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西藥
發布時間:2021-06-07 11:23:21
|
作者: 方欣榮
什么是中藥?中藥又名“國藥”。中藥和中醫是同一理論體系下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中醫離不開中藥,失去了中藥,就像戰士沒有了“武器”;中藥離開了中醫,就是一堆藥草!中藥是在傳統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用于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類自然生長或形成的物質,有植物的(如人參、當歸)、動物的(如牛黃、犀角)、礦物的(如石膏、代赭石)等,由種植、養殖或野生采集而得。每一種中藥都有其特定的藥性,包括功效、主治、“四氣”(寒性、熱性、溫性、平性)、“五味”(酸、苦、甘、辛、咸)、“歸經”(某藥對某臟腑、經絡有效)、“有毒無毒”(某藥毒副作用的有無及強弱)以及用法用量、出產地域等。中藥的藥性是我們的先人們經過不斷的嘗試總結得來的,民間流傳著“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就是對“藥性”來源的真實寫照。那么,這些“嘗”出來的“藥性”靠譜嗎?用現代標準來衡量,它并不十分準確和完善,難免有些錯誤,但它經過數千年來實踐檢驗,證明是有效的。黃連用了幾千年,現在仍然能“厚腸胃,止腹瀉”;當歸也用了幾千年,對許多婦科疾病仍有明顯療效……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中醫的經典著作之一,奠定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如果不用這些理論,而用來治病的其他物質則不屬于中藥的范疇。
中成藥(如各種水劑、沖劑、顆粒劑、丸劑、散劑、酒劑、糖漿劑、膏劑等),是以中藥材為主要原料,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按規定處方和制劑工藝,將其加工制成一定劑型的中藥制成品,其應用也以中醫基本理論為依據,故屬于中藥范疇。
在中成藥中加了一些西藥(如維C銀翹片、珍菊降壓片、消渴丸等)是中藥?西藥?還是中成藥?都不是!據《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的定義叫“中西藥復方制劑”。使用此類藥物請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以免被它的“藥名”所誤導。
什么是“西藥”?西藥是近代中國人為區別于中藥取的通俗名,本意是指“來自西方的藥物”。一般是指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制成,或從天然產物(植物、微生物等)中提制而成的藥物,在藥品管理中叫“化學藥”,其主要成份是化學成份,有化學名稱和化學結構式。如抗菌類藥物:磺胺類、呋喃類、喹諾酮類(沙星類)、硝基咪唑類(甲硝唑、替硝唑等)是化學合成的;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是從微生物中提制或半合成制造的。我國研發的小檗堿(黃連素)、青蒿素等,是從植物中提制而成的。雖有“中藥之名”,但經過提煉,已失去了原藥的性味功效,其應用也脫離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故也屬于“西藥”的范疇。西藥來源于現代的科學技術,是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制造出來的用于防治和診斷疾病的一類物質。西藥的發展歷史較短,從藥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份(從鴉片中提取嗎啡,從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奎寧……)開始計算,至今也才二百多年。從微生物中提取抗生素的歷史更短,最早使用的青霉素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才應用于臨床。西藥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針對病種專一,起效迅速,工廠化生產等特點。但由于它的“非自然”屬性,如應用時間過長,對人體容易造成傷害和產生耐藥性。因此西藥要不斷地更新換代,淘汰老藥,研制新藥,才能保持其最大的治療效果和最小的毒副作用。
為什么要分清中藥和西藥?中藥、西藥是兩種來源不同的物質,指導和使用它們的理論體系不一樣,使用方法、服用劑量也存在很大差異(西藥經過提煉劑量以毫克計)。分清中藥和西藥才能讓它們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避免發生各種安全隱患和不必要的浪費。以中成藥為例,在外觀上有些像西藥,但內容物是截然不同的。如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有銀翹解毒片、感冒清熱片、芙樸感冒顆粒、小柴胡顆粒等數十種之多,用哪種好呢?首先要了解這種藥的主要成份、有什么功效及適應癥?并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選擇“對證”的中成藥。風熱感冒用銀翹解毒;風寒感冒用感冒清熱;風熱挾濕胃不舒服,用芙樸感冒;寒熱往來或體質虛弱者,可選小柴胡。如果不懂中藥藥性,不講中醫理論指導,胡亂任選一種標有“感冒”字樣的藥進行治療,療效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治療感冒的西藥,現今還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有效藥物。“奧司他韋”,只對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有效。感冒發熱,過去用“阿斯匹林”、“康泰克”,現在用“快克”、“泰諾”一類的藥物,大多為復方制劑(由止痛、退熱、抗過敏等多種西藥配制而成),不需分風寒風熱,能較快改善癥狀。感冒病毒的清除,還得靠自身的抗病能力。
有人問:“青霉素是寒性還是熱性的?寒性體質可否用?”這就混淆了中藥西藥的二個概念。只有中醫才講“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只有中藥才有“寒性藥”、“熱性藥”之分。青霉素是抗感染的西藥,只要是細菌感染的疾病,而且對青霉素是敏感的都可用。
中藥、西藥的“毒性”和“副作用”。無論中藥和西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藥如人參能大補元氣,但如果應用不當,可出現上腹不適、流鼻血。西藥如“激素類藥”對炎癥、疼痛、過敏等能迅速緩解癥狀,但能誘發潰瘍、高血壓、導致水鈉潴留、骨質疏松。藥物產生的毒副作用一般都和該藥的毒性(偏性)大小、用藥劑量、用藥持續時間、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有些毒副作用,用藥后馬上出現。如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的過敏反應在給藥后數分鐘即發作;有些則在較長時間甚至數年以后才被發現。著名的“反應停事件”,一種治療妊娠反應很有效的藥物(沙立度胺),1957年開始用于臨床,1959年發現異常的畸形胎兒,1961年才找到是服用該藥所導致的,據統計由于服用該藥而誕生了1萬多名短肢畸形形同海豹一樣的的嬰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環素造成了很多人的“四環素牙”,嬰幼兒用藥,至六、七歲換牙,發現牙齒發黃發灰甚至發黑,這是因為四環素被結合到牙組織內,使牙著色,這種著色是永久性的!再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的“耳毒性”也是比較嚴重的,成人用了只是頭暈、耳鳴而已,嬰幼兒用了,就有可能成為“聾啞人”!所以對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的了解,不光要看它的“現行表現”,還要經受幾年甚至更長時期的歷史檢驗。人類發明了化學藥,給人類帶來極大益處,但對化學藥物的盲目依賴和濫用,也造成了許多不應有的悲劇。
有些人說“中藥沒有毒副作用,吃不壞人”。此話不對!中藥既然是藥,也有“三分毒”。在中醫古籍上有“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服藥禁忌”的明確記載,既有藥性很偏的“毒藥”(藥性猛烈的藥),也有致人死亡的劇毒之藥。現代也有許多因濫服中藥而致肝、腎功能損害的報道。中藥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多味藥組成方劑,“君、臣、佐、使”配伍嚴謹,既提高了療效,又減輕或避免了它們的毒副作用。
中藥西藥,一個來源于古老的傳統和經驗,一個來源于新興的科學和技術。它們的產生、發展和存在都是歷史的產物。它們并不完美,各有優勢和缺點。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熟悉它們,才能更好地應用它們。揚長避短,合理用藥,是每個醫生的職責和良心。
中成藥(如各種水劑、沖劑、顆粒劑、丸劑、散劑、酒劑、糖漿劑、膏劑等),是以中藥材為主要原料,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按規定處方和制劑工藝,將其加工制成一定劑型的中藥制成品,其應用也以中醫基本理論為依據,故屬于中藥范疇。
在中成藥中加了一些西藥(如維C銀翹片、珍菊降壓片、消渴丸等)是中藥?西藥?還是中成藥?都不是!據《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的定義叫“中西藥復方制劑”。使用此類藥物請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以免被它的“藥名”所誤導。
什么是“西藥”?西藥是近代中國人為區別于中藥取的通俗名,本意是指“來自西方的藥物”。一般是指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制成,或從天然產物(植物、微生物等)中提制而成的藥物,在藥品管理中叫“化學藥”,其主要成份是化學成份,有化學名稱和化學結構式。如抗菌類藥物:磺胺類、呋喃類、喹諾酮類(沙星類)、硝基咪唑類(甲硝唑、替硝唑等)是化學合成的;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是從微生物中提制或半合成制造的。我國研發的小檗堿(黃連素)、青蒿素等,是從植物中提制而成的。雖有“中藥之名”,但經過提煉,已失去了原藥的性味功效,其應用也脫離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故也屬于“西藥”的范疇。西藥來源于現代的科學技術,是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制造出來的用于防治和診斷疾病的一類物質。西藥的發展歷史較短,從藥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份(從鴉片中提取嗎啡,從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奎寧……)開始計算,至今也才二百多年。從微生物中提取抗生素的歷史更短,最早使用的青霉素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才應用于臨床。西藥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針對病種專一,起效迅速,工廠化生產等特點。但由于它的“非自然”屬性,如應用時間過長,對人體容易造成傷害和產生耐藥性。因此西藥要不斷地更新換代,淘汰老藥,研制新藥,才能保持其最大的治療效果和最小的毒副作用。
為什么要分清中藥和西藥?中藥、西藥是兩種來源不同的物質,指導和使用它們的理論體系不一樣,使用方法、服用劑量也存在很大差異(西藥經過提煉劑量以毫克計)。分清中藥和西藥才能讓它們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避免發生各種安全隱患和不必要的浪費。以中成藥為例,在外觀上有些像西藥,但內容物是截然不同的。如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有銀翹解毒片、感冒清熱片、芙樸感冒顆粒、小柴胡顆粒等數十種之多,用哪種好呢?首先要了解這種藥的主要成份、有什么功效及適應癥?并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選擇“對證”的中成藥。風熱感冒用銀翹解毒;風寒感冒用感冒清熱;風熱挾濕胃不舒服,用芙樸感冒;寒熱往來或體質虛弱者,可選小柴胡。如果不懂中藥藥性,不講中醫理論指導,胡亂任選一種標有“感冒”字樣的藥進行治療,療效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治療感冒的西藥,現今還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有效藥物。“奧司他韋”,只對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有效。感冒發熱,過去用“阿斯匹林”、“康泰克”,現在用“快克”、“泰諾”一類的藥物,大多為復方制劑(由止痛、退熱、抗過敏等多種西藥配制而成),不需分風寒風熱,能較快改善癥狀。感冒病毒的清除,還得靠自身的抗病能力。
有人問:“青霉素是寒性還是熱性的?寒性體質可否用?”這就混淆了中藥西藥的二個概念。只有中醫才講“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只有中藥才有“寒性藥”、“熱性藥”之分。青霉素是抗感染的西藥,只要是細菌感染的疾病,而且對青霉素是敏感的都可用。
中藥、西藥的“毒性”和“副作用”。無論中藥和西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藥如人參能大補元氣,但如果應用不當,可出現上腹不適、流鼻血。西藥如“激素類藥”對炎癥、疼痛、過敏等能迅速緩解癥狀,但能誘發潰瘍、高血壓、導致水鈉潴留、骨質疏松。藥物產生的毒副作用一般都和該藥的毒性(偏性)大小、用藥劑量、用藥持續時間、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有些毒副作用,用藥后馬上出現。如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的過敏反應在給藥后數分鐘即發作;有些則在較長時間甚至數年以后才被發現。著名的“反應停事件”,一種治療妊娠反應很有效的藥物(沙立度胺),1957年開始用于臨床,1959年發現異常的畸形胎兒,1961年才找到是服用該藥所導致的,據統計由于服用該藥而誕生了1萬多名短肢畸形形同海豹一樣的的嬰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環素造成了很多人的“四環素牙”,嬰幼兒用藥,至六、七歲換牙,發現牙齒發黃發灰甚至發黑,這是因為四環素被結合到牙組織內,使牙著色,這種著色是永久性的!再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的“耳毒性”也是比較嚴重的,成人用了只是頭暈、耳鳴而已,嬰幼兒用了,就有可能成為“聾啞人”!所以對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的了解,不光要看它的“現行表現”,還要經受幾年甚至更長時期的歷史檢驗。人類發明了化學藥,給人類帶來極大益處,但對化學藥物的盲目依賴和濫用,也造成了許多不應有的悲劇。
有些人說“中藥沒有毒副作用,吃不壞人”。此話不對!中藥既然是藥,也有“三分毒”。在中醫古籍上有“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服藥禁忌”的明確記載,既有藥性很偏的“毒藥”(藥性猛烈的藥),也有致人死亡的劇毒之藥。現代也有許多因濫服中藥而致肝、腎功能損害的報道。中藥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多味藥組成方劑,“君、臣、佐、使”配伍嚴謹,既提高了療效,又減輕或避免了它們的毒副作用。
中藥西藥,一個來源于古老的傳統和經驗,一個來源于新興的科學和技術。它們的產生、發展和存在都是歷史的產物。它們并不完美,各有優勢和缺點。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熟悉它們,才能更好地應用它們。揚長避短,合理用藥,是每個醫生的職責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