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有著20多年新聞工作經歷的媒體工作者。2017年,成為第八屆紹興市政協委員后,有了政協委員和新聞工作者的雙重身份,心中的使命感強了,肩上的擔子重了,眼里的“事”也多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時時提醒自己:把新聞職業特長與政協委員的職責緊密融合,善于捕捉民生熱點,傾聽民聲民意,樂于思考調研寫作,積極行動有所作為,實現高質量履職的責任。
4年來,我思考著、實踐著、探索著,找到了最能發揮自己光和熱的履職之路,有了一點小小的成就。這激勵著我繼續將“委員+新聞工作者”的特色堅持下去,發揚一代代政協人“履職為民”的優良傳統,為紹興“大城小事”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
2019年6月,在一次采訪中,本地文化專家對我說起一件藏著隱憂的“新鮮事”:紹興這座文化古城要建地鐵了,這當然是好事!可是千年來紹興主城區“待”在原址未曾有過遷移,如果在建中的地鐵與地下文物“相遇”怎么辦?作為新聞工作者,我憑職業敏感覺得這件事“有寫頭”,身為政協委員,我更有責任將這個事關紹興城市建設和文化保護的“新業態”立即進行調研反映。
我拿出采寫調查性新聞的勁頭,迅速走訪了城建、軌道交通、文物等多部門和專家。調研了解到,由于地鐵施工挖掘深度可達10—20米,且有部分路段將穿越紹興老城區地下,這樣的“深度穿越”在紹興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如不提前采取周全的保護措施,確有可能會對地下積沉的文物造成隱患。
事不宜遲,在掌握了較為準確的數據和材料后,我在市政協社法委有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立即撰寫了社情民意《關于在地鐵建設中重視地下文物保護和發展的建議》,建議有關部門在紹興交通規劃和建設中,盡快啟動深化古城地下文物保護機制,避免出現地下文物因地鐵建設受到不可逆的破壞。這份社情民意很快得到市委書記馬衛光的批示,隨后紹興市地鐵建設部門、設計單位和文保單位等高度重視,及時做出了更完備的保護舉措。
通過撰寫這份社情民意,“地鐵”也成了我履職中持續關注的熱點之一。一方面,地鐵是紹興城市建設發展的大事,展現著紹興的高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它也連接紹興市民生活中的無數關鍵小事,體現著城市的溫度和亮度。在日常采訪工作中,我也因此特別留意與地鐵相關的民生熱點,比如市民關心的地鐵和公交站怎么無縫對接、房產公司亂打“地鐵房”招牌有貓膩怎么辦、地鐵文明養成該怎么做,等等。這些老百姓關心的問題、疑惑的現象,我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仔細梳理、歸納和調查,為撰寫相關地鐵提案的“第二季”積累足夠的數據和素材。
2020年市兩會期間,我再次提交了關于地鐵的提案《迎接“地鐵時代”紹興既要“加速度”,更要“同步跑”——關于紹興地鐵建設和管理中宜及早謀劃的若干節點問題》,從地鐵立法、地鐵文化、地鐵人才等9個方面提出建議。提案得到市政協和交通部門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部分建議在市長盛閱春的批示下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二
在城市的發展中,少不了道路的擴建和維修,這應該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在具體實施中,不少道路卻因為種種問題“節外生枝”成了“擾民”路。對此,群眾的“體驗感”很差,原本可以加分的“獲得感”減分成了“負能量”。面對這樣的民生小事,我積極發揮新聞工作者輿論監督和政協委員履職為民的職責,將一條“擾民路”通過雙向溝通化紛擾為平靜。
2018年,紹興越城區陽明路進行道路改建。因為工程延期造成的長達半年多的噪聲污染及道路擁堵成為附近群眾信訪投訴熱點。獲悉這一情況后,我走進附近幾個社區進行走訪調研,了解到令居民怨聲載道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夜間違規施工造成噪音污染,令人整夜無法入眠;施工延期加之沒有補救措施,導致道路嚴重堵塞,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時間,這一路段成了“龜速路”。雖然周邊居民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得到的回應雷聲大雨點小,主管部門和施工方存在著“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扯皮問題。借助媒體工作的優勢,我聯系了紹興電視臺《今日焦點》欄目,對此做了系列監督報道,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短短一個月內道路改建工程加速完工,“擾民”路恢復了平靜。
2018年,是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進的一年。我多次參加市政協組織的專題調研活動,通過個案調研,并結合大數據統計,撰寫的《關于我市不動產交易登記“最多跑一次”的調研報告》得到市領導的肯定。2019年、2020年,在紹興市政協“有事好商量”“請你來協商”民生實事協商系列活動中,我多次作為委員代表參加了這一政協與媒體、百姓的互動式參政議政活動。在2019年6月舉行的“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樣子專題討論活動”演講比賽中,我榮獲一等獎,并代表紹興市參加全省比賽取得佳績。2020年2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市政協與紅十字會共同開展的抗災活動中,我第一時間向紹興的醫務人員捐贈防護服。
日常履職中,我還通過社區、讀者、微信群等平臺,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政協委員朋友圈,及時傳達疏解民生熱點難點,放大了政協委員與百姓的共振和共鳴。
三
都說“婦女是半邊天”,如今這“半邊天”開拓著極其廣闊的天地,有關“她”的小事,往往映照著社會的大事。
我是婦聯界別的政協委員,結合自己新聞工作者的“能力圈”,我也更有心將履職焦點定位于和“她”相關的社會問題,尤其關注女性發展與家庭教育領域。2017年,我剛剛擔任政協委員,正逢我開始主編一份以大德育為底色的教育類周報《樹人導報》,創辦這份面向紹興全市50萬中小學生發行的教育報,讓我對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結合自己的辦報體驗和思考,我代表婦聯界別撰寫了《互聯網時代“家長學校”需要新升級》。
作為政協委員,我初次執筆,但我有信心和恒心繼續為“她”發聲。2018年市兩會召開前,市政協有關領導建議我寫份關于紹興人才建設的提案,這也是我一直關注和感興趣的課題。為了寫好這個提案,我一次次跑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大專院校、企業等,了解紹興人才建設的基本面,同時也埋下小伏筆,特別調研了人才搶奪戰中,“她們”的“喜與憂”。經過充分的準備和打磨,我撰寫的《新時代搶人才,紹興如何再芳華》作為大會發言,引起廣泛共鳴,其中對紹興高質量人才引進中突出營造優秀女性創業發展福地的建議,被有關部門采納落實。這些年來,市政協組織的與女性相關的調查活動,我總是積極參加,助力疏導解決女性致貧致困、家庭教育困境、未成年保護、校園安全等熱點和難點問題。
政協委員履職不僅在會議期間,更在365天的日常。在共同富裕路上,我須乘風破浪,全心全力奔跑,和人民在一起,做一名“守初心、擔使命、有作為”的政協委員。
(作者系民建紹興市直鑒水支部會員、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專題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