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珠出生于平陽縣鰲江鎮聯南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身材瘦削,膚色黧黑,臉上沒有傅粉施朱的痕跡;衣著樸素隨意,一副善良純真的“原生態”模樣。
共同致富有心人
1992年,陳愛珠偶爾路過梅溪鄉鳳岙村,見到光禿禿被荒棄的山地,驀地萌生了開發荒山的念頭。盡管當時她的口袋里沒有多少富余的錢,但她眷戀那片土地,堅信能夠以自己雙手還綠于山,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毅然決然地與該村村“兩委”簽訂了承包100多畝荒山的協議。
梅溪鄉鳳岙村地處溫州市南片、鰲江流域東北部、平陽縣西部山區東端,該村山地面積約300畝,氣候溫暖濕潤。如何在還綠于山的同時還能讓村民獲得經濟效益是陳愛珠一直思考的問題。她一邊尋經問道,一邊拜農業專家為師,虛心學習,謀劃著種植品種。經她反復斟酌掂掇,終于制定出“還綠”與“效益”兩者兼顧的可行性種植方案,成立了“平陽縣食用筍種植試驗場”,引進了特、優、稀竹種,如叢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等竹子品種,讓荒山年年都能披上綠油油的外衣、四季都能有破土而出的竹筍。
從荒山到青山,從茅草叢生到修竹茂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千辛萬苦。山上的冬天寒風凜冽、夏天高溫燠熱,一直耕作在無陰翳遮擋荒地上的陳愛珠,當時剛剛二十出頭。誠然,把嬌嫩光亮的媛子兒置在風刀霜劍里刻畫,身材也見瘦了,膚色也漸黑了,皺紋增添了,失去了青春的光華。
人雖然見老了許多,但“平陽縣食用筍種植試驗場”經當地村民的口耳相傳,漸漸傳播開來,“一個媛子兒在荒山上種筍發財了!”在鄉里瞬間炸開了鍋,“陳愛珠”頓時名聲大振,吸引了棄農經商的漢子們紛紛回歸山林,投身荒山還綠的開發事業。她把竹子的栽培技術和經驗,一五一十,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遠近村民,還免費贈送竹苗。有人問,“怎能無償教他們呢?將來可都是你的競爭對手!”她的回答簡單明了又富于哲理——“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在她的幫助下,當地村民紛紛種起了竹子,大大增加了經濟收入。
知識脫貧引路者
從創業中嘗到了科技致富甜頭的陳愛珠,并不滿足于個人的生活富足。心系同鄉親們共致富的想法,她暗自思量,造成農村貧窮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最好的良方是“治窮先治愚”——以科技知識武裝村民們的頭腦,才能真正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她騰出自己的房子作為教室,自掏腰包購置了課桌椅凳,辦起了掃盲班。每當夜幕降臨,勞累了一天的她,拖著疲憊的身軀,重振精神走進教室,為鄉親們傳授文化知識、農業技術、種植經驗……雖說身體是累了些,但內心始終其樂融融。后來,經當地婦聯的推薦,她獲得第四屆全國“巾幗掃盲獎”。
大愛助學慈愛者
其實,熟悉陳愛珠的人都知道,她平常是一個省吃儉用的人,但對捐資助學一點也不吝嗇、不含糊。因為她深深地知道,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貧窮、改變命運。在參加平陽縣婦聯開展的“春蕾計劃”活動時,一位正在上初中的王同學引起了陳愛珠的注意,她的父母均患痼疾,家庭生活舉步維艱,已輟學2個多月。陳愛珠走訪時被其家徒四壁的景象所震驚,當即掏空口袋里的現金,供王同學繼續上學。第二年5月份,王同學打來電話:“阿姨,我報考中專好呢?還是報考高中好?”當時,陳愛珠確實感到有些為難。她想,以王同學的家庭現狀,報考中專,早工作、早掙錢,可以早一點改善家庭生活環境;如果報考高中,未來還要報考大學,可能要延長三五年時間才能掙錢……正當陳愛珠猶豫之際,一旁的同事冷不丁地奪了她手中的電話,直接替陳愛珠作了“搶答”:“上高中,考大學。”就這么一句“搶答”,卻讓陳愛珠提心吊膽了整整三年,生怕王同學成績波動閃失,考不上大學,在精神和物質上都格外關心和照顧。最終,王同學沒有辜負期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溫師院,陳愛珠心中那塊鉛一般沉的石頭落了地。后來,王同學又當上了平陽一所重點中學的英語教師,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
截至目前,陳愛珠已結對寒門學子12名,時間跨度長達20多年,有的從高中到大學,有的甚至從初一直至大學畢業。比如從鰲江鎮人民政府發出資助貧困生的倡議中,她注意到了一名剛上初中的金同學。經過家訪了解到,金同學母親病故,父親臥病在床,姊妹又多,家庭經濟拮據。陳愛珠就承擔了金同學從初一開始到高中、再到大學的學雜費。現在金同學就職于上海一家室內裝璜設計公司,年薪超20萬元。每次從上海回老家,總是先上他陳阿姨家拜訪。2009年年底返鄉,他將5200元遞給了陳愛珠,并說,“這是公司給我的年終獎。”陳愛珠婉言謝絕,并囑咐道:“阿姨不圖回報,只希望你們在有能力改善自己家庭生活環境的同時,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第二年金同學再度看望陳愛珠時,進門第一句話:“陳阿姨,我以您為榜樣,也資助了一名家庭困難的孩子,讓他將來不再受窮!”話音剛落,陳愛珠再也忍不住感動的淚水,激動地連連道好。
今年,陳愛珠還收養了一名10歲的女孩,這女孩父母意外離世,陳愛珠心生憐憫,對她十分關愛呵護。
因為高尚的品德,陳愛珠的事跡被納入“中華魂”和“中華巾幗大典”、被中央電視臺及眾多媒體爭相報道,獲得了全國“三八綠色獎章”稱號。
身為一名民建會員,陳愛珠多年來一步一個腳印地為民建事業付出。以民建會員之家為平臺,常抓學習不放松。牽頭把民建會員之家打造成會員學習的基地、培訓的課堂、成長的搖籃,堅持每雙月1日下午組織會員學習;以建言獻策為抓手,發出民建好聲音。她分管參政議政的5年里,4次獲得優秀大會發言,向全國人大提交30余篇建議,多篇被采納,3次參加全國人大組織的執法檢查;以服務奉獻為己任,扎實基層做會務。對會務工作思路清晰,條理清楚,團結、關心會員,敬重老同志,把民建當作自己的家,把會員當作自己的親人,時刻關注會員動態。
陳愛珠
以“愛”立身、用心耕耘。
無私奉獻、“珠”玉其人!
(作者系中共溫州市委統戰部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