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記會員企業浙江普農家電有限公司改革開放40年變遷
發布時間:2019-02-20 10:38:18
|
作者: 毛朝陽
民建會員蔣文標是浙江普農家電有限公司董事長。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他從一家事業單位辭職下海經商,將一間小店面發展到擁有600多名員工、擁有6億資產、衢州市6家連鎖店的品牌企業,他本人也先后當選為浙江省政協委員,衢州市人大常委委員、衢州市政協常委和衢州市工商聯主席。
改革開放40年,他經歷了風風雨雨。有創業的艱辛淚水,也有創業成功的喜悅。可以說,他及他所創辦的浙江普農家電有限公司,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的40年歷程,也享受了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
營商環境變化,折射出人們思想觀念變化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祖國大地。下海經商成為當時最為時髦的時代詞匯。
時年21歲,大專畢業而又年輕氣盛的蔣文標也被改革開放的浪潮卷進了“下海”浪潮中。
蔣文標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在蘭溪市廣電局工作。工作很輕閑,收入又不錯,是一份讓許多人羨慕的“鐵飯碗”。在蘭溪還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朋友。
“怎么要辭掉機關單位工作,下海經商?不同意!” 蔣文標提出這一想法時,立即遭到父母親及女朋友家人的強烈反對!
后來,在女朋友施芹的幫力下,他終于說服了家人。
下海后,是南下廣州深圳,還是北上北京上海?年輕的蔣文標一時沒有了主意。因為囊中羞澀的他,實在沒有多少錢,讓他來回折騰。
“那就到衢州去吧!衢州歷史上就是有名的商埠,離蘭溪又近。創業成本低一點。”蔣文標的父親對他說。蔣文標也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這年的秋天,蔣文標懷揣著千把元錢和年輕人的夢想,帶著兩名徒弟,沿蘭溪江西行,來到了衢州。
衢州的店面租金相對便宜,行業間的競爭也相對弱一點。蔣文標認為是“一塊尚待開墾的處女地!”當時,蔣文標自己尚沒有能力租賃一間店面自己經營。恰逢衢州市一家五交化公司開張,缺少維修技工,蔣文標毛遂自薦到該公司既搞維修,還兼帶銷售。一個月工資五六百元錢。
有心的蔣文標在最初打工的10個月時間內,一面打工,一面打探市場的行情。10個月打工,他省吃儉用,終于有了七、八千元的積蓄。這也是他下海后淘的第一桶金。后來,蔣文標用打工攢來的錢,在衢州坊門街租用了二間不足30平方米的舊店面,連蔣文標本人在內,總共才4個人。普農家電在風雨飄搖中開張了。
當筆者問蔣文標當初為何將店面取名“普農”時,蔣文標回答說“普農”意為普及農村,惠及農民的意思。因為改革開放農村農民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通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廣闊的農村是個潛在的家電大市場。后來,普農公司的發展壯大,印證了蔣文標的判斷。
那時,蔣文標每天都要到杭州進購家電配件,別說自己有車,就是雇一輛車也不敢奢望。當時,衢州到杭州的路況很差,晴天灰塵彌漫,雨天泥漿四濺。坐一趟車要10多個小時。蔣文標是頭天一早去杭州,晚上找個最便宜的旅館湊合一夜。次日上午到市場進配件,下午帶著配件到出城路口攔衢州方向的車。有時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往往回到了衢州,天已大亮。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普農公司兩位“元老”級的人物吳慶福和蔣有欽至今還記得,創業時艱苦的情景。有一年,他倆到廣州進貨。倆人買了火車票,卻上不了火車。
那時,全國各地的人都趕往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廣州去打工“淘金”。火車實在太擠了,倆人硬是從窗口爬上了列車。30多個小時的顛簸,不要說坐,站也是見縫插針,更不要說要去上廁所了。因為連廁所里也擠滿了人。到了廣州,倆人的雙腳,腫得像個大蘿卜……
如今,這進貨的故事早已成為歷史。交通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流業也相當的發達。要進什么電器產品,只要鼠標點點,高速發達的物流業會將您所需的電器產品送到店門口。而且,出門也不用帶現金,帶上信用卡,或二維碼掃一掃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既安全又方便。
“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變化!”蔣文標深有感觸地說。
商品的變化,折射出老百姓幸福感的增強
創業之初,由于商品相當匱乏,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普農公司經銷的商品以低檔家電為主。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者對家電品牌的需求感加強,普農公司迅速調整了銷售策略,即實施名牌戰略來搶占市場份額。
四十年前,電視和冰箱還是一種奢侈品,得憑票供應。在單位里先登記,后排隊等號。好不容易買到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舉家歡慶,隔壁鄰居也會前來蹭電視看。“如今,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非常之快,讓柜臺許多營業員都感到有點不適應”。普農公司數碼部經理傅新旺十分感慨地說。
數碼產品日新月異,得先把自己的知識跟上。傅新旺天天站在柜臺旁,日積月累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好為顧客更好的服務。他還依稀記得,自己買的第一臺數碼相機,還是通過老總批準分期付款得到的。他擺弄起數碼相機,對照使用說明書,竟然裝拆起來。他從數碼的世界中學會了“游泳”,從數碼世界中得到了樂趣。
“數碼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了!”一只MP3,剛問世時,大家感到驚奇,要賣到幾百元,但現在已經大眾化,只要幾十元。MP3方興未艾,MP4接踵而來,數碼相機、攝像機令人目不暇接,其身份也像變戲法一樣。數碼世界新動向,成了他最關心的問題。什么產品好賣,什么產品最近要掉價,怎樣降低庫存,哪個新產品將問世,他成了收集數碼產品的“情報專家”,及時向采購部提供,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
普農商場數碼產品只有區區70平方米,但廟小乾坤大,一年做1200余萬元的營業額。
商品品種的多樣化和消費者對商品品牌的追求,折射出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用文化管理企業,民營企業家在商海搏擊中日臻成熟
改革開放,使一批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不斷發展壯大的普農公司也確實需要優秀的企業文化來管理公司。
2001年6月,蔣文標經人介紹認識了衢州市精英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俞建英。俞建英是工商管理MBA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國家人事部首次認證的中國管理咨詢師和國際管理咨詢協會理事會認證的國際管理咨詢師。俞建英為普農誠信經商的理念所折服,蔣文標也對俞女士關于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產生了莫大的興趣。“怎么樣?到普農來,任人力資源部經理,協助完善公司現行的規章制度,把您改革開放后的先進管理理念給我公司員工洗洗腦。”蔣文標發出了誠摯的邀請。
幾天后,俞建英如約到普農公司報道。這也是第一位來普農公司上班的研究生。俞建英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商場擴大要招收幾十名新員工。蔣文標全權授權這位新上任的人力資源部總監負責此事。這次招聘與以往截然不同。報名、填表、考試、面試,一切都由人力資源部規范執行。老總不插手,蔣文標的幾個朋友想通過關系為親戚走下“后門”,也被他婉言謝絕。
這一招引來了不少的“震蕩波”。普農員工覺得,今后公司的事情,不是老板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公司的規章制度來決定。
接著,是新員工培訓。這是普農第一次對員工實施系統規范化的培訓。新員工參加了,老員工也參加了。而且,培訓后,要進行考試。考試不合格,繼續參加培訓學習,連老總的親戚也不例外。而且,考試成績與員工晉級和薪酬直接掛鉤。
這一招也十分的靈驗。普農公司每位員工都強烈地感受到,今后在公司上班混日子不行了,要多學習,多充電,多掌握技能,才能在公司有立足之地。
后來,普農公司這“兩招”,衢州市許多民營企業也學了,而且很奏效!只不過,普農公司開了浙西地區民營企業的先河。
如今,普農公司員工培訓已形成了一種制度,一種規范。培訓的層面不僅僅局限于如何做好銷售,提高銷售技能,像精細化管理,市場營銷理念、企業文化內涵、職業道德和素質培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等一些新的企業管理理念也開始灌輸到每一位員工的心里。
前幾年,蔣文標隨市政府組織的企業家團隊出訪西歐四國。半個月時間里,其他老總電話不斷,都是匯報公司生產經營情況的。唯獨蔣文標沒有接到公司打來的一個電話。許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蔣文標說:“一家企業不是由老板一個人來經營的,而是由公司班子成員和整個團隊來經營的。我相信我公司里每一個員工都是最優秀的!”
蔣文標的話語很樸實,但這就是一家民營企業,優秀企業文化的魅力所在!
數字化,這是當今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匯,計算機互聯網帶來的生活變化,已經影響到方方面面。員工的理念和企業管理模式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普農投資100余萬元進行信息化管理。如今,普農管理人員上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無論是董事長還是普通的管理人員,只要在電腦前輕按鼠標,所需信息就會立即跳出來;當天的銷售情況,商品庫存情況,什么產品最好賣……所有的信息一目了然。
目前,普農公司已有近千名員工,子公司分布在衢州各市、縣。攤子大了,員工多了,開始時,人們曾擔心蔣文標管理起來會很吃力。但蔣文標管理普農這個團隊卻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這不能不說,是優秀的企業文化帶來的無窮魅力!
(作者系民建衢州市委委員、民建衢州直屬三支部主委、衢州市總工會新聞中心主任)
改革開放40年,他經歷了風風雨雨。有創業的艱辛淚水,也有創業成功的喜悅。可以說,他及他所創辦的浙江普農家電有限公司,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的40年歷程,也享受了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
營商環境變化,折射出人們思想觀念變化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祖國大地。下海經商成為當時最為時髦的時代詞匯。
時年21歲,大專畢業而又年輕氣盛的蔣文標也被改革開放的浪潮卷進了“下海”浪潮中。
蔣文標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在蘭溪市廣電局工作。工作很輕閑,收入又不錯,是一份讓許多人羨慕的“鐵飯碗”。在蘭溪還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朋友。
“怎么要辭掉機關單位工作,下海經商?不同意!” 蔣文標提出這一想法時,立即遭到父母親及女朋友家人的強烈反對!
后來,在女朋友施芹的幫力下,他終于說服了家人。
下海后,是南下廣州深圳,還是北上北京上海?年輕的蔣文標一時沒有了主意。因為囊中羞澀的他,實在沒有多少錢,讓他來回折騰。
“那就到衢州去吧!衢州歷史上就是有名的商埠,離蘭溪又近。創業成本低一點。”蔣文標的父親對他說。蔣文標也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這年的秋天,蔣文標懷揣著千把元錢和年輕人的夢想,帶著兩名徒弟,沿蘭溪江西行,來到了衢州。
衢州的店面租金相對便宜,行業間的競爭也相對弱一點。蔣文標認為是“一塊尚待開墾的處女地!”當時,蔣文標自己尚沒有能力租賃一間店面自己經營。恰逢衢州市一家五交化公司開張,缺少維修技工,蔣文標毛遂自薦到該公司既搞維修,還兼帶銷售。一個月工資五六百元錢。
有心的蔣文標在最初打工的10個月時間內,一面打工,一面打探市場的行情。10個月打工,他省吃儉用,終于有了七、八千元的積蓄。這也是他下海后淘的第一桶金。后來,蔣文標用打工攢來的錢,在衢州坊門街租用了二間不足30平方米的舊店面,連蔣文標本人在內,總共才4個人。普農家電在風雨飄搖中開張了。
當筆者問蔣文標當初為何將店面取名“普農”時,蔣文標回答說“普農”意為普及農村,惠及農民的意思。因為改革開放農村農民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通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廣闊的農村是個潛在的家電大市場。后來,普農公司的發展壯大,印證了蔣文標的判斷。
那時,蔣文標每天都要到杭州進購家電配件,別說自己有車,就是雇一輛車也不敢奢望。當時,衢州到杭州的路況很差,晴天灰塵彌漫,雨天泥漿四濺。坐一趟車要10多個小時。蔣文標是頭天一早去杭州,晚上找個最便宜的旅館湊合一夜。次日上午到市場進配件,下午帶著配件到出城路口攔衢州方向的車。有時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往往回到了衢州,天已大亮。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普農公司兩位“元老”級的人物吳慶福和蔣有欽至今還記得,創業時艱苦的情景。有一年,他倆到廣州進貨。倆人買了火車票,卻上不了火車。
那時,全國各地的人都趕往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廣州去打工“淘金”。火車實在太擠了,倆人硬是從窗口爬上了列車。30多個小時的顛簸,不要說坐,站也是見縫插針,更不要說要去上廁所了。因為連廁所里也擠滿了人。到了廣州,倆人的雙腳,腫得像個大蘿卜……
如今,這進貨的故事早已成為歷史。交通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流業也相當的發達。要進什么電器產品,只要鼠標點點,高速發達的物流業會將您所需的電器產品送到店門口。而且,出門也不用帶現金,帶上信用卡,或二維碼掃一掃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既安全又方便。
“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變化!”蔣文標深有感觸地說。
商品的變化,折射出老百姓幸福感的增強
創業之初,由于商品相當匱乏,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普農公司經銷的商品以低檔家電為主。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者對家電品牌的需求感加強,普農公司迅速調整了銷售策略,即實施名牌戰略來搶占市場份額。
四十年前,電視和冰箱還是一種奢侈品,得憑票供應。在單位里先登記,后排隊等號。好不容易買到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舉家歡慶,隔壁鄰居也會前來蹭電視看。“如今,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非常之快,讓柜臺許多營業員都感到有點不適應”。普農公司數碼部經理傅新旺十分感慨地說。
數碼產品日新月異,得先把自己的知識跟上。傅新旺天天站在柜臺旁,日積月累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好為顧客更好的服務。他還依稀記得,自己買的第一臺數碼相機,還是通過老總批準分期付款得到的。他擺弄起數碼相機,對照使用說明書,竟然裝拆起來。他從數碼的世界中學會了“游泳”,從數碼世界中得到了樂趣。
“數碼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了!”一只MP3,剛問世時,大家感到驚奇,要賣到幾百元,但現在已經大眾化,只要幾十元。MP3方興未艾,MP4接踵而來,數碼相機、攝像機令人目不暇接,其身份也像變戲法一樣。數碼世界新動向,成了他最關心的問題。什么產品好賣,什么產品最近要掉價,怎樣降低庫存,哪個新產品將問世,他成了收集數碼產品的“情報專家”,及時向采購部提供,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
普農商場數碼產品只有區區70平方米,但廟小乾坤大,一年做1200余萬元的營業額。
商品品種的多樣化和消費者對商品品牌的追求,折射出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用文化管理企業,民營企業家在商海搏擊中日臻成熟
改革開放,使一批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不斷發展壯大的普農公司也確實需要優秀的企業文化來管理公司。
2001年6月,蔣文標經人介紹認識了衢州市精英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俞建英。俞建英是工商管理MBA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國家人事部首次認證的中國管理咨詢師和國際管理咨詢協會理事會認證的國際管理咨詢師。俞建英為普農誠信經商的理念所折服,蔣文標也對俞女士關于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產生了莫大的興趣。“怎么樣?到普農來,任人力資源部經理,協助完善公司現行的規章制度,把您改革開放后的先進管理理念給我公司員工洗洗腦。”蔣文標發出了誠摯的邀請。
幾天后,俞建英如約到普農公司報道。這也是第一位來普農公司上班的研究生。俞建英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商場擴大要招收幾十名新員工。蔣文標全權授權這位新上任的人力資源部總監負責此事。這次招聘與以往截然不同。報名、填表、考試、面試,一切都由人力資源部規范執行。老總不插手,蔣文標的幾個朋友想通過關系為親戚走下“后門”,也被他婉言謝絕。
這一招引來了不少的“震蕩波”。普農員工覺得,今后公司的事情,不是老板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公司的規章制度來決定。
接著,是新員工培訓。這是普農第一次對員工實施系統規范化的培訓。新員工參加了,老員工也參加了。而且,培訓后,要進行考試。考試不合格,繼續參加培訓學習,連老總的親戚也不例外。而且,考試成績與員工晉級和薪酬直接掛鉤。
這一招也十分的靈驗。普農公司每位員工都強烈地感受到,今后在公司上班混日子不行了,要多學習,多充電,多掌握技能,才能在公司有立足之地。
后來,普農公司這“兩招”,衢州市許多民營企業也學了,而且很奏效!只不過,普農公司開了浙西地區民營企業的先河。
如今,普農公司員工培訓已形成了一種制度,一種規范。培訓的層面不僅僅局限于如何做好銷售,提高銷售技能,像精細化管理,市場營銷理念、企業文化內涵、職業道德和素質培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等一些新的企業管理理念也開始灌輸到每一位員工的心里。
前幾年,蔣文標隨市政府組織的企業家團隊出訪西歐四國。半個月時間里,其他老總電話不斷,都是匯報公司生產經營情況的。唯獨蔣文標沒有接到公司打來的一個電話。許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蔣文標說:“一家企業不是由老板一個人來經營的,而是由公司班子成員和整個團隊來經營的。我相信我公司里每一個員工都是最優秀的!”
蔣文標的話語很樸實,但這就是一家民營企業,優秀企業文化的魅力所在!
數字化,這是當今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匯,計算機互聯網帶來的生活變化,已經影響到方方面面。員工的理念和企業管理模式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普農投資100余萬元進行信息化管理。如今,普農管理人員上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無論是董事長還是普通的管理人員,只要在電腦前輕按鼠標,所需信息就會立即跳出來;當天的銷售情況,商品庫存情況,什么產品最好賣……所有的信息一目了然。
目前,普農公司已有近千名員工,子公司分布在衢州各市、縣。攤子大了,員工多了,開始時,人們曾擔心蔣文標管理起來會很吃力。但蔣文標管理普農這個團隊卻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這不能不說,是優秀的企業文化帶來的無窮魅力!
(作者系民建衢州市委委員、民建衢州直屬三支部主委、衢州市總工會新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