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細雨中,我又一次來到了施復亮先生的故鄉,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東葉村。先生故居屋后的群山滿眼蒼翠,站在山腳回望故居,眺望省級民建會員之家,兩個白墻黑瓦的建筑仿佛重疊在一起,風像是有了生命力,在其間穿梭。我在風前沉思,如同面對歷史……
風從青山穿過了村莊,吹起的是“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的豪情。施復亮出生時,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苦難都在他的成長歷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17年,19歲的施復亮在舅父資助下,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接觸到當時的新文化思潮。1919年11月7日,《非孝》在《浙江新潮》發表,驚雷乍響,一鳴驚人。1920年,施復亮參加了以《新青年》雜志社為中心的籌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
風又漂洋過海,不變的是“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雪作遠游”的抱負。施復亮胸懷遠大目標,從上海到東京,新思想、新文化在他眼前展開,他投身馬克思主義研究,在革命的洪流中尋找真理。1922年初,施復亮由日本回國,負責《先驅》的主要工作。1922年5月,在廣州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施復亮當選為團中央書記,挑起了重擔。
風偶爾徘徊,留下的是“霜風洗出山頭月”的積淀。施復亮因病修養,從1926年到1936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從事翻譯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著作,出版了大量進步書籍,幫助許多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期間,為了節約開支,他回鄉自建了住房,也就是現在的故居,從事翻譯出版工作;他還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民國大學教書,經常到群眾團體去作報告,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號召抗日救亡。
風走著唱著,一路卷起的是“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的堅韌。在上海,在昆明,在重慶,施復亮積極參加各種群眾性的政治活動,配合黨的政策方針,反對國民黨的獨裁政治,反對壓迫民眾,反對消極抗戰。1945年抗戰勝利后,施復亮應邀參加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與重慶各方面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的會見。同年12月,與黃炎培等人一道,共同發起創建了民主建國會。
風的腳步不停,吹拂的是“春風不改舊時波”的鄉音。新中國成立后,他將他家那座兩層小樓房捐獻給村農會辦民校,還將自有的田地也捐獻給了民校,用以補充民校的辦學經費。他沒給子女留下任何財產,臨終前將最后一筆積蓄捐給自己的故鄉,用來籌建學校。除了支援家鄉外,他還將稿費用于救濟上海失業工人,并捐款支援抗美援朝等等。
風在低回詠嘆……1992年,先生魂歸故里,民建正式與東葉村牽手結緣。2014年,中共金東區委、區政府啟動施復亮、施光南故居保護利用項目,民建會員自發為工程捐款200多萬元。2020年8月,“浙江民建會員之家”建設項目簽約儀式在東葉村舉行。2022年9月,“浙江民建會員之家”舉行揭牌儀式。整個建筑集山水自然于一體,完美的融合了民建元素,建筑樓高12米,正面墻設計了一排窗戶,陽光照射進走廊就像16束光,巧妙地契合了12月16日這一日期。省市民建代表參觀了民建數字展陳館,走過45步臺階到達山頂的平臺,共同種下了“民建希望林”,意喻著民建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夜幕下,群山黛青色的輪廓,如溫暖的懷抱擁著東葉村,故居已經入睡了,會員之家前的草坪上,還有一群年輕人正在開著篝火晚會。習習晚風吹來,在風中仿佛看到先生欣慰的笑容化作了漫天星辰,在歷史的星空中永恒地閃爍。
(作者系民建杭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