育蓮
發布時間:2018-11-20 11:02:48
|
作者: 王瑛
到湖州的20多年里,民建會員、湖州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戴育蓮、國家二級演員戴育蓮用腳步丈量著湖州的山山水水,激情澎湃地奔波于鄉鎮、部門、社區、農村、企業……走到哪里,總是圍滿“粉絲”。她的演出,贏得了一撥又一撥觀眾,一陣又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成績與付出相依,榮譽與汗水相伴。2005年,戴育蓮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2010年,轉評副研究館員,并當選湖州市第七屆、第八屆政協委員。集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湖州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于一身。
用心表演,把文化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
“你知道嗎,聽說今天是戴老師來給咱表演,我特意起了個大早……”通知上午九點演出,還不到八點,南潯區舊館鎮羅漢村的蔡大爺、寺橋村的沈大媽等一批老人,早早地來到羅漢村部的文化禮堂等候,生怕來晚了沒有自己的位置。“我是農民的女兒,和你們一樣……”一句話就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幾百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舞臺,戴育蓮精神抖擻、聲音洪亮地為大家講授越劇表演課。講到動情處,一曲越劇《梁祝》選段“十八相送”一亮嗓,臺下立即響起熱烈的掌聲與喝彩聲。
70后的戴育蓮原本是江蘇常州人,喜歡曲藝藝術的她從小就讓父母帶她拜師學藝。科班出身的她于1988年進入湖州越劇團,從事表演工作。那時的越劇團雖然設施較簡陋、規模不大,但經常深入鄉鎮基層表演,也數次參與過省里的戲劇匯演。1997年,一出取材于真實事件的現代越劇《男人不在家》,該劇參加浙江省第七屆戲劇節演出,獲諸多獎項,一時好評如潮,參與表演的戴育蓮也榮獲了青年優秀表演獎。2001年,越劇團并入市文化館,戴育蓮也轉而從事群文工作。從此,她的角色就在社區文化輔導員、曲藝表演者和民間藝術保護者之間轉換。她和一批群文工作者奔波于文苑、馬軍巷、市陌二社區等,根據實際特點為各個社區的文藝骨干們輔導舞蹈、戲曲,還自己編排了《茉莉花》《繡紅旗》等節目,在社區群眾中間大受歡迎。除此之外,文藝干將們還將鮮活的藝術種子撒向學校,在龍泉小學、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等,一出出精彩的校園劇風靡校內和家長群,由戴育蓮輔導的《給家長打分》收獲了浙江省校園劇(課本劇)表演小學組一等獎,隨之編排的《砝碼》也在學生中間刮起了一陣課本劇“旋風”。
用功演練,演到點上才能印在百姓心里
近年來,市文化部門通過保護、挖掘、利用人文資源,發展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深刻文化烙印的特色產業;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業科學合理地結合,實現非遺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的雙贏,是戴育蓮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湖州三跳’可以說是湖州本地曲藝文化的代表之一。但現在一些傳統文化都面臨著傳承難題,甚至有很多湖州人都不知道還有‘湖州三跳’這個曲藝品種。”戴育蓮說,她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表演來讓大家認識“湖州三跳”,弘揚湖州的特色文化。2012年,戴育蓮擔任市文化館民間藝術研究(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為了把本地的優秀曲藝文化傳承下去,她拜老前輩為師,學起了湖州三跳。對于戴育蓮來說,最大的難度在于表演形式上,“越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一種性格貫穿到底,可在三跳中,需要演員時不時跳進跳出,去演多個人物。戴育蓮感嘆,剛開始真的很不適應,即使舞臺經驗豐富,可依然非常緊張。學三跳的另外一個難題,則來自方言念白。來自江蘇常州的戴育蓮,自信對付湖州日常用語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三跳中精準的湖州念白,卻常常讓她拿捏不準。她下定決心要把每句念白念得原汁原味。為此,她請教老師把每一句念白都清楚地念一遍,并用錄音機錄下,然后回家細細揣摩學習。一遍一遍,她終于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省第四屆曲藝雜技魔術節的舞臺上,她聲情并茂的演出,贏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用情演繹,經風沐雨映襯人生價值
“我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民建會員,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應該首先做到,這樣我的表演別人才喜歡、才信服。”戴育蓮已經把傳播文化藝術當成了追求的事業,她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演繹去影響和帶動廣大觀眾和基層群眾,在心靈交匯中拉近了民建會員和人民群眾的聯系。飽含真情,做文化傳播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是戴育蓮的追求。中共十九大以來,她先后結合十九大精神、中國夢戰略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和“兩創浙江”“兩富浙江”“兩美浙江”等主題創編文藝節目,經常放棄雙休日或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到鄉鎮、部門、學校、農村、社區、企業,演出達數百場、觀眾近十幾萬人次,受到廣大會員以及干部群眾的高度評價,成為湖州當地乃至省內曲藝界名副其實的“明星”。“一份事業,一份追求。我追求的是極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多年來,她像一名戰士,始終堅守在文化藝術領域前沿陣地,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人們的心田,正日益影響人們的文化修養、日常言行,大家喜歡她、信服她。老百姓還親切地稱呼她“人民藝術家”。聽到這些稱呼,得到群眾認可,戴育蓮十分欣慰。她說:“這么多年來,我給廣大干部群眾帶去的是文化藝術傳播和精神享受,留給自己的是成就和滿足、開心和快樂。快樂的事情,我愿意繼續為之努力!”
(作者系民建會員、南潯區舊館鎮中心幼兒園園長)
用心表演,把文化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
“你知道嗎,聽說今天是戴老師來給咱表演,我特意起了個大早……”通知上午九點演出,還不到八點,南潯區舊館鎮羅漢村的蔡大爺、寺橋村的沈大媽等一批老人,早早地來到羅漢村部的文化禮堂等候,生怕來晚了沒有自己的位置。“我是農民的女兒,和你們一樣……”一句話就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幾百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舞臺,戴育蓮精神抖擻、聲音洪亮地為大家講授越劇表演課。講到動情處,一曲越劇《梁祝》選段“十八相送”一亮嗓,臺下立即響起熱烈的掌聲與喝彩聲。
70后的戴育蓮原本是江蘇常州人,喜歡曲藝藝術的她從小就讓父母帶她拜師學藝。科班出身的她于1988年進入湖州越劇團,從事表演工作。那時的越劇團雖然設施較簡陋、規模不大,但經常深入鄉鎮基層表演,也數次參與過省里的戲劇匯演。1997年,一出取材于真實事件的現代越劇《男人不在家》,該劇參加浙江省第七屆戲劇節演出,獲諸多獎項,一時好評如潮,參與表演的戴育蓮也榮獲了青年優秀表演獎。2001年,越劇團并入市文化館,戴育蓮也轉而從事群文工作。從此,她的角色就在社區文化輔導員、曲藝表演者和民間藝術保護者之間轉換。她和一批群文工作者奔波于文苑、馬軍巷、市陌二社區等,根據實際特點為各個社區的文藝骨干們輔導舞蹈、戲曲,還自己編排了《茉莉花》《繡紅旗》等節目,在社區群眾中間大受歡迎。除此之外,文藝干將們還將鮮活的藝術種子撒向學校,在龍泉小學、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等,一出出精彩的校園劇風靡校內和家長群,由戴育蓮輔導的《給家長打分》收獲了浙江省校園劇(課本劇)表演小學組一等獎,隨之編排的《砝碼》也在學生中間刮起了一陣課本劇“旋風”。
用功演練,演到點上才能印在百姓心里
近年來,市文化部門通過保護、挖掘、利用人文資源,發展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深刻文化烙印的特色產業;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業科學合理地結合,實現非遺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的雙贏,是戴育蓮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湖州三跳’可以說是湖州本地曲藝文化的代表之一。但現在一些傳統文化都面臨著傳承難題,甚至有很多湖州人都不知道還有‘湖州三跳’這個曲藝品種。”戴育蓮說,她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表演來讓大家認識“湖州三跳”,弘揚湖州的特色文化。2012年,戴育蓮擔任市文化館民間藝術研究(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為了把本地的優秀曲藝文化傳承下去,她拜老前輩為師,學起了湖州三跳。對于戴育蓮來說,最大的難度在于表演形式上,“越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一種性格貫穿到底,可在三跳中,需要演員時不時跳進跳出,去演多個人物。戴育蓮感嘆,剛開始真的很不適應,即使舞臺經驗豐富,可依然非常緊張。學三跳的另外一個難題,則來自方言念白。來自江蘇常州的戴育蓮,自信對付湖州日常用語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三跳中精準的湖州念白,卻常常讓她拿捏不準。她下定決心要把每句念白念得原汁原味。為此,她請教老師把每一句念白都清楚地念一遍,并用錄音機錄下,然后回家細細揣摩學習。一遍一遍,她終于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省第四屆曲藝雜技魔術節的舞臺上,她聲情并茂的演出,贏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用情演繹,經風沐雨映襯人生價值
“我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民建會員,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應該首先做到,這樣我的表演別人才喜歡、才信服。”戴育蓮已經把傳播文化藝術當成了追求的事業,她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演繹去影響和帶動廣大觀眾和基層群眾,在心靈交匯中拉近了民建會員和人民群眾的聯系。飽含真情,做文化傳播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是戴育蓮的追求。中共十九大以來,她先后結合十九大精神、中國夢戰略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和“兩創浙江”“兩富浙江”“兩美浙江”等主題創編文藝節目,經常放棄雙休日或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到鄉鎮、部門、學校、農村、社區、企業,演出達數百場、觀眾近十幾萬人次,受到廣大會員以及干部群眾的高度評價,成為湖州當地乃至省內曲藝界名副其實的“明星”。“一份事業,一份追求。我追求的是極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多年來,她像一名戰士,始終堅守在文化藝術領域前沿陣地,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人們的心田,正日益影響人們的文化修養、日常言行,大家喜歡她、信服她。老百姓還親切地稱呼她“人民藝術家”。聽到這些稱呼,得到群眾認可,戴育蓮十分欣慰。她說:“這么多年來,我給廣大干部群眾帶去的是文化藝術傳播和精神享受,留給自己的是成就和滿足、開心和快樂。快樂的事情,我愿意繼續為之努力!”
(作者系民建會員、南潯區舊館鎮中心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