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海誓山盟”的連心橋
——記民建會員、援川干部林濤
發布時間:2021-02-01 17:48:30
|
作者: 王春
2018年4月,民建臺州市委會副主委、臺州市路橋區副區長林濤來到朝天,掛職朝天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他的到來為朝天帶來了很多“浙江元素”:“最多跑一次”改革在這里紅紅火火,東部常見的產業園在這里落地生根,浙江優勢產業草莓在這里長勢喜人……對外人,這是變化;對朝天,這是跨越。
為了這個跨越,這兩年多的時間中,林濤用腳丈量著土地和高山,用心體驗著民情和民意,推動遠隔千里的路橋和朝天架起了一座連心橋,浙江經驗、愛心和溫情通過這座橋正源源不斷地傳遞到朝天。
助推“最多跑一次”,架起“致富橋”
林濤到朝天掛職時,帶來了浙江人耳熟能詳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朝天區多次召開“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動員會,并組織相關部門先后7次赴路橋區考察學習,邀請路橋區行政服務中心5名業務骨干進駐朝天全程指導“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路橋區幫助朝天區進行頂層設計、傳授改革方案。
在朝天區和路橋區共同努力下,現在的朝天區的政務服務環境已煥然一新:實行“一窗受理,分類審批、綜合出件、免費郵遞”運行模式,31個部門1081項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朝天區群眾真正感受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的新風氣,由衷稱贊。
在朝天區政府辦公大樓邊,有一個雖然不大,但經常很熱鬧的地方——路橋·朝天勞務協作工作站。每次經過這里的時候,林濤都會特別關注一下里面的情況。這個勞務協作站為路橋企業和朝天務工人員搭建起“綠色通道”,是一個集就業幫扶、權益保障、教育培訓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勞務就業綜合服務平臺,更是一個有著親情服務的平臺。
每年路橋區企業的用工缺口將近4萬,朝天有大量富余勞動力,每年勞務輸出約7.3萬人。開展路橋—朝天“勞務協作”是扶貧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要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勞務協作站!”林濤在開始籌備建設協作站的時候就抱著這樣的理念,在協作站運行的很多環節中,加入了很多溫情元素,為赴路橋的務工人員提供“媽媽式”的服務:對用人單位,協作站建立日常巡視監察制度,加強工資支付監控,保障務工人員權益,規范企業用工管理。對赴路務工人員,開展免費崗前培訓和技能培訓,發放勞務協作便民卡,開展節日慰問,同時對他們家庭中的留守老人、兒童進行關懷。
通過這個平臺,朝天務工者源源不斷地到千里之外的路橋工作,在那里他們不但可以掙到遠高于家鄉的工資,有的還能享受到額外補貼,路橋也成了朝天貧困戶的“致富橋”。
讓貧困戶在家門口脫貧
朝天農業作物多,品質優良、如果能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建設,就可以將種植、加工、銷售三產融合,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致富。打造東西部共建產業園的想法在林濤腦海中浮現并成熟。經林濤多方奔走和極力爭取,一個由浙川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招商的路橋朝天共建產業園區終于在朝天區迅速建立起來,這也是臺州援川建設的第一個產業園區。
“在這里,我們嘗試打破常規,不再只以朝天一地的需求謀劃建設,也不局限于浙江一地招商引資,而是把眼界拓寬,對接全國需求進行系統規劃”林濤說。現在,7.4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已經建立起來,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區內建立原材料種植基地6萬余畝,推動穩定解決就業500余人,帶動貧困人口2400余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核桃是廣元朝天的特色產品,和蔬菜、畜牧、食用菌、蠶桑一起并稱為朝天五大農業特色產業。林濤圍繞這五大產業做文章,通過構建電商體系、打造品牌化產業發展等方式,推動形成政府、社會、市場“三位一體”聯動推進消費扶貧新格局,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朝天區通過消費扶貧銷售農特產品3446萬余元,其中在東部地區銷售農特產品1051萬元,帶動593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除此之外,在分析了朝天土壤、氣候等要素之后,他將目光投向了浙江優勢產業:草莓。
經過多方籌備,一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資金入股方式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730萬元,引進企業廣元浙朝農業有限公司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占地300余畝的草莓種植基地在朝天區中子鎮應運而生。為保障草莓實現穩定收益,林濤還組織浙江援川技術人才開展草莓種護技術指導。
截至目前,草莓產業共帶動全鎮221戶農戶693人年人均增收7000余元,其中貧困戶有302人,為全鎮村集體經濟創收130余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做大做強示范基地,實現農旅文融合發展,到時候會給農戶們帶來更大的收益!”林濤信心滿滿地說。
助力脫貧路上無人掉隊
兩年多來,林濤把民生幫扶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來推進。在他的組織下,路橋區、朝天區攜手實施“山海同行、千百惠民”社會扶貧工程,助力脫貧路上無人掉隊。一場場助醫、助學、助殘、濟困行動在朝天全面鋪開、火熱進行——
在“千萬公益、百村協作”愛心幫扶行動中,通過慈善募捐、結對幫扶、愛心義賣等方式,現已募集社會幫扶資金(物資)1681萬元。
在“千醫輪訓、百場義診”愛心助醫行動中,幫助朝天區培訓應急救護師(員)100名、設立應急救護站5座,以路橋援川醫療幫扶小組為主體開展“組團式”醫療幫扶活動100場次。
在“千人結對、百場送教”愛心助學行動中,幫扶100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成立“路橋區援朝星火名師工作室”,開展百場送教下鄉活動。
在“千人亮晴、百人創業”愛心助殘行動中,邀請路橋眼科專家赴朝天,幫助1000名急需手術的貧困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設立100萬元的殘疾人創業扶持資金,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加大對殘疾人創業的指導,幫助100名殘疾人創業。
在“千崗惠民、百橋連心”愛心濟困行動中,開發面向特殊貧困戶的公益性崗位1000個,針對部分村組出行便橋缺少或簡陋的問題,投入資金1500萬元,建設便民連心橋100座。
近幾年,林濤發揮自身民主黨派成員的優勢,廣泛動員民主黨派特別是民建的力量參與朝天區的脫貧攻堅工作,通過村企結對、產業合作、勞務幫扶、以購代捐、愛心助困等活動,引進企業2家,結對貧困大學生34名,捐贈資金(物資)600余萬元,浙江民建企業家商城也專門開辟了朝天扶貧專區,銷售朝天特產。
這兩年多時間的掛職,林濤在朝天留下的遠不止這些。還有半年,林濤的掛職就要結束了,“這些年,總的說來,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雖然辛苦,但是相比起收獲,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林濤說。這就是林濤,一位“山”“海”之間架橋者,在朝天的高山中大地上,用心書寫著助力脫貧攻堅的故事。
為了這個跨越,這兩年多的時間中,林濤用腳丈量著土地和高山,用心體驗著民情和民意,推動遠隔千里的路橋和朝天架起了一座連心橋,浙江經驗、愛心和溫情通過這座橋正源源不斷地傳遞到朝天。
助推“最多跑一次”,架起“致富橋”
林濤到朝天掛職時,帶來了浙江人耳熟能詳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朝天區多次召開“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動員會,并組織相關部門先后7次赴路橋區考察學習,邀請路橋區行政服務中心5名業務骨干進駐朝天全程指導“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路橋區幫助朝天區進行頂層設計、傳授改革方案。
在朝天區和路橋區共同努力下,現在的朝天區的政務服務環境已煥然一新:實行“一窗受理,分類審批、綜合出件、免費郵遞”運行模式,31個部門1081項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朝天區群眾真正感受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的新風氣,由衷稱贊。
在朝天區政府辦公大樓邊,有一個雖然不大,但經常很熱鬧的地方——路橋·朝天勞務協作工作站。每次經過這里的時候,林濤都會特別關注一下里面的情況。這個勞務協作站為路橋企業和朝天務工人員搭建起“綠色通道”,是一個集就業幫扶、權益保障、教育培訓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勞務就業綜合服務平臺,更是一個有著親情服務的平臺。
每年路橋區企業的用工缺口將近4萬,朝天有大量富余勞動力,每年勞務輸出約7.3萬人。開展路橋—朝天“勞務協作”是扶貧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要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勞務協作站!”林濤在開始籌備建設協作站的時候就抱著這樣的理念,在協作站運行的很多環節中,加入了很多溫情元素,為赴路橋的務工人員提供“媽媽式”的服務:對用人單位,協作站建立日常巡視監察制度,加強工資支付監控,保障務工人員權益,規范企業用工管理。對赴路務工人員,開展免費崗前培訓和技能培訓,發放勞務協作便民卡,開展節日慰問,同時對他們家庭中的留守老人、兒童進行關懷。
通過這個平臺,朝天務工者源源不斷地到千里之外的路橋工作,在那里他們不但可以掙到遠高于家鄉的工資,有的還能享受到額外補貼,路橋也成了朝天貧困戶的“致富橋”。
讓貧困戶在家門口脫貧
朝天農業作物多,品質優良、如果能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建設,就可以將種植、加工、銷售三產融合,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致富。打造東西部共建產業園的想法在林濤腦海中浮現并成熟。經林濤多方奔走和極力爭取,一個由浙川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招商的路橋朝天共建產業園區終于在朝天區迅速建立起來,這也是臺州援川建設的第一個產業園區。
“在這里,我們嘗試打破常規,不再只以朝天一地的需求謀劃建設,也不局限于浙江一地招商引資,而是把眼界拓寬,對接全國需求進行系統規劃”林濤說。現在,7.4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已經建立起來,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區內建立原材料種植基地6萬余畝,推動穩定解決就業500余人,帶動貧困人口2400余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核桃是廣元朝天的特色產品,和蔬菜、畜牧、食用菌、蠶桑一起并稱為朝天五大農業特色產業。林濤圍繞這五大產業做文章,通過構建電商體系、打造品牌化產業發展等方式,推動形成政府、社會、市場“三位一體”聯動推進消費扶貧新格局,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朝天區通過消費扶貧銷售農特產品3446萬余元,其中在東部地區銷售農特產品1051萬元,帶動593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除此之外,在分析了朝天土壤、氣候等要素之后,他將目光投向了浙江優勢產業:草莓。
經過多方籌備,一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資金入股方式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730萬元,引進企業廣元浙朝農業有限公司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占地300余畝的草莓種植基地在朝天區中子鎮應運而生。為保障草莓實現穩定收益,林濤還組織浙江援川技術人才開展草莓種護技術指導。
截至目前,草莓產業共帶動全鎮221戶農戶693人年人均增收7000余元,其中貧困戶有302人,為全鎮村集體經濟創收130余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做大做強示范基地,實現農旅文融合發展,到時候會給農戶們帶來更大的收益!”林濤信心滿滿地說。
助力脫貧路上無人掉隊
兩年多來,林濤把民生幫扶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來推進。在他的組織下,路橋區、朝天區攜手實施“山海同行、千百惠民”社會扶貧工程,助力脫貧路上無人掉隊。一場場助醫、助學、助殘、濟困行動在朝天全面鋪開、火熱進行——
在“千萬公益、百村協作”愛心幫扶行動中,通過慈善募捐、結對幫扶、愛心義賣等方式,現已募集社會幫扶資金(物資)1681萬元。
在“千醫輪訓、百場義診”愛心助醫行動中,幫助朝天區培訓應急救護師(員)100名、設立應急救護站5座,以路橋援川醫療幫扶小組為主體開展“組團式”醫療幫扶活動100場次。
在“千人結對、百場送教”愛心助學行動中,幫扶100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成立“路橋區援朝星火名師工作室”,開展百場送教下鄉活動。
在“千人亮晴、百人創業”愛心助殘行動中,邀請路橋眼科專家赴朝天,幫助1000名急需手術的貧困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設立100萬元的殘疾人創業扶持資金,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加大對殘疾人創業的指導,幫助100名殘疾人創業。
在“千崗惠民、百橋連心”愛心濟困行動中,開發面向特殊貧困戶的公益性崗位1000個,針對部分村組出行便橋缺少或簡陋的問題,投入資金1500萬元,建設便民連心橋100座。
近幾年,林濤發揮自身民主黨派成員的優勢,廣泛動員民主黨派特別是民建的力量參與朝天區的脫貧攻堅工作,通過村企結對、產業合作、勞務幫扶、以購代捐、愛心助困等活動,引進企業2家,結對貧困大學生34名,捐贈資金(物資)600余萬元,浙江民建企業家商城也專門開辟了朝天扶貧專區,銷售朝天特產。
這兩年多時間的掛職,林濤在朝天留下的遠不止這些。還有半年,林濤的掛職就要結束了,“這些年,總的說來,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雖然辛苦,但是相比起收獲,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林濤說。這就是林濤,一位“山”“海”之間架橋者,在朝天的高山中大地上,用心書寫著助力脫貧攻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