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同心,與國同夢
——一位民建會員的尋根之旅修心之行
發布時間:2019-11-25 12:09:09
|
作者: 湯帆
74年前,“民主”“建設”的呼聲在重慶西南實業大廈震響。
堅定的信仰和追求,如同一束強光,刺破黎明前的漫漫長夜,血與火的考驗,讓星火燎原,波瀾壯闊的歷史新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真理的力量總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信仰的感召愈發振奮精神、直抵人心。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要的歷史節點,作為全國民建會員19.3萬分之一的我,順著精神的航道,開啟自己的“尋根之旅、修心之行”,重溫激情歲月,洗滌心靈,堅定信念。
民建“搖籃”:西南實業大廈
這里是民建的“搖籃”,也是民建會員的“精神家園”。
走進舊址復建的西南實業大廈這個厚重的“歷史記憶點”,一張張珍貴的歷史老照片,一份份發黃的手稿,一段段珍貴的影像資料,生動再現了民建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史實,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我的內心有個聲音反復吟唱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與會同心,與國同夢。
1945年10月19日,周恩來同志出現在西南實業大廈的“星五聚餐會”,3個小時洋洋灑灑的《當前經濟大勢》演講,指明了戰后中國發展經濟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坦誠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經濟建設將采取的方針和政策,為民族經濟指明了前進的道路。這場演講對爭取民族工商業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為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和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發起籌組民主建國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45年12月16日,這個注定要彪炳史冊的日子,民主建國會在西南實業大廈正式宣告成立,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黃墨涵、施復亮、彭一湖等民建先賢發出“世界要和平、國家要民主、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公平、教育要普及、文化要繁榮”的呼聲,擲地有聲,震驚國人。
而今,白象街早年的喧囂與沉寂早已發生巨變,復建的西南實業大廈,如同一座巍巍豐碑,屹立在歷史蒼穹,見證著華夏大地滄桑巨變,見證民建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的發展歷程。
革命圣地:紅色延安
光明還是黑暗?進步還是倒退?
浴血奮戰14年,3500多萬同胞傷亡,中華兒女不屈的抗爭,終于迎來全民族的抗戰勝利。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中國未來走向何方?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人們都在思考這個關系國家和自身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民建放棄“不偏不倚”的中間立場,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上了與中共合作的歷史道路。
堅定不移跟中國共產黨走,這是歷史的必然!
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和民建創始人之一的黃炎培先生在延安進行了一段關于歷史周期率的對話,這就是著名的“窯洞對”。這場對話,讓黃炎培先生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對中國的光明前途有了堅定的信心。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在革命圣地延安,在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革命舊址,在領袖們生活工作過的窯洞,在郁郁蔥蔥的“民建林”里,歷史的腳步不曾停歇,精神的傳承不會停止,這里處處是課堂,時時震撼心靈。
在這里,靈魂再一次得到洗滌和升華,我深深明白,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振興中華的中國夢。作為民主黨派的一員,我們要始終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不移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新中國的象征:天安門
站在承載著國家歷史、時代記憶的天安門廣場,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思緒也飛回那段激情燃燒、波瀾壯闊的光輝歲月。
1949年9月21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隆重舉行。在這個劃時代的會議上,各民主黨派以主人翁的姿態共商國是。黃炎培先生興奮地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所新的大廈,是鋼骨水泥的許多柱子撐起來的。脊梁是中國共產黨,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的基石,正是這些一根一根的堅實柱子,撐起了新中國的一片藍天……”
“歸隊五星旗下,高聲義勇軍歌。新的國名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改為人民,中間用意深深;民眾站立起來,堂堂地做個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宣告成立時,黃炎培先生隨毛澤東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他心情無比激動,即興創作了這首新詩。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有步驟地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民建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幾十年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民建人,始終致力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支重要力量。
江南古城:紹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西南重鎮重慶到革命圣地延安,到祖國心臟北京,再到江南古城紹興,數千公里的蜿蜒,如同精神的航道,從昨天走到今天,讓歷史走向未來。
1959年6月28日,一個值得銘刻進古城厚重歷史的日子,王貺甫等22位前輩以理想為魂,以信念為魄,在古越大地播撒下民建的種子。
60年,21900余天,930余名會員,從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光輝歲月,到全力投身改革開放的壯麗征程,再到如今沖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民建在紹興的地方組織,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民建紹興市委就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到民建事業當中,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當中,薪火相傳、和合同心、堅實履職、立足本職、情系民生,為維護紹興改革開放穩定大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多黨合作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書寫出光榮與夢想的歷史新篇章。
“丹心幸無愧,青史重壯懷”!歷史車輪滾滾而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讓我們不忘合作初心,凝聚奮斗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譜寫新時代多黨合作新篇章,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同心圓。
(作者系民建會員、 紹興傳媒集團文化創意發展公司副總經理 )
堅定的信仰和追求,如同一束強光,刺破黎明前的漫漫長夜,血與火的考驗,讓星火燎原,波瀾壯闊的歷史新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真理的力量總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信仰的感召愈發振奮精神、直抵人心。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要的歷史節點,作為全國民建會員19.3萬分之一的我,順著精神的航道,開啟自己的“尋根之旅、修心之行”,重溫激情歲月,洗滌心靈,堅定信念。
民建“搖籃”:西南實業大廈
這里是民建的“搖籃”,也是民建會員的“精神家園”。
走進舊址復建的西南實業大廈這個厚重的“歷史記憶點”,一張張珍貴的歷史老照片,一份份發黃的手稿,一段段珍貴的影像資料,生動再現了民建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史實,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我的內心有個聲音反復吟唱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與會同心,與國同夢。
1945年10月19日,周恩來同志出現在西南實業大廈的“星五聚餐會”,3個小時洋洋灑灑的《當前經濟大勢》演講,指明了戰后中國發展經濟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坦誠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經濟建設將采取的方針和政策,為民族經濟指明了前進的道路。這場演講對爭取民族工商業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為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和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發起籌組民主建國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45年12月16日,這個注定要彪炳史冊的日子,民主建國會在西南實業大廈正式宣告成立,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黃墨涵、施復亮、彭一湖等民建先賢發出“世界要和平、國家要民主、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公平、教育要普及、文化要繁榮”的呼聲,擲地有聲,震驚國人。
而今,白象街早年的喧囂與沉寂早已發生巨變,復建的西南實業大廈,如同一座巍巍豐碑,屹立在歷史蒼穹,見證著華夏大地滄桑巨變,見證民建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的發展歷程。
革命圣地:紅色延安
光明還是黑暗?進步還是倒退?
浴血奮戰14年,3500多萬同胞傷亡,中華兒女不屈的抗爭,終于迎來全民族的抗戰勝利。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中國未來走向何方?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人們都在思考這個關系國家和自身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民建放棄“不偏不倚”的中間立場,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上了與中共合作的歷史道路。
堅定不移跟中國共產黨走,這是歷史的必然!
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和民建創始人之一的黃炎培先生在延安進行了一段關于歷史周期率的對話,這就是著名的“窯洞對”。這場對話,讓黃炎培先生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對中國的光明前途有了堅定的信心。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在革命圣地延安,在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革命舊址,在領袖們生活工作過的窯洞,在郁郁蔥蔥的“民建林”里,歷史的腳步不曾停歇,精神的傳承不會停止,這里處處是課堂,時時震撼心靈。
在這里,靈魂再一次得到洗滌和升華,我深深明白,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振興中華的中國夢。作為民主黨派的一員,我們要始終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不移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新中國的象征:天安門
站在承載著國家歷史、時代記憶的天安門廣場,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思緒也飛回那段激情燃燒、波瀾壯闊的光輝歲月。
1949年9月21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隆重舉行。在這個劃時代的會議上,各民主黨派以主人翁的姿態共商國是。黃炎培先生興奮地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所新的大廈,是鋼骨水泥的許多柱子撐起來的。脊梁是中國共產黨,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的基石,正是這些一根一根的堅實柱子,撐起了新中國的一片藍天……”
“歸隊五星旗下,高聲義勇軍歌。新的國名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改為人民,中間用意深深;民眾站立起來,堂堂地做個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宣告成立時,黃炎培先生隨毛澤東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他心情無比激動,即興創作了這首新詩。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有步驟地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民建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幾十年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民建人,始終致力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支重要力量。
江南古城:紹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西南重鎮重慶到革命圣地延安,到祖國心臟北京,再到江南古城紹興,數千公里的蜿蜒,如同精神的航道,從昨天走到今天,讓歷史走向未來。
1959年6月28日,一個值得銘刻進古城厚重歷史的日子,王貺甫等22位前輩以理想為魂,以信念為魄,在古越大地播撒下民建的種子。
60年,21900余天,930余名會員,從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光輝歲月,到全力投身改革開放的壯麗征程,再到如今沖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民建在紹興的地方組織,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民建紹興市委就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到民建事業當中,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當中,薪火相傳、和合同心、堅實履職、立足本職、情系民生,為維護紹興改革開放穩定大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多黨合作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書寫出光榮與夢想的歷史新篇章。
“丹心幸無愧,青史重壯懷”!歷史車輪滾滾而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讓我們不忘合作初心,凝聚奮斗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譜寫新時代多黨合作新篇章,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同心圓。
(作者系民建會員、 紹興傳媒集團文化創意發展公司副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