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生”是這樣成長的
——記民建會員、新昌縣中醫院醫務部副部長岳艷
發布時間:2019-11-25 12:05:12
|
作者: 丁韞聰
從一名“新新昌人”到“新昌縣十佳道德模范”,從“新昌縣總工會勞動模范”到如今的“縣級爭先創優先進個人”,從2014年在浙江之聲“最美浙江人”中,被百姓推薦為“身邊的活雷鋒”,2015年帶領針灸科成功創建新昌縣巾幗文明崗,同年被評為“紹興市最美醫生”,2018年獲“浙江省基層名中醫稱號”,并成立名中醫工作室。一路走來,民建會員、新昌縣中醫院醫務部副部長岳艷的榮譽證書已經厚厚的一摞,但她始終堅持,盡最大努力做一名好醫生,不忘工作之初的信念,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前行。
從一堵墻到一座橋
“如果當年可以重新選擇,我還是會來新昌!”已經二十多個春秋了,岳艷這個善良樸實的陜西姑娘這么說。
1995年夏天,岳艷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來到新昌這個浙東小縣,城市間巨大的落差、環境的陌生,她除了失落,還有后悔:草率的決定,不知將面對怎樣的生涯?
語言的差異差點將她擊倒!岳艷曾經覺得自己很傻,對別人重復兩三遍的事情依舊無動于衷,別人也覺得這個北京來的本科生怎么有些木木的,反應總是慢半拍?沒有在陌生語言環境生活過的人是體會不到岳艷那時的感受的,寂寞、委屈、失落,那是她長這么大面對的最厚的一堵墻。縣政協副主席、民建新昌縣基層委員會主委徐劍平當時是岳艷的領導,在當地人并不那么信任岳艷的時候找到她,對這個外地大學生的信任、鼓勵和關愛,從內心感染了這個要強的姑娘。
盡管工作中因為語言鬧出的笑話沒有間斷過,有的甚至成了現在同事口中流傳的經典。岳艷還是做到了一年聽懂,三年會說新昌方言。自此,語言從巨墻變為與病人溝通的橋梁,工作開始順暢,她總能明白病人要表達的內容,總能對癥下藥。
從十個到五十個
那時,岳艷一天能看十個病人就心滿意足了。她總是詳細地詢問,仔細地揣摩,再認認真真思考一番之后寫下針灸處方,小心地給病人扎上。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從語言到臨床,從生疏到掌握,岳艷開始真正地走進針灸治病的這扇門。
曾有一個小女孩,不幸患上了腦膜炎,在脫離生命危險后來岳艷這里做針灸康復治療。初來時,孩子的四肢就像面條一樣,沒有肌力,沒有語言功能,甚至,連腦袋也無法抬起,靠在母親的肩頭,就像個面粉娃娃。岳艷沒被這種情況嚇倒,翻資料、查書籍,耐心為孩子治療。治療中,孩子因疼痛和恐懼帶來的哭喊聲常撕扯岳艷的心。同樣作為母親,她真心疼眼前這個弱小的生命。一天天過去,小家伙開始好轉,會動、會走、會說,會用俏皮話和大人開玩笑。當孩子的母親被上海醫生告知孩子不可能恢復得這么好的時候,孩子的母親有些生氣——為什么大醫院的醫生就不相信眼前的事實,不相信小醫院醫生的成績呢?
后來,母親抱著孩子特地跑到中醫院看望岳艷,眼里仍噙著淚,反復說:“謝謝岳醫生……”這時候,岳艷心里的富足,絕不是用語言就可以形容的。
岳艷開始成熟起來。2007年,專業的日益精湛讓岳艷順利晉升為副主任中醫師。這個北方姑娘不但有年輕人少有的沉穩和耐心,還有一手好的技術。有病人腰扭傷,家屬攙扶著來,針灸后病人自己順順暢暢地走出去了;有病人中風偏癱,輪椅推著來,一段時間后,病人自己走著來又走著回去了……一傳十,十傳百,這個原來在新昌只被老公和老公家人熟識的姑娘被更多的人熟悉、了解,以至今天,許多病患和岳艷都好似一家人,有需要針灸的找她,不需要針灸的也到她這里坐坐。他們相信眼前這個和善的醫生,也相信她給他們的指導。如今的她,已是縣中醫院的一塊“針灸招牌”。
病人的認可帶來門診量的大增,為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岳艷從不因為就診患者多而壓縮治療時間,于是拖班成了家常便飯。每當岳艷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出靜悄悄的門診大樓時,總會看看美麗的夕陽,回想從前一天不超過十個病人的日子,到今天,她已經可以每天從容地接待近五十個患者。如果用坐標描述這些年來的變化,那么,十幾年的付出和努力該是繪出了一條極為美麗的上升曲線,這曲線中隱含了無數的酸甜苦辣和辛勤的汗水。
“岳醫生以前周六門診的時候,我中午一點多趕到醫院,門已經關了,剛想走,又聽到門里面有聲音,敲敲門,結果開門的正是岳醫生,她正和她的學生一起吃盒飯呢。”岳艷的一位患者說,“聽說岳醫生每次下班晚,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的,結果那么晚了真還在,新昌人民真該頒個無私奉獻獎給岳醫生!”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棵樹,森林才會是一道風景,岳艷成長為針灸科主任后,開始帶領團隊,站在更高的平臺上為這份終生職業繼續努力。在她的帶領下,針灸科團隊完成市級科研項目一項,立項一項,獲縣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扶持團隊年輕醫師在研縣級課題一項,發表論文多篇。同時,不忘自身技術的鉆研和提高,師從國醫大師葛琳儀、國家級名中醫方劍喬、針灸名家梁德斐等諸多專家,在浙江省基層名中醫培訓期間潛心研讀中醫經典,2018年獲浙江省基層名中醫稱號,并在本單位成立了名中醫工作室。十多年來,她撰寫專業論文十余篇,并在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刊物公開發表,其中不乏獲獎論文。她還參與了《灸療法》的編寫工作,作為這本專業書籍的副主編,她和同道一起,完成了十幾萬字的編寫工作。
從一個學術性的個體,到學術管理相結合的科主任,懂得一線的辛苦,領會上級的指示,在樞紐部位做著開合的輔助,才能將臨床和管理工作做好做實。岳艷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在工作中慢慢成長起來,不斷領悟,不斷進步。
生活中的岳艷不太善于言辭,但常常給身邊的人帶來溫暖。醫院組織的下鄉義診活動,岳艷每年都積極參加,受到老百姓的一致稱贊和喜愛。自從2017年岳艷擔任新昌縣中醫院醫務部副部長,管理中醫工作以來,她還積極參加中醫普及推廣工作,主辦專業內的市級繼續教育項目,牽頭中醫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活動,聯系中醫適宜技術進基層活動。在中醫健康養生講座中,岳艷著重推廣健康、正規的中醫理念及中醫養生方法,以合理的養生指導替代社會不合理的養生觀念,為縣內全面推廣、鋪開中醫工作努力著。
(作者系民建會員、新昌縣發展和改革局綜合科科長 )
從一堵墻到一座橋
“如果當年可以重新選擇,我還是會來新昌!”已經二十多個春秋了,岳艷這個善良樸實的陜西姑娘這么說。
1995年夏天,岳艷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來到新昌這個浙東小縣,城市間巨大的落差、環境的陌生,她除了失落,還有后悔:草率的決定,不知將面對怎樣的生涯?
語言的差異差點將她擊倒!岳艷曾經覺得自己很傻,對別人重復兩三遍的事情依舊無動于衷,別人也覺得這個北京來的本科生怎么有些木木的,反應總是慢半拍?沒有在陌生語言環境生活過的人是體會不到岳艷那時的感受的,寂寞、委屈、失落,那是她長這么大面對的最厚的一堵墻。縣政協副主席、民建新昌縣基層委員會主委徐劍平當時是岳艷的領導,在當地人并不那么信任岳艷的時候找到她,對這個外地大學生的信任、鼓勵和關愛,從內心感染了這個要強的姑娘。
盡管工作中因為語言鬧出的笑話沒有間斷過,有的甚至成了現在同事口中流傳的經典。岳艷還是做到了一年聽懂,三年會說新昌方言。自此,語言從巨墻變為與病人溝通的橋梁,工作開始順暢,她總能明白病人要表達的內容,總能對癥下藥。
從十個到五十個
那時,岳艷一天能看十個病人就心滿意足了。她總是詳細地詢問,仔細地揣摩,再認認真真思考一番之后寫下針灸處方,小心地給病人扎上。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從語言到臨床,從生疏到掌握,岳艷開始真正地走進針灸治病的這扇門。
曾有一個小女孩,不幸患上了腦膜炎,在脫離生命危險后來岳艷這里做針灸康復治療。初來時,孩子的四肢就像面條一樣,沒有肌力,沒有語言功能,甚至,連腦袋也無法抬起,靠在母親的肩頭,就像個面粉娃娃。岳艷沒被這種情況嚇倒,翻資料、查書籍,耐心為孩子治療。治療中,孩子因疼痛和恐懼帶來的哭喊聲常撕扯岳艷的心。同樣作為母親,她真心疼眼前這個弱小的生命。一天天過去,小家伙開始好轉,會動、會走、會說,會用俏皮話和大人開玩笑。當孩子的母親被上海醫生告知孩子不可能恢復得這么好的時候,孩子的母親有些生氣——為什么大醫院的醫生就不相信眼前的事實,不相信小醫院醫生的成績呢?
后來,母親抱著孩子特地跑到中醫院看望岳艷,眼里仍噙著淚,反復說:“謝謝岳醫生……”這時候,岳艷心里的富足,絕不是用語言就可以形容的。
岳艷開始成熟起來。2007年,專業的日益精湛讓岳艷順利晉升為副主任中醫師。這個北方姑娘不但有年輕人少有的沉穩和耐心,還有一手好的技術。有病人腰扭傷,家屬攙扶著來,針灸后病人自己順順暢暢地走出去了;有病人中風偏癱,輪椅推著來,一段時間后,病人自己走著來又走著回去了……一傳十,十傳百,這個原來在新昌只被老公和老公家人熟識的姑娘被更多的人熟悉、了解,以至今天,許多病患和岳艷都好似一家人,有需要針灸的找她,不需要針灸的也到她這里坐坐。他們相信眼前這個和善的醫生,也相信她給他們的指導。如今的她,已是縣中醫院的一塊“針灸招牌”。
病人的認可帶來門診量的大增,為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岳艷從不因為就診患者多而壓縮治療時間,于是拖班成了家常便飯。每當岳艷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出靜悄悄的門診大樓時,總會看看美麗的夕陽,回想從前一天不超過十個病人的日子,到今天,她已經可以每天從容地接待近五十個患者。如果用坐標描述這些年來的變化,那么,十幾年的付出和努力該是繪出了一條極為美麗的上升曲線,這曲線中隱含了無數的酸甜苦辣和辛勤的汗水。
“岳醫生以前周六門診的時候,我中午一點多趕到醫院,門已經關了,剛想走,又聽到門里面有聲音,敲敲門,結果開門的正是岳醫生,她正和她的學生一起吃盒飯呢。”岳艷的一位患者說,“聽說岳醫生每次下班晚,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的,結果那么晚了真還在,新昌人民真該頒個無私奉獻獎給岳醫生!”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棵樹,森林才會是一道風景,岳艷成長為針灸科主任后,開始帶領團隊,站在更高的平臺上為這份終生職業繼續努力。在她的帶領下,針灸科團隊完成市級科研項目一項,立項一項,獲縣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扶持團隊年輕醫師在研縣級課題一項,發表論文多篇。同時,不忘自身技術的鉆研和提高,師從國醫大師葛琳儀、國家級名中醫方劍喬、針灸名家梁德斐等諸多專家,在浙江省基層名中醫培訓期間潛心研讀中醫經典,2018年獲浙江省基層名中醫稱號,并在本單位成立了名中醫工作室。十多年來,她撰寫專業論文十余篇,并在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刊物公開發表,其中不乏獲獎論文。她還參與了《灸療法》的編寫工作,作為這本專業書籍的副主編,她和同道一起,完成了十幾萬字的編寫工作。
從一個學術性的個體,到學術管理相結合的科主任,懂得一線的辛苦,領會上級的指示,在樞紐部位做著開合的輔助,才能將臨床和管理工作做好做實。岳艷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在工作中慢慢成長起來,不斷領悟,不斷進步。
生活中的岳艷不太善于言辭,但常常給身邊的人帶來溫暖。醫院組織的下鄉義診活動,岳艷每年都積極參加,受到老百姓的一致稱贊和喜愛。自從2017年岳艷擔任新昌縣中醫院醫務部副部長,管理中醫工作以來,她還積極參加中醫普及推廣工作,主辦專業內的市級繼續教育項目,牽頭中醫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活動,聯系中醫適宜技術進基層活動。在中醫健康養生講座中,岳艷著重推廣健康、正規的中醫理念及中醫養生方法,以合理的養生指導替代社會不合理的養生觀念,為縣內全面推廣、鋪開中醫工作努力著。
(作者系民建會員、新昌縣發展和改革局綜合科科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