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八個民主黨派排序是以“五月五日通電”為基礎,以黨派組織及其代表人物在民主革命時期所作的貢獻和社會地位為依據,在新政協籌備會議期間經各方充分協商逐步確立的。
響應“五一口號”時部分民主黨派的自行排序及響應先后是確定八個民主黨派排序的重要基礎,形成了民革、民盟、民進、致公黨、農工黨、救國會、民促、民聯、臺盟、民建的排序。
籌備新政協過程中,中共中央廣泛征求、充分吸納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意見,形成《提議邀請參加新政協的單位表》,對各民主黨派的排序是:民革、民盟、民進、致公黨、農工黨、救國會、民促、民聯、民建。
1949 年6 月11 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預備會討論通過了《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的各單位代表名單》,各民主黨派的排列順序有所調整,為: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救國會、民聯、民促、致公黨。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進行民主協商、考慮了各方意見后達成的一致。
1949 年9 月21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各民主黨派的排列順序調整為:民革、民盟、民建、無黨派民主人士、民進、農工黨、救國會、民聯、民促、致公黨、九三、臺盟。新增九三學社和臺盟作為參加單位。對此,周恩來作了報告說明:因為當時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九三學社不能公開發表意見,所以一直到北平解放時才公開活動。臺盟是一個革命的組織,“五一”前就從事臺灣人民的解放運動。
1949 年11 月,民革、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統一成為一個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9 年12 月18 日,救國會認為新中國成立,其政治主張已經實現,遂在北京宣告結束,退出了民主黨派的序列。
至此,最終形成了目前的中國各民主黨派排列順序,即: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