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糧事”
發布時間:2019-03-11 15:19:47
|
作者: 王 瑛
臨近中秋,天已微涼,應約去堂姐家做客。堂姐是一個糧食種植大戶,承包了鄉下幾萬畝的農田,穩穩地做起了農場主。最近幾年效益都不錯,在村里蓋起了別墅,邀請我們來新居參觀,我們自是欣然前往。飯后,堂姐陪著我漫步田間,看著田野里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心頭也不禁澎湃起來……
我們所處的浙北地區,位于北緯30度左右,四季分明,比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自八十年代初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戶們種植熱情被激發。這里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每年七月間,剛收完早稻就要播撒晚稻種,稱之為“雙搶”,是一年里最忙的時候。那個時候收的糧食,除了一些留作口糧外,其余的還要賣到糧站去,稱之為“交公糧”。到了賣糧食的日子,父親將裝好的稻谷一袋袋碼在板車上,一早就帶著我出門,坐上堆滿谷袋的小船,父親和爺爺搖著櫓,在蜿蜒流淌的鄉間小河里費力地前行。等我們到了糧站往往都快要中午了。來糧站賣糧食的農民很多,排到我們的時候,我的肚子早已經餓得“咕咕”直叫。糧站收購人員開始檢測我們家稻子,看看標準是不是夠級別收進倉庫。如果送來的糧食曬得不是很干,或者是雜質過多,糧站的人就會拒絕接收。看過我家的稻子后,糧站的工作人員跟父親說:“這稻子的品質還是不錯的,就是有幾袋估計是曬場底部的稻子,里面小泥土塊有點超標,那個不合格!”我一聽可傻眼了。早晨跟在爺爺和父親后面裝船運糧累了半天,如果不合格再拖回去,可真的吃不消了。父親和爺爺也有點著急,和工作人員磨了一會,說我們家太遠了,希望能有什么辦法能補救一下。糧站的職工還是挺善良的,他借給我們一個大篩子,讓我們找一個空地上,將有問題的幾袋稻子過一遍篩子,除掉大的雜質,又折騰了還一會兒,再驗時達到標準也就收了。這便是記憶中第一次和父親一道去賣糧食,現在想來過程真是辛苦的一件事。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在城里讀師范學校,暑假再回鄉下時就發現國家為了減輕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糧食部門在鄉下設置了很多收購點。到了糧食收購季節,糧站職工在產糧食比較集中的村莊駐點收購。根據糧食的質量確定折扣的標準,農戶們將自己家收獲的糧食就近送到收購點過磅結算,著實省了很多的事情。爺爺和父親也再不用搖著小船走很遠很遠的路去“交公糧”了。
2006年,國家開始對農業大量投入,不僅全面取消農業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而且對購買農機實行國家補貼,鼓勵農戶采用機械化操作。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糧食產量增加了,糧站的倉儲容量有限,無法全部收儲全部的糧食,供需矛盾有了新變化。爺爺和父親雖然不再需要去“交公糧”了,家里的糧食卻越來越多。像許多農戶家一樣,我們家也有專門存口糧的糧倉,占地方不說,還得隨時承擔著蟲鼠偷盜及變質的損耗,也成了一家老小的“煩心事”。這時,許多私人的糧食加工廠應運而生,解決了農民在家里存儲糧食的麻煩。
勤勞聰慧的堂姐就是看到了這個這個機會,自己開辦起糧食加工廠,一直發展得很好。早就在鎮上買了房子,全家都搬到鎮上居住了。我打趣她,兩腳泥剛洗干凈了,怎么又回來種地了。堂姐聽了我的話,開心地大笑。她告訴我,她是以農業政策為方向標,做一個跟上形勢的農民。近些年,國家隨之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不僅對耕種的田畝有獎勵,還設置了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這樣就應運而生了一類新的種植人群,坊間稱之為“包田大戶”,說的就是堂姐這樣的人。他們通過地方政府出面,將荒蕪的土地流轉到手中,將以前一家一戶的小田通過平整土地、格田成方等措施,整理成一塊塊適宜機械化操作的標準農田。堂姐告訴我,她現在是全方位立體化“作戰”。防蟲治蟲用上無人機作業,地面從翻地到播種到收割,全面實行機械化,省時省力。沒想到外表粗糙的堂姐如今說起科技種植是一套一套的,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大汗淋漓的割稻少女了。
就在我和堂姐談話的過程中,不時有電話打進來,我聽出都是來找她聯系業務的買家。我就打趣堂姐,問她還記不記得當年搖著小船去賣糧的情景了。堂姐說怎么不記得呢,那個時候賣糧食真的是太難太辛苦了。現在可不一樣了,種糧食的再也不需要擔心糧食的銷售問題,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新興的產業催生新職業,糧食銷售渠道出現了一個新行業——“糧食經紀人”!大多數都是多年從事糧食收購、倉儲等工作的專業人員,對于地方的政策、糧食的行情都掌握得非常好,大種植戶們只要耐心地將糧食種好、提高糧食的品質,銷售情況就全部交給了“糧食經紀人”。是啊,回首這一系列的“糧事”,從聯產承包,到取消農業稅,到田畝補貼,再到收購保護價,為了穩定我國的糧食種植產業,國家幾十年間,出臺了一個又一個的農業政策!堂姐和千千萬萬從來沒有離開農業種植的普通農民,都是見證了這么多年變化的人,也是受益者們!
“民以食為天”!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看著精神頭十足的堂姐侃侃而談,對農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我不禁也為她的堅持感到高興,也在心中暗暗期待我家“糧事”里今后的一個個新的故事……
(作者系民建會員、南潯區舊館鎮幼兒園園長)
我們所處的浙北地區,位于北緯30度左右,四季分明,比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自八十年代初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戶們種植熱情被激發。這里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每年七月間,剛收完早稻就要播撒晚稻種,稱之為“雙搶”,是一年里最忙的時候。那個時候收的糧食,除了一些留作口糧外,其余的還要賣到糧站去,稱之為“交公糧”。到了賣糧食的日子,父親將裝好的稻谷一袋袋碼在板車上,一早就帶著我出門,坐上堆滿谷袋的小船,父親和爺爺搖著櫓,在蜿蜒流淌的鄉間小河里費力地前行。等我們到了糧站往往都快要中午了。來糧站賣糧食的農民很多,排到我們的時候,我的肚子早已經餓得“咕咕”直叫。糧站收購人員開始檢測我們家稻子,看看標準是不是夠級別收進倉庫。如果送來的糧食曬得不是很干,或者是雜質過多,糧站的人就會拒絕接收。看過我家的稻子后,糧站的工作人員跟父親說:“這稻子的品質還是不錯的,就是有幾袋估計是曬場底部的稻子,里面小泥土塊有點超標,那個不合格!”我一聽可傻眼了。早晨跟在爺爺和父親后面裝船運糧累了半天,如果不合格再拖回去,可真的吃不消了。父親和爺爺也有點著急,和工作人員磨了一會,說我們家太遠了,希望能有什么辦法能補救一下。糧站的職工還是挺善良的,他借給我們一個大篩子,讓我們找一個空地上,將有問題的幾袋稻子過一遍篩子,除掉大的雜質,又折騰了還一會兒,再驗時達到標準也就收了。這便是記憶中第一次和父親一道去賣糧食,現在想來過程真是辛苦的一件事。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在城里讀師范學校,暑假再回鄉下時就發現國家為了減輕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糧食部門在鄉下設置了很多收購點。到了糧食收購季節,糧站職工在產糧食比較集中的村莊駐點收購。根據糧食的質量確定折扣的標準,農戶們將自己家收獲的糧食就近送到收購點過磅結算,著實省了很多的事情。爺爺和父親也再不用搖著小船走很遠很遠的路去“交公糧”了。
2006年,國家開始對農業大量投入,不僅全面取消農業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而且對購買農機實行國家補貼,鼓勵農戶采用機械化操作。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糧食產量增加了,糧站的倉儲容量有限,無法全部收儲全部的糧食,供需矛盾有了新變化。爺爺和父親雖然不再需要去“交公糧”了,家里的糧食卻越來越多。像許多農戶家一樣,我們家也有專門存口糧的糧倉,占地方不說,還得隨時承擔著蟲鼠偷盜及變質的損耗,也成了一家老小的“煩心事”。這時,許多私人的糧食加工廠應運而生,解決了農民在家里存儲糧食的麻煩。
勤勞聰慧的堂姐就是看到了這個這個機會,自己開辦起糧食加工廠,一直發展得很好。早就在鎮上買了房子,全家都搬到鎮上居住了。我打趣她,兩腳泥剛洗干凈了,怎么又回來種地了。堂姐聽了我的話,開心地大笑。她告訴我,她是以農業政策為方向標,做一個跟上形勢的農民。近些年,國家隨之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不僅對耕種的田畝有獎勵,還設置了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這樣就應運而生了一類新的種植人群,坊間稱之為“包田大戶”,說的就是堂姐這樣的人。他們通過地方政府出面,將荒蕪的土地流轉到手中,將以前一家一戶的小田通過平整土地、格田成方等措施,整理成一塊塊適宜機械化操作的標準農田。堂姐告訴我,她現在是全方位立體化“作戰”。防蟲治蟲用上無人機作業,地面從翻地到播種到收割,全面實行機械化,省時省力。沒想到外表粗糙的堂姐如今說起科技種植是一套一套的,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大汗淋漓的割稻少女了。
就在我和堂姐談話的過程中,不時有電話打進來,我聽出都是來找她聯系業務的買家。我就打趣堂姐,問她還記不記得當年搖著小船去賣糧的情景了。堂姐說怎么不記得呢,那個時候賣糧食真的是太難太辛苦了。現在可不一樣了,種糧食的再也不需要擔心糧食的銷售問題,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新興的產業催生新職業,糧食銷售渠道出現了一個新行業——“糧食經紀人”!大多數都是多年從事糧食收購、倉儲等工作的專業人員,對于地方的政策、糧食的行情都掌握得非常好,大種植戶們只要耐心地將糧食種好、提高糧食的品質,銷售情況就全部交給了“糧食經紀人”。是啊,回首這一系列的“糧事”,從聯產承包,到取消農業稅,到田畝補貼,再到收購保護價,為了穩定我國的糧食種植產業,國家幾十年間,出臺了一個又一個的農業政策!堂姐和千千萬萬從來沒有離開農業種植的普通農民,都是見證了這么多年變化的人,也是受益者們!
“民以食為天”!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看著精神頭十足的堂姐侃侃而談,對農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我不禁也為她的堅持感到高興,也在心中暗暗期待我家“糧事”里今后的一個個新的故事……
(作者系民建會員、南潯區舊館鎮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