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復亮(1899—1970),原名施存統,曾用名光亮、方國昌,浙江金華人。民建總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一、二屆中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共和青年團早期創始人。1919年,20歲的施復亮在就讀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期間,因發表《非孝》一文,主張打倒封建主義的“孝”,倡議以愛代孝,而引起社會轟動,也因此被學校開除。隨后他到北京參加“工讀互助團”,互助團解散后又到上海,認識了戴季陶,并由戴介紹認識了陳獨秀。1920年4月,他加入陳獨秀發起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同年6月,又在陳獨秀家商議成立共產黨,參加了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建,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的黨員之一。不久他因病去日本修養和學習,與周佛海一起組建了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并任負責人。1922年被驅逐回國后,施復亮受共產黨中央委派,著手恢復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1922年,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團中央書記。1923年他因嚴重神經衰弱主動辭去團中央職務,到上海大學任教,在此期間更名為施復亮。1926年,黨組織安排施復亮赴廣州,先后在中山大學、黃埔軍校和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政治經濟學,后又到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教官兼政治部主任。
潛心經濟研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施復亮陷入迷惘與苦悶,在《中央日報》發表《悲痛中的自白》,公開聲明脫離共產黨。1928年以后,施復亮從政壇退到了書齋里。他輾轉于上海、北京、廣西等地,在北師大、北大、廣西大學等授課,一度還回到金華老家“半耕半讀”,研究方向也漸漸轉移到經濟學、社會學。他的著作《中國現代經濟史》,譯作《資本論大綱》《經濟學大綱》《財政學大綱》《經濟史綱》《世界史綱》等在這一時期紛紛問世。抗戰爆發后,施復亮隨民生印刷廠(即南方印書館)遷往重慶,任總編輯、代總經理,后離職任四川省銀行經濟研究室主任,編輯《四川經濟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