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組織基礎 凝聚會員力量 努力創建充滿生機活力的基層組織
發布時間:2009-12-08 15:05:21
|
作者: 溫州市甌海區基層委員會
甌海區支部始建于2002年12月,是一個市委會直屬的、以會員企業家為主體的區域性基層組織。2006年3月進行換屆,選舉產生第二屆支部委員會。2008年6月,根據民建全國“九大”通過的章程,成立了民建溫州市甌海區基層委員會,時有會員34人,分設兩個支部。
支部成立5年多特別是2006年換屆以來,在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參政議政、開展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為甌海區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展示了一個新建民建基層組織的生機活力,先后評為2005年省級先進集體、2006年至2007年市級先進集體。
一、堅持自我教育,加強思想建設
兩年多來,我們根據民建中央有關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思想建設的要求,始終把抓學習、講政治、強素質、塑形象擺在工作首位,以支部生活為陣地、骨干培訓為重點、倡導自學為基礎、各種活動為載體,采取印發文件資料、組織學習輔導、舉辦專題講座、開展心得體會交流、深入農村訪貧調研、參與知識競賽活動等多種形式,組織會員尤其是骨干會員認真學習中共十七大及歷次全會精神、民建全國“九大”精神,學習統戰理論和會章會史,并及時宣傳貫徹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及各級人大、政協會議精神,聯系思想實際,加強自我教育,不斷增強政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和民建會員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
這兩年多我們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具有時間及時、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特點。如2006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發表后,我們于6月間與第五總支聯合舉辦學習交流聯誼活動,由該總支主任、國稅系統的稽查局長余康杰同志,圍繞遵紀守法為榮、違法亂紀為恥,聯系實際宣講國家稅法、現行稅制及民營企業稅務問題,并采取互動形式,現場解答疑難問題,取得很好效果。
二、夯實組織基礎,健全規章制度
2006年3月,第二屆支部委員會選舉產生后,新班子圍繞夯實組織基礎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一是明確分工。根據“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從支委會實際出發,大體分為自身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三條線,主任、副主任各自分管一條線,并由一名委員協助配合,基本上做到重大問題集體決策,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二是建章立制。支委會作出了“關于建立支部委員會議、委員分工負責、會員組織生活和經費收支管理等四項會議和工作制度(試行)的決定”,并在實施中逐步修改完善,推進了支部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如支委會議,《制度》規定每兩個月舉行一次,到今年6月底共舉行了16次,多數利用雙休日或晚上開會,出席率達90%以上。又如會員組織生活,《制度》規定一年不少于4次,到今年6月底已舉行了14次,平均兩個月1次,到會率70%左右,覆蓋率80%以上。再如經費收支管理,實行出納與會計分開,憑證齊全,帳目清楚,還請會員中的高級會計師審計后向會員公布,大家都比較滿意。
三是充實骨干。為使支委分線負責的工作落到實處,我們又相應建立了自身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等三個工作小組,由分線協助的三名委員任組長,把經過篩選的12名會務積極分子,按其專業和能力,分別編入各個工作小組,有的還委任為副組長。他們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培訓和實踐鍛煉,無論思想素養和會務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為培養和選拔后備干部,建立基層委員會創造了組織條件。
四是壯大隊伍。支部成立時只有12位會員,經過幾年的發展,到2006年換屆已有會員23人。換屆以來,我們根據市委會有關會員屬地編列支部的原則,從其他總支協商調入了4位會員,又在注重素質的前提下,發展了7位會員,其中包括留學歸國的碩士生2名、經濟師1名、會計師1名、區政府部門任職的中層干部2名。到今年6月底34位會員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10名,其中高級職稱6名。
五是清理文檔。全面清理支部成立以來的文書資料,分年度分類裝訂成冊,歸檔備查。
今年6月1日基層委員會成立后,我們又及時調整了委員的分工,充實了三個工作小組的成員,修訂了《基層委員會若干規章制度(試行本)》,共八章四十二條,力求使基層委員會及下屬支部的工作有分有合,進一步制度化和規范化。
三、認真履行職能,積極參政議政
區域性的基層組織,肩負著既要發揮參政議政的橋梁作用、又要直接融入當地政治生活的雙重任務。兩年多來,我們在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召開的各種協商會、座談會、常委會、通報會上,就全區性的重大問題坦誠建言,提出意見和建議。據2006年至2008年6月區六屆、七屆政協舉行的3次全會統計,本會政協委員共提交了7份發言材料,有3份被評為大會優秀發言;提交了38件提案,有4件被評為大會優秀提案。從回復情況看,多數意見和建議被政府有關部門吸納。如“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化商貿區建設步伐”的集體提案,被大會列為重點提案,區長親自督辦。又如“關于盡快落實仙巖鎮秀垟村移民建設用地問題”的集體提案,引起區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區委書記親自下村蹲點調查,摸清情況,抓好落實,很快解決了這一庫區移民安置的歷史遺留問題,受到鄉鎮干部和廣大村民的贊揚。
為了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質量和水平,2007年下半年,我們以助推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組織骨干力量30多人次,先后走訪了甌海知名的森馬、金洲集團及6個鄉、鎮(街道)、12個行政村,就“工業反哺農業”、“村莊整治和舊村改造”開展專題調研。期間,還同結對的溫州大學友好支部,聯手開展“打造甌海都市休閑區”的調研工作?!蛾P于甌海區村莊整治和舊村改造的調查報告》,受到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及有關部門的好評,并在市委會舉行的參政議政成果交流會上獲得一等獎。關于工業反哺農業和打造都市休閑區的調研報告,都以政協集體提案形式,向區委、區政府建言獻策。“工業反哺農業”的集體提案還被評為大會優秀提案,由分管工業的副區長負責督辦,已見成效。
根據區政府的安排,我們從2003年起就同區土地管理局、建設局、房管局建立對口聯系。2007年5月經過調整,又同區發改局、經貿局、外經貿局、風景旅游管理局建立對口聯系,并簽訂了《協議書》,落實聯系制度。一年來,我們多次參加對口聯系單位的重要會議,今年6月下旬還分別同區發改局、經貿局聯手開展“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創新強工,持續發展”等兩個課題的調研活動。
四、熱心公益事業,真情回報社會
據2006年至2008年6月的不完全統計,會員企業及企業家個人捐助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的總額(含實物折款)達1430萬元,其中賑災捐款1035萬元(四川汶川地震918萬元、溫州“桑美”臺風67萬元、永嘉縣界坑鄉盛下村火災50萬元),貧困山區母親節慰問物品200萬元,參與“市139扶貧攻堅計劃”結對扶貧43萬元,全區農村環境清潔行動捐助40萬元,各項教育扶貧23萬元,慰問人武部、消防隊及農村治安15萬元,贊助上海特奧會10萬元,捐建甌海統戰林3萬元,“慈善一日捐”及其他公益事業捐助61萬元。在教育扶貧中,我們還積極參加區各民主黨派聯合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捐助6.3萬元,幫助潘橋二小和利寶特殊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為農村完小和智殘兒童獻愛心。
今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后,會員企業家浙江高邦集團總裁朱愛武,立即打電話給集團所屬的成都分公司,了解災區急需物品,并當即決定從成都分公司及其專賣店,就近調集了價值500萬元的羽絨服和其他服裝,在第一時間送給災區群眾,奉獻了一片愛心。會員企業家浙江雪歌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迷麗,除了積極參與結對扶貧、地震賑災、火災救助,還于今年5月開展了“情系山區、母親節傾情慰問”系列活動,組織人員滿載價值200萬元的慰問物品,赴文成、泰順、麗水、慶元等貧困山區,將“雪歌人”對廣大勞苦母親們的愛心灑滿山區,受到當地政協、婦聯及有關鄉鎮的贊揚。會員企業家溫州冠盛集團董事長周家儒,始終以扶貧幫困、服務社會為已任,積極參與“市139扶貧攻堅計劃”,2006年以來,先后捐助28萬元幫助結對的永嘉縣溪下鄉發展茭白生產基地和種羊養殖場,去年底已實現脫貧,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溫州市結對扶貧先進單位;他還捐助6萬元幫助甌海區澤雅鎮石坑村修建自來水工程,使400戶村民喝上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2006年春節捐助3萬元慰問比較困難的老齡會員,受到大家的稱贊。
五、密切會員聯系,推動和諧共進
在加強自身建設中,如何堅持以會員為本、凝心聚力、和諧共進,我們經過這兩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較為有效的“四個一”做法:即人手一冊包括出生年月、入會時間等多項內容的袖珍式《會員信息錄》,便于加強相互聯系;每月基本上做到同會員電話聯絡或登門走訪一次,了解會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開展必要的談心交心活動,并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為會員的職務晉升、工作調動、職稱評定、子女上學及融資問題排憂解難;每月定期編發一期《甌海民建》,上通下達,傳遞信息,表彰會員及企業家的先進經驗和先進事跡;每個會員生日按時贈送一份生日禮券和鮮花。今年3月,我們還邀請會員所在單位的黨組織參加民建工作懇談會及新春聯誼會,溝通相互聯系,使其更加關心和支持會員工作。
這“四個一”做法,雖很細微,卻無形中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會員與組織的共同語言多了,會組織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增強了,會員熱愛民建、關心支部、參加會務活動的熱情提高了。有的會員時而打電話問支部近期有什么活動,還主動為活動內容支“招”;有的企業家外出公務,就委托助理或辦公室主任赴會;有的還為支部開展活動提供交通工具;會員自覺繳納會費,到今年6月底會費收繳率達93.8%,加上許多會員企業家的大力贊助,全部經費結存達28萬元,為今后開展各項會務活動提供了財力保障。
此外,我們還加強了對外聯絡工作,先后與民建省屬一支部、浙江大學支部、溫州大學支部建立友好支部關系,“請進來、走出去”,多次進行互訪活動,拓寬會員的知識面和信息渠道,并接受兄弟支部專家、學者的咨詢服務,收到虛實結合、優勢互補的良好效果。
支部成立5年多特別是2006年換屆以來,在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參政議政、開展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為甌海區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展示了一個新建民建基層組織的生機活力,先后評為2005年省級先進集體、2006年至2007年市級先進集體。
一、堅持自我教育,加強思想建設
兩年多來,我們根據民建中央有關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思想建設的要求,始終把抓學習、講政治、強素質、塑形象擺在工作首位,以支部生活為陣地、骨干培訓為重點、倡導自學為基礎、各種活動為載體,采取印發文件資料、組織學習輔導、舉辦專題講座、開展心得體會交流、深入農村訪貧調研、參與知識競賽活動等多種形式,組織會員尤其是骨干會員認真學習中共十七大及歷次全會精神、民建全國“九大”精神,學習統戰理論和會章會史,并及時宣傳貫徹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及各級人大、政協會議精神,聯系思想實際,加強自我教育,不斷增強政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和民建會員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
這兩年多我們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具有時間及時、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特點。如2006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發表后,我們于6月間與第五總支聯合舉辦學習交流聯誼活動,由該總支主任、國稅系統的稽查局長余康杰同志,圍繞遵紀守法為榮、違法亂紀為恥,聯系實際宣講國家稅法、現行稅制及民營企業稅務問題,并采取互動形式,現場解答疑難問題,取得很好效果。
二、夯實組織基礎,健全規章制度
2006年3月,第二屆支部委員會選舉產生后,新班子圍繞夯實組織基礎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一是明確分工。根據“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從支委會實際出發,大體分為自身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三條線,主任、副主任各自分管一條線,并由一名委員協助配合,基本上做到重大問題集體決策,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二是建章立制。支委會作出了“關于建立支部委員會議、委員分工負責、會員組織生活和經費收支管理等四項會議和工作制度(試行)的決定”,并在實施中逐步修改完善,推進了支部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如支委會議,《制度》規定每兩個月舉行一次,到今年6月底共舉行了16次,多數利用雙休日或晚上開會,出席率達90%以上。又如會員組織生活,《制度》規定一年不少于4次,到今年6月底已舉行了14次,平均兩個月1次,到會率70%左右,覆蓋率80%以上。再如經費收支管理,實行出納與會計分開,憑證齊全,帳目清楚,還請會員中的高級會計師審計后向會員公布,大家都比較滿意。
三是充實骨干。為使支委分線負責的工作落到實處,我們又相應建立了自身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等三個工作小組,由分線協助的三名委員任組長,把經過篩選的12名會務積極分子,按其專業和能力,分別編入各個工作小組,有的還委任為副組長。他們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培訓和實踐鍛煉,無論思想素養和會務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為培養和選拔后備干部,建立基層委員會創造了組織條件。
四是壯大隊伍。支部成立時只有12位會員,經過幾年的發展,到2006年換屆已有會員23人。換屆以來,我們根據市委會有關會員屬地編列支部的原則,從其他總支協商調入了4位會員,又在注重素質的前提下,發展了7位會員,其中包括留學歸國的碩士生2名、經濟師1名、會計師1名、區政府部門任職的中層干部2名。到今年6月底34位會員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10名,其中高級職稱6名。
五是清理文檔。全面清理支部成立以來的文書資料,分年度分類裝訂成冊,歸檔備查。
今年6月1日基層委員會成立后,我們又及時調整了委員的分工,充實了三個工作小組的成員,修訂了《基層委員會若干規章制度(試行本)》,共八章四十二條,力求使基層委員會及下屬支部的工作有分有合,進一步制度化和規范化。
三、認真履行職能,積極參政議政
區域性的基層組織,肩負著既要發揮參政議政的橋梁作用、又要直接融入當地政治生活的雙重任務。兩年多來,我們在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召開的各種協商會、座談會、常委會、通報會上,就全區性的重大問題坦誠建言,提出意見和建議。據2006年至2008年6月區六屆、七屆政協舉行的3次全會統計,本會政協委員共提交了7份發言材料,有3份被評為大會優秀發言;提交了38件提案,有4件被評為大會優秀提案。從回復情況看,多數意見和建議被政府有關部門吸納。如“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化商貿區建設步伐”的集體提案,被大會列為重點提案,區長親自督辦。又如“關于盡快落實仙巖鎮秀垟村移民建設用地問題”的集體提案,引起區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區委書記親自下村蹲點調查,摸清情況,抓好落實,很快解決了這一庫區移民安置的歷史遺留問題,受到鄉鎮干部和廣大村民的贊揚。
為了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質量和水平,2007年下半年,我們以助推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組織骨干力量30多人次,先后走訪了甌海知名的森馬、金洲集團及6個鄉、鎮(街道)、12個行政村,就“工業反哺農業”、“村莊整治和舊村改造”開展專題調研。期間,還同結對的溫州大學友好支部,聯手開展“打造甌海都市休閑區”的調研工作?!蛾P于甌海區村莊整治和舊村改造的調查報告》,受到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及有關部門的好評,并在市委會舉行的參政議政成果交流會上獲得一等獎。關于工業反哺農業和打造都市休閑區的調研報告,都以政協集體提案形式,向區委、區政府建言獻策。“工業反哺農業”的集體提案還被評為大會優秀提案,由分管工業的副區長負責督辦,已見成效。
根據區政府的安排,我們從2003年起就同區土地管理局、建設局、房管局建立對口聯系。2007年5月經過調整,又同區發改局、經貿局、外經貿局、風景旅游管理局建立對口聯系,并簽訂了《協議書》,落實聯系制度。一年來,我們多次參加對口聯系單位的重要會議,今年6月下旬還分別同區發改局、經貿局聯手開展“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創新強工,持續發展”等兩個課題的調研活動。
四、熱心公益事業,真情回報社會
據2006年至2008年6月的不完全統計,會員企業及企業家個人捐助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的總額(含實物折款)達1430萬元,其中賑災捐款1035萬元(四川汶川地震918萬元、溫州“桑美”臺風67萬元、永嘉縣界坑鄉盛下村火災50萬元),貧困山區母親節慰問物品200萬元,參與“市139扶貧攻堅計劃”結對扶貧43萬元,全區農村環境清潔行動捐助40萬元,各項教育扶貧23萬元,慰問人武部、消防隊及農村治安15萬元,贊助上海特奧會10萬元,捐建甌海統戰林3萬元,“慈善一日捐”及其他公益事業捐助61萬元。在教育扶貧中,我們還積極參加區各民主黨派聯合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捐助6.3萬元,幫助潘橋二小和利寶特殊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為農村完小和智殘兒童獻愛心。
今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后,會員企業家浙江高邦集團總裁朱愛武,立即打電話給集團所屬的成都分公司,了解災區急需物品,并當即決定從成都分公司及其專賣店,就近調集了價值500萬元的羽絨服和其他服裝,在第一時間送給災區群眾,奉獻了一片愛心。會員企業家浙江雪歌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迷麗,除了積極參與結對扶貧、地震賑災、火災救助,還于今年5月開展了“情系山區、母親節傾情慰問”系列活動,組織人員滿載價值200萬元的慰問物品,赴文成、泰順、麗水、慶元等貧困山區,將“雪歌人”對廣大勞苦母親們的愛心灑滿山區,受到當地政協、婦聯及有關鄉鎮的贊揚。會員企業家溫州冠盛集團董事長周家儒,始終以扶貧幫困、服務社會為已任,積極參與“市139扶貧攻堅計劃”,2006年以來,先后捐助28萬元幫助結對的永嘉縣溪下鄉發展茭白生產基地和種羊養殖場,去年底已實現脫貧,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溫州市結對扶貧先進單位;他還捐助6萬元幫助甌海區澤雅鎮石坑村修建自來水工程,使400戶村民喝上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2006年春節捐助3萬元慰問比較困難的老齡會員,受到大家的稱贊。
五、密切會員聯系,推動和諧共進
在加強自身建設中,如何堅持以會員為本、凝心聚力、和諧共進,我們經過這兩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較為有效的“四個一”做法:即人手一冊包括出生年月、入會時間等多項內容的袖珍式《會員信息錄》,便于加強相互聯系;每月基本上做到同會員電話聯絡或登門走訪一次,了解會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開展必要的談心交心活動,并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為會員的職務晉升、工作調動、職稱評定、子女上學及融資問題排憂解難;每月定期編發一期《甌海民建》,上通下達,傳遞信息,表彰會員及企業家的先進經驗和先進事跡;每個會員生日按時贈送一份生日禮券和鮮花。今年3月,我們還邀請會員所在單位的黨組織參加民建工作懇談會及新春聯誼會,溝通相互聯系,使其更加關心和支持會員工作。
這“四個一”做法,雖很細微,卻無形中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會員與組織的共同語言多了,會組織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增強了,會員熱愛民建、關心支部、參加會務活動的熱情提高了。有的會員時而打電話問支部近期有什么活動,還主動為活動內容支“招”;有的企業家外出公務,就委托助理或辦公室主任赴會;有的還為支部開展活動提供交通工具;會員自覺繳納會費,到今年6月底會費收繳率達93.8%,加上許多會員企業家的大力贊助,全部經費結存達28萬元,為今后開展各項會務活動提供了財力保障。
此外,我們還加強了對外聯絡工作,先后與民建省屬一支部、浙江大學支部、溫州大學支部建立友好支部關系,“請進來、走出去”,多次進行互訪活動,拓寬會員的知識面和信息渠道,并接受兄弟支部專家、學者的咨詢服務,收到虛實結合、優勢互補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