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小百花” 唱響新時代
——記民建會員、舟山市藝術劇院演藝部主任虞燕
發布時間:2019-03-13 09:57:31
|
作者: 洪玲
偌大的排練廳里,除了一面鏡子、幾把椅子,別無他物。雖然正值午后一點,民建會員、舟山市藝術劇院演藝部主任虞燕依然在一遍又一遍地給學員們做著示范。唱詞、站姿乃至表情、語速,她都不厭其煩地講解要領、示范動作、傾心交流,幫助她們更好地理解人物和劇情。
排練廳所在的舟山市藝術劇院,是由舟山劇院和舟山市越劇團重組而成的。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虞燕也從一名越劇小學員成長為登上國家專業舞臺、參與國際交流演出的名演員。這只從東海小漁村飛出來的雛燕,一直在為傳播正能量、謳歌新時代散發著光和熱。
結緣越劇屢獲大獎
1990年,舟山小百花越劇團面向各縣區招收學員,入選以后可以將農村戶口轉成非農戶口。這對時年僅15歲、很有文藝天賦又酷愛戲曲的虞燕來說,真的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當時有近千人報名,最后只錄取了20人,虞燕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誰曾想,第一批錄取的學員兩個月后就被淘汰了,第二批仍有被淘汰的,還有的吃不了練功的苦逃走的,最后只剩下了10個人。
“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午間樓下錄像廳里開始播放《上海灘》,又到了學員們練功的時間。“一聽到歌聲就開始坐在地上大哭,就跟要上刑場似的。”回憶起練功時吃過的苦頭,這些情形虞燕依然歷歷在目。
劇團對招收這批學員十分重視,專門安排上世紀80年代進團的骨干力量任教。虞燕年紀最小,身體柔軟度還可以,再加上自身形體、嗓子都不錯,很快就慢慢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1993年,虞燕和其他幾名演員開始排練表演唱節目《曬魚鲞》,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漁家生活。《曬魚鲞》先后獲得全國首屆表演唱“大獎”、第五屆全國群星獎金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這次獲獎對虞燕影響很大。但她并沒有在榮譽面前自喜,反而進一步深思自己在越劇韻味把握上還欠火候,比不過劇團其他名旦,不如劍走偏鋒,將歌舞表演編排到越劇演出中去,從而朝著能發揮自身特長的方向走下去。隨后,她參與的表演唱節目《海鄉的秋天》,獲得第九屆全國群星獎“金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表演唱節目《要吃海鮮到舟山來》,榮獲浙江省第八屆音樂新作演唱演奏大賽創作金獎等等。
2000年以后,虞燕先后赴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參演越劇《沈清傳》《東海明珠》《舟山鑼鼓》等,受到國內外越劇戲迷朋友的熱情追捧。
傳承國粹送戲下鄉
虞燕從小在海島長大,深知許多偏遠小島的老百姓很難看到越劇演出。劇團組建“海島文藝輕騎兵”,她成為領隊之一送戲下鄉。“從我進入越劇團開始,每年都有文化下鄉活動,演出的時間都安排在最冷的冬天。這幾年,隨著輕騎兵下海島活動的推進,下鄉上島就更多了。”虞燕回憶起這些年送文藝下鄉的經歷,仍然十分難忘。一次去普陀六橫的一個小島上演出,舞臺搭在戶外。室外大雪紛飛,氣溫在零下4℃左右。越劇大聯唱,需要穿著改良的旗袍。音樂一起,演員們將外套一脫,只穿旗袍上場,雪花拍打在身上,凍得她們臉部僵硬,嘴唇發紫。場下戴著棉帽的觀眾心疼地說:“小娘凍也被凍煞。”一次去嵊泗黃龍演出,去時大好晴天,表演完已是傾盆大雨。當時的黃龍還沒有接待幾十個人的能力,需連夜搭乘小船回來。一個浪過來,坐在甲板上的人就被潑了一身,現在想想都很后怕。
文藝下鄉為民服務,漸漸產生了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愫。她們下鄉從不計較臺下觀眾的多少。“葫蘆島的常住居民只有20多個人,我們去了10多個人,在老年協會里騰出一塊空地就開唱。”虞燕說,盡管現在有電視,但年紀大的人還是喜歡看現場,視覺效果好,最主要是還能跟演員互動。與大劇場演出不同,大劇場演出有空調,音效也好。送戲下島,定下時間后,無論陰雨、不管寒熱,都得登臺。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是演員的常態。
履職盡責使命在肩
自2015年成為民建會員以來,虞燕時刻不忘履行職能、服務社會。每次黨派有大型活動,她都擠出時間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給演員們義務化妝,不僅給舟山的會員化妝,還給其他地市或其他黨派的會員提供化妝幫助。當有人提出要給她報銷費用時,她樸實地說:“我是來為大家服務的,為了錢我就不來了。”
事實上,虞燕確實不貪財。有一次,她在路上撿到一萬元現金,當即報警并與電視臺聯系尋找失主。后來很長時間過去了也沒人認領。虞燕最后把這筆錢捐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在參加慰問演出的過程中,虞燕感覺到漁農村群眾比城里人更愛看戲。她有一個想法,民建會員里經濟界人士居多,可以策劃由企業會員出資贊助或冠名,邀請文藝團體到漁農村下鄉演出,既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又更好地踐行“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的民建黨派精神。作為民建會員,如何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特長,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正成為虞燕下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走進新時代,百年越劇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努力創新。“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越劇工作者,今后也會繼續扎根海島、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演繹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虞燕最后說,她會手把手地教授“小小花”,將越劇這門傳統藝術傳承下去,這就是她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作者系民建舟山市工委副主任科員)
排練廳所在的舟山市藝術劇院,是由舟山劇院和舟山市越劇團重組而成的。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虞燕也從一名越劇小學員成長為登上國家專業舞臺、參與國際交流演出的名演員。這只從東海小漁村飛出來的雛燕,一直在為傳播正能量、謳歌新時代散發著光和熱。
結緣越劇屢獲大獎
1990年,舟山小百花越劇團面向各縣區招收學員,入選以后可以將農村戶口轉成非農戶口。這對時年僅15歲、很有文藝天賦又酷愛戲曲的虞燕來說,真的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當時有近千人報名,最后只錄取了20人,虞燕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誰曾想,第一批錄取的學員兩個月后就被淘汰了,第二批仍有被淘汰的,還有的吃不了練功的苦逃走的,最后只剩下了10個人。
“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午間樓下錄像廳里開始播放《上海灘》,又到了學員們練功的時間。“一聽到歌聲就開始坐在地上大哭,就跟要上刑場似的。”回憶起練功時吃過的苦頭,這些情形虞燕依然歷歷在目。
劇團對招收這批學員十分重視,專門安排上世紀80年代進團的骨干力量任教。虞燕年紀最小,身體柔軟度還可以,再加上自身形體、嗓子都不錯,很快就慢慢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1993年,虞燕和其他幾名演員開始排練表演唱節目《曬魚鲞》,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漁家生活。《曬魚鲞》先后獲得全國首屆表演唱“大獎”、第五屆全國群星獎金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這次獲獎對虞燕影響很大。但她并沒有在榮譽面前自喜,反而進一步深思自己在越劇韻味把握上還欠火候,比不過劇團其他名旦,不如劍走偏鋒,將歌舞表演編排到越劇演出中去,從而朝著能發揮自身特長的方向走下去。隨后,她參與的表演唱節目《海鄉的秋天》,獲得第九屆全國群星獎“金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表演唱節目《要吃海鮮到舟山來》,榮獲浙江省第八屆音樂新作演唱演奏大賽創作金獎等等。
2000年以后,虞燕先后赴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參演越劇《沈清傳》《東海明珠》《舟山鑼鼓》等,受到國內外越劇戲迷朋友的熱情追捧。
傳承國粹送戲下鄉
虞燕從小在海島長大,深知許多偏遠小島的老百姓很難看到越劇演出。劇團組建“海島文藝輕騎兵”,她成為領隊之一送戲下鄉。“從我進入越劇團開始,每年都有文化下鄉活動,演出的時間都安排在最冷的冬天。這幾年,隨著輕騎兵下海島活動的推進,下鄉上島就更多了。”虞燕回憶起這些年送文藝下鄉的經歷,仍然十分難忘。一次去普陀六橫的一個小島上演出,舞臺搭在戶外。室外大雪紛飛,氣溫在零下4℃左右。越劇大聯唱,需要穿著改良的旗袍。音樂一起,演員們將外套一脫,只穿旗袍上場,雪花拍打在身上,凍得她們臉部僵硬,嘴唇發紫。場下戴著棉帽的觀眾心疼地說:“小娘凍也被凍煞。”一次去嵊泗黃龍演出,去時大好晴天,表演完已是傾盆大雨。當時的黃龍還沒有接待幾十個人的能力,需連夜搭乘小船回來。一個浪過來,坐在甲板上的人就被潑了一身,現在想想都很后怕。
文藝下鄉為民服務,漸漸產生了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愫。她們下鄉從不計較臺下觀眾的多少。“葫蘆島的常住居民只有20多個人,我們去了10多個人,在老年協會里騰出一塊空地就開唱。”虞燕說,盡管現在有電視,但年紀大的人還是喜歡看現場,視覺效果好,最主要是還能跟演員互動。與大劇場演出不同,大劇場演出有空調,音效也好。送戲下島,定下時間后,無論陰雨、不管寒熱,都得登臺。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是演員的常態。
履職盡責使命在肩
自2015年成為民建會員以來,虞燕時刻不忘履行職能、服務社會。每次黨派有大型活動,她都擠出時間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給演員們義務化妝,不僅給舟山的會員化妝,還給其他地市或其他黨派的會員提供化妝幫助。當有人提出要給她報銷費用時,她樸實地說:“我是來為大家服務的,為了錢我就不來了。”
事實上,虞燕確實不貪財。有一次,她在路上撿到一萬元現金,當即報警并與電視臺聯系尋找失主。后來很長時間過去了也沒人認領。虞燕最后把這筆錢捐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在參加慰問演出的過程中,虞燕感覺到漁農村群眾比城里人更愛看戲。她有一個想法,民建會員里經濟界人士居多,可以策劃由企業會員出資贊助或冠名,邀請文藝團體到漁農村下鄉演出,既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又更好地踐行“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的民建黨派精神。作為民建會員,如何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特長,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正成為虞燕下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走進新時代,百年越劇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努力創新。“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越劇工作者,今后也會繼續扎根海島、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演繹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虞燕最后說,她會手把手地教授“小小花”,將越劇這門傳統藝術傳承下去,這就是她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作者系民建舟山市工委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