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成思危愛國奮斗的一生
——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誕辰85周年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17:28:30
|
作者: 程煒 王靜
6月11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誕辰85周年。在成思危12歲生日當天,父親成舍我把“自強不息”四個字作為禮物送給他,而他則用一生認真踐行,把“自強不息”的精神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從只身離港回國,投身祖國革命、建設事業(yè),到當選民建中央主席后帶領民建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思危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在會內外贏得了廣泛聲譽,為國家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進步青年
成思危祖籍湖南湘鄉(xiāng),1935年6月,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親是著名報人、臺灣世新大學創(chuàng)辦人成舍我。父親給他取名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心系國家安危,立志報國強國。成家姐弟5人,成思危是獨子,母親蕭宗讓曾留學法國。成思危幼時在北平完成了教育啟蒙,從小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后隨全家遷居香港,就讀于香港一所愛國進步學校——香島中學。這個時期,成思危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
1950年,成思危15歲,秘密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1951年,中共華南分局決定從香港動員一批黨團員回廣州參加工作。16歲的成思危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回祖國內地發(fā)展,實現(xiàn)報國之志。
成思危在后來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當年有大時代歷史背景??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腐敗,貨幣每天貶值,加上美國大兵性侵女學生事件,且我在香港就讀愛國進步學校,也深受巴金作品《家》的影響。書中人物三兄弟中,覺新、覺民向封建勢力屈服,只有覺慧滿懷熱情敢挑戰(zhàn)封建主義,令人感動。如同當時年輕人對新中國有很多憧憬,我從小受父親教育以天下為己任,就決定去大陸。”
回到內地后,成思危先是在廣州南方大學工人學院學習,這是一所隨著新中國一起誕生的革命大學,由葉劍英創(chuàng)辦并兼任校長,毛澤東還為學校親筆題寫了“南方大學”四個字。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廣東省總工會組織部任科員,不久受命在民船業(yè)工作,與船民同吃同住。這段生活經歷使這位從“豪門”出走的“覺慧少爺”深刻體悟了中國社會底層民眾的艱苦生活,報國強國之愿愈加迫切。
化工專家
1952年9月,成思危進入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前身),主修無機物工學專業(yè),從此與化工結下了不解之緣。成思危是當時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但成績卻名列前茅。畢業(yè)時,他獲得學習優(yōu)秀獎狀和獎金,分配到沈陽化工研究院工作。此后,歷任化工部華北設計研究分院、天津化工研究院技術員、專題組組長、研究室副主任。
在此期間,成思危接受單位專題研究任務,研究化學元素硼及硼化物,并利用業(yè)余時間翻譯了《硼和硼砂及硼肥制造》等專業(yè)書籍。當時,廣泛應用于核能、火箭、冶金、農業(yè)、醫(yī)藥等領域的硼和硼化物被西方國家列入對新中國的禁運名單。年輕的成思危懷著強烈的責任感與專題研究組成員一起開展科研攻關并獲得成功,成為中國硼砂工業(yè)的科研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硼砂產量已達數萬噸,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出口。
文化大革命期間,成思危因家庭出身,被下放到鍋爐房勞動改造。此時,成思危想到父親對他的教誨,“我12歲生日時,父親送我‘自強不息’四個字,當時年少不懂內涵,只知努力做好事、讀好書。經過人生起伏歷練,才了解這四字的深意,應是‘逆境時不沉淪、順境時不懈怠’。”成思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派他燒鍋爐時,成思危就仔細研究“鍋爐學”,如何提高燃燒效率;并利用工余時間自學日、德、法三門外語,鞏固和溫習了英語和俄語。
1973年,成思危主編的《無機鹽工業(yè)知識》一書出版,并調入石化部石油化工科研院工作,領導全國鉻鹽生產技術攻關,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逐漸成為化工領域的知名專家。
篤志報國
1981年,成思危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年已46歲的他決定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研究院學習,攻讀工商管理碩士。這意味著,他要另起爐灶從零開始學習。很多朋友表示不理解,好友勸他,去美國鍍個金也就罷了,專業(yè)就不要改了。但成思危卻意志堅定,我要去發(fā)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科學。
學習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剛到美國時,連股票都沒有見過的他,上美國的資本市場課時,常常聽得滿頭霧水,更別提從未摸過的計算機了……但成思危又一次以“自強不息”精神堅持了下來,他用一年三個學季再加上兩個假期,念完了六個學季的課。兩年多的時間里,他憑著一股子韌勁和不服輸的勇氣,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美國獲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發(fā)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
一些美國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以高薪優(yōu)厚待遇聘請他留下工作。留學期間,闊別了近30年的父親成舍我也趕到美國與他會面相聚,希望他先留在美國工作,今后回臺灣繼承家業(yè)興學。但成思危心系祖國,面對高薪和家產都婉拒了。成思危曾對央視記者談起這些經歷,“若時光倒流,我的選擇還是不會變!”
回國后,成思危在化工部負責全國“磷資源開發(fā)系統(tǒng)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化工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并指導汽車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還擔任了北京化工學院、天津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及碩士生導師,做了大量的關于經濟管理方面的學術報告和講座,向國人推介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理論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以管理科學學者的身份活躍在剛剛起步的中國軟科學的研究領域里。
結緣民建
1988年,成思危任化工部科研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1994年9、10月間,當時的民建中央主席孫起孟約見成思危,動員他加入民建。臨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以后去大學教書,安度晚年,卻不想因這個契機開啟了他的另一段生命旅程。經過慎重思考,成思危決定加入民建,由此踏上了從政之路。
1996年12月,民建召開六屆五中全會,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是接受孫起孟辭去民建中央主席職務,選舉成思危為六屆民建中央主席,這是一次跨世紀的中央領導集體新老合作交替,對成思危是一次工作崗位的重大變動,其跨度之大,擔子之重可想而知,但是成思危考慮的還是革命事業(yè)的需要,他欣然接受了組織上的安排。1997年11月召開的民建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成思危再一次當選中央主席。
成思危接過工作重擔后,如何開好局起好步,長期從事管理科學經驗使他懂得,要抓大事,謀長遠,首先要明確定位,民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中的參政黨之一,把民建工作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起來,這樣工作就有了目標方向。成思危發(fā)揚民建優(yōu)良傳統(tǒng),把握時代脈搏,凝聚集體智慧,在民建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民建的目標:“努力把本會建設成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組織上鞏固、制度上健全、充滿活力的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報告獲得了全體代表一致通過。
有了目標還不夠,成思危還把民建全會工作進行歸類梳理,列出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對外聯(lián)絡、機關建設、專委會工作等十幾項,分別就每項工作,提出明確的指導方針和工作要求。為了確保建會目標和各項工作方針的貫徹落實,成思危倡導要加強制度建設,重點是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包括學習制度和重要會議制度,中央組織聯(lián)系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制度,重要人事任免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會內監(jiān)督制度等。以制度建設推進會的各項工作落地,有條不紊地進行。
成思危擔任七屆民建中央主席期間,正處于世紀之交重要時刻。1997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21世紀。在中共十五大精神的啟示下,成思危聯(lián)系民建實際,也在深入思考面向新世紀,民建要建設什么樣的參政黨和怎樣建設參政黨的問題。這是一項偉大的建設工程,是長期奮斗目標,但應從哪里做起呢?成思危認為,應從認真總結建會60年來基本經驗,繼承和發(fā)揚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做起。
2005年是民建成立60周年,成思危抓住這一重要時機,廣泛發(fā)動會的各級組織和會員,采用召開理論研討會、報告會、征文活動、基層支部學習討論等形式,集中群眾智慧,舉全會之力,總結民建成立60年來的基本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這就是在民建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報告中概括的“五個堅持”和“四種精神”。這既是民建60年來基本經驗的總結,也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民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彌足珍貴。
民建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五個堅持”“四種精神”寫入了民建章程,隨后民建在全會廣泛深入地開展“民建基本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主題宣講活動,以政治思想引領全體會員,朝著建設新時期參政黨目標和方向前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成思危十分重視民建的參政議政工作。他提出,民建在參政議政中要發(fā)揮密切聯(lián)系經濟界的優(yōu)勢和特色,把民建參政議政優(yōu)勢領域作為提高參政議政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戰(zhàn)略。他一貫關注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多次以民建中央的名義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許多重要建議。如《關于抓大放小,深化改革的建議》《規(guī)范證券市場,恢復股市本色的提案》《關于積極構建支持中小企業(yè)融資體系,提高中小企業(yè)直接融資渠道》《積極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盡快推出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等,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
1998年3月,成思危以民建中央的名義向全國政協(xié)九屆一次會議提出“加快發(fā)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yè)”的提案,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重視,被列為全國政協(xié)“一號提案”。1999年,成思危來浙江,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師生做風險投資報告。他提出的風險投資“一號提案”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揭開了我國風險投資快速發(fā)展的序幕。民建中央從1998年起創(chuàng)辦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和“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論壇”,作為民建社會服務兩大品牌,論壇在全國各地已經連續(xù)辦了20多期,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成思危因此被譽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學習楷模
成思危熱愛祖國,勤政廉潔,謙虛好學,寬厚待人,居高位而平易近人,敢于直言。他在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期間,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積極參與立法和監(jiān)督工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成思危辦事認真,工作講究極致。他給自己立下了規(guī)矩,凡以民建主席的身份第一次到一個民建省級組織,一定要做到四件事:一是看望老同志;二是看望民建機關干部,了解機關辦公條件;三是參加一次基層支部組織生活;四是看一家會員企業(yè)。
依照他說的,他都做到了。他的工作精神令人欽佩。有一次我(程煒)陪同成思危主席在浙江調研,由于工作日程安排很緊,沒有休息時間,隨行人員只能在行車路上閉目養(yǎng)神,稍作休息??晌铱吹剿嘉V飨瘺]有休息,打開筆記本電腦在修改文稿。我勸他:這樣做有損視力。他回答“不要緊的,我已經習慣了”。
成思危習慣了忙碌,也習慣了爭分奪秒“搶”工作,可是他的身體提醒他需要休息了。早在2006年,成思危檢查出腸子里有病變,可是手術后不久他又投入了工作,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性,但他坦然處之,始終抱著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與病魔斗爭,他對一位民建中央副主席講,“我已經活過了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過一天賺一天”。他堅持“小車不倒只管推”精神,繼續(xù)工作。
2007年底2008年初,他退出了全國人大和民建中央的領導崗位后,把更多地精力投入到學術和外事活動上。他在2008年至2011年擔任達沃斯中國委員會主席,先后六次出席冬季達沃斯論壇;他發(fā)起成立國際金融論壇,在他擔任主席的13年間,論壇邀請到來自全世界的500多位政治、經濟、金融領袖和專家參加并演講,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金融外交及戰(zhàn)略智庫平臺;他每年都要赴海外及港澳臺訪問,光是拉丁美洲就走訪了數十個國家;他自學掌握了英、俄、日、德、法等多國語言,為出席國際場合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傳播中國聲音。2014年,他的身體已經嚴重透支,可還是堅持帶領中國代表團去美國參加“中美戰(zhàn)略對話”。有人勸他好好休息,他回答說,“其實我是想用工作、用效率來延長我的有效生命,我基本實現(xiàn)了,我值了!”.
2015年6月11日,是成思危80壽辰,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孫春蘭帶著中共中央的關懷和溫暖去看望他,成思危非常感動,他當場賦詩一首抒發(fā)感懷,取名《八十回眸》:“暢游人間八十年,狂風暴雨若等閑。雛鷹展翅心高遠,老牛奮蹄志彌堅。未因權位拋理想,敢憑剛直獻真言。”這首詩是成思危光輝一生的最好寫照!
進步青年
成思危祖籍湖南湘鄉(xiāng),1935年6月,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親是著名報人、臺灣世新大學創(chuàng)辦人成舍我。父親給他取名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心系國家安危,立志報國強國。成家姐弟5人,成思危是獨子,母親蕭宗讓曾留學法國。成思危幼時在北平完成了教育啟蒙,從小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后隨全家遷居香港,就讀于香港一所愛國進步學校——香島中學。這個時期,成思危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
1950年,成思危15歲,秘密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1951年,中共華南分局決定從香港動員一批黨團員回廣州參加工作。16歲的成思危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回祖國內地發(fā)展,實現(xiàn)報國之志。
成思危在后來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當年有大時代歷史背景??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腐敗,貨幣每天貶值,加上美國大兵性侵女學生事件,且我在香港就讀愛國進步學校,也深受巴金作品《家》的影響。書中人物三兄弟中,覺新、覺民向封建勢力屈服,只有覺慧滿懷熱情敢挑戰(zhàn)封建主義,令人感動。如同當時年輕人對新中國有很多憧憬,我從小受父親教育以天下為己任,就決定去大陸。”
回到內地后,成思危先是在廣州南方大學工人學院學習,這是一所隨著新中國一起誕生的革命大學,由葉劍英創(chuàng)辦并兼任校長,毛澤東還為學校親筆題寫了“南方大學”四個字。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廣東省總工會組織部任科員,不久受命在民船業(yè)工作,與船民同吃同住。這段生活經歷使這位從“豪門”出走的“覺慧少爺”深刻體悟了中國社會底層民眾的艱苦生活,報國強國之愿愈加迫切。
化工專家
1952年9月,成思危進入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前身),主修無機物工學專業(yè),從此與化工結下了不解之緣。成思危是當時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但成績卻名列前茅。畢業(yè)時,他獲得學習優(yōu)秀獎狀和獎金,分配到沈陽化工研究院工作。此后,歷任化工部華北設計研究分院、天津化工研究院技術員、專題組組長、研究室副主任。
在此期間,成思危接受單位專題研究任務,研究化學元素硼及硼化物,并利用業(yè)余時間翻譯了《硼和硼砂及硼肥制造》等專業(yè)書籍。當時,廣泛應用于核能、火箭、冶金、農業(yè)、醫(yī)藥等領域的硼和硼化物被西方國家列入對新中國的禁運名單。年輕的成思危懷著強烈的責任感與專題研究組成員一起開展科研攻關并獲得成功,成為中國硼砂工業(yè)的科研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硼砂產量已達數萬噸,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出口。
文化大革命期間,成思危因家庭出身,被下放到鍋爐房勞動改造。此時,成思危想到父親對他的教誨,“我12歲生日時,父親送我‘自強不息’四個字,當時年少不懂內涵,只知努力做好事、讀好書。經過人生起伏歷練,才了解這四字的深意,應是‘逆境時不沉淪、順境時不懈怠’。”成思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派他燒鍋爐時,成思危就仔細研究“鍋爐學”,如何提高燃燒效率;并利用工余時間自學日、德、法三門外語,鞏固和溫習了英語和俄語。
1973年,成思危主編的《無機鹽工業(yè)知識》一書出版,并調入石化部石油化工科研院工作,領導全國鉻鹽生產技術攻關,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逐漸成為化工領域的知名專家。
篤志報國
1981年,成思危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年已46歲的他決定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研究院學習,攻讀工商管理碩士。這意味著,他要另起爐灶從零開始學習。很多朋友表示不理解,好友勸他,去美國鍍個金也就罷了,專業(yè)就不要改了。但成思危卻意志堅定,我要去發(fā)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科學。
學習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剛到美國時,連股票都沒有見過的他,上美國的資本市場課時,常常聽得滿頭霧水,更別提從未摸過的計算機了……但成思危又一次以“自強不息”精神堅持了下來,他用一年三個學季再加上兩個假期,念完了六個學季的課。兩年多的時間里,他憑著一股子韌勁和不服輸的勇氣,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美國獲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發(fā)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
一些美國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以高薪優(yōu)厚待遇聘請他留下工作。留學期間,闊別了近30年的父親成舍我也趕到美國與他會面相聚,希望他先留在美國工作,今后回臺灣繼承家業(yè)興學。但成思危心系祖國,面對高薪和家產都婉拒了。成思危曾對央視記者談起這些經歷,“若時光倒流,我的選擇還是不會變!”
回國后,成思危在化工部負責全國“磷資源開發(fā)系統(tǒng)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化工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并指導汽車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還擔任了北京化工學院、天津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及碩士生導師,做了大量的關于經濟管理方面的學術報告和講座,向國人推介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理論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以管理科學學者的身份活躍在剛剛起步的中國軟科學的研究領域里。
結緣民建
1988年,成思危任化工部科研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1994年9、10月間,當時的民建中央主席孫起孟約見成思危,動員他加入民建。臨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以后去大學教書,安度晚年,卻不想因這個契機開啟了他的另一段生命旅程。經過慎重思考,成思危決定加入民建,由此踏上了從政之路。
1996年12月,民建召開六屆五中全會,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是接受孫起孟辭去民建中央主席職務,選舉成思危為六屆民建中央主席,這是一次跨世紀的中央領導集體新老合作交替,對成思危是一次工作崗位的重大變動,其跨度之大,擔子之重可想而知,但是成思危考慮的還是革命事業(yè)的需要,他欣然接受了組織上的安排。1997年11月召開的民建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成思危再一次當選中央主席。
成思危接過工作重擔后,如何開好局起好步,長期從事管理科學經驗使他懂得,要抓大事,謀長遠,首先要明確定位,民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中的參政黨之一,把民建工作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起來,這樣工作就有了目標方向。成思危發(fā)揚民建優(yōu)良傳統(tǒng),把握時代脈搏,凝聚集體智慧,在民建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民建的目標:“努力把本會建設成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組織上鞏固、制度上健全、充滿活力的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報告獲得了全體代表一致通過。
有了目標還不夠,成思危還把民建全會工作進行歸類梳理,列出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對外聯(lián)絡、機關建設、專委會工作等十幾項,分別就每項工作,提出明確的指導方針和工作要求。為了確保建會目標和各項工作方針的貫徹落實,成思危倡導要加強制度建設,重點是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包括學習制度和重要會議制度,中央組織聯(lián)系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制度,重要人事任免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會內監(jiān)督制度等。以制度建設推進會的各項工作落地,有條不紊地進行。
成思危擔任七屆民建中央主席期間,正處于世紀之交重要時刻。1997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21世紀。在中共十五大精神的啟示下,成思危聯(lián)系民建實際,也在深入思考面向新世紀,民建要建設什么樣的參政黨和怎樣建設參政黨的問題。這是一項偉大的建設工程,是長期奮斗目標,但應從哪里做起呢?成思危認為,應從認真總結建會60年來基本經驗,繼承和發(fā)揚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做起。
2005年是民建成立60周年,成思危抓住這一重要時機,廣泛發(fā)動會的各級組織和會員,采用召開理論研討會、報告會、征文活動、基層支部學習討論等形式,集中群眾智慧,舉全會之力,總結民建成立60年來的基本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這就是在民建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報告中概括的“五個堅持”和“四種精神”。這既是民建60年來基本經驗的總結,也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民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彌足珍貴。
民建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五個堅持”“四種精神”寫入了民建章程,隨后民建在全會廣泛深入地開展“民建基本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主題宣講活動,以政治思想引領全體會員,朝著建設新時期參政黨目標和方向前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成思危十分重視民建的參政議政工作。他提出,民建在參政議政中要發(fā)揮密切聯(lián)系經濟界的優(yōu)勢和特色,把民建參政議政優(yōu)勢領域作為提高參政議政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戰(zhàn)略。他一貫關注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多次以民建中央的名義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許多重要建議。如《關于抓大放小,深化改革的建議》《規(guī)范證券市場,恢復股市本色的提案》《關于積極構建支持中小企業(yè)融資體系,提高中小企業(yè)直接融資渠道》《積極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盡快推出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等,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
1998年3月,成思危以民建中央的名義向全國政協(xié)九屆一次會議提出“加快發(fā)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yè)”的提案,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重視,被列為全國政協(xié)“一號提案”。1999年,成思危來浙江,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師生做風險投資報告。他提出的風險投資“一號提案”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揭開了我國風險投資快速發(fā)展的序幕。民建中央從1998年起創(chuàng)辦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和“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論壇”,作為民建社會服務兩大品牌,論壇在全國各地已經連續(xù)辦了20多期,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成思危因此被譽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學習楷模
成思危熱愛祖國,勤政廉潔,謙虛好學,寬厚待人,居高位而平易近人,敢于直言。他在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期間,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積極參與立法和監(jiān)督工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成思危辦事認真,工作講究極致。他給自己立下了規(guī)矩,凡以民建主席的身份第一次到一個民建省級組織,一定要做到四件事:一是看望老同志;二是看望民建機關干部,了解機關辦公條件;三是參加一次基層支部組織生活;四是看一家會員企業(yè)。
依照他說的,他都做到了。他的工作精神令人欽佩。有一次我(程煒)陪同成思危主席在浙江調研,由于工作日程安排很緊,沒有休息時間,隨行人員只能在行車路上閉目養(yǎng)神,稍作休息??晌铱吹剿嘉V飨瘺]有休息,打開筆記本電腦在修改文稿。我勸他:這樣做有損視力。他回答“不要緊的,我已經習慣了”。
成思危習慣了忙碌,也習慣了爭分奪秒“搶”工作,可是他的身體提醒他需要休息了。早在2006年,成思危檢查出腸子里有病變,可是手術后不久他又投入了工作,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性,但他坦然處之,始終抱著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與病魔斗爭,他對一位民建中央副主席講,“我已經活過了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過一天賺一天”。他堅持“小車不倒只管推”精神,繼續(xù)工作。
2007年底2008年初,他退出了全國人大和民建中央的領導崗位后,把更多地精力投入到學術和外事活動上。他在2008年至2011年擔任達沃斯中國委員會主席,先后六次出席冬季達沃斯論壇;他發(fā)起成立國際金融論壇,在他擔任主席的13年間,論壇邀請到來自全世界的500多位政治、經濟、金融領袖和專家參加并演講,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金融外交及戰(zhàn)略智庫平臺;他每年都要赴海外及港澳臺訪問,光是拉丁美洲就走訪了數十個國家;他自學掌握了英、俄、日、德、法等多國語言,為出席國際場合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傳播中國聲音。2014年,他的身體已經嚴重透支,可還是堅持帶領中國代表團去美國參加“中美戰(zhàn)略對話”。有人勸他好好休息,他回答說,“其實我是想用工作、用效率來延長我的有效生命,我基本實現(xiàn)了,我值了!”.
2015年6月11日,是成思危80壽辰,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孫春蘭帶著中共中央的關懷和溫暖去看望他,成思危非常感動,他當場賦詩一首抒發(fā)感懷,取名《八十回眸》:“暢游人間八十年,狂風暴雨若等閑。雛鷹展翅心高遠,老牛奮蹄志彌堅。未因權位拋理想,敢憑剛直獻真言。”這首詩是成思危光輝一生的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