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12年開始撰寫社情民意信息,2013年開始到2016年效果初顯,平均每年寫15篇以上,平均每年獲國家領導人批示1篇。2017年起隨著工作壓力加大,精力也被分散,趕數量貌似“力不從心”,只能從撰寫建議的質量上多下功夫,平均每年撰寫8篇對策建議,數量降幅近50%,但所撰寫的建議95%以上能獲得民建中央等采用,6年有9篇入選民建中央團體提案,1篇獲全國政協優秀提案,平均每年至少參加1個民建省委會或民建中央領導牽頭課題研究。我再次做點新的體會分享。
要更精準找好“信息點”
信息點是一篇成功對策研究的靈魂和邏輯起點,它是信息內容的具體載體,是被采用的關鍵。我認為挖掘到問題一二三就算成功了一半,當然最好是新出現的“問題”,而且最好是小“切口”。問題哪里來?問題來自我們用心的生活中、專業的工作中,足夠地用心會讓你在面對社會不公、弱勢群體受困時,“傾盆而出”關愛;足夠的專業看到的行業內部問題總會是“舉重若輕”。要有“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追求。確定問題后還要仔細分析問題,確定是“大題小做”“”
小題大做”還是“老題新做”。還要結合當前各級政府政策背景提煉出有“高度”的背后邏輯支撐,就是要立足當前政府工作的重點和大局,在我們所寫的“小問題”和國家的“大政策”之間建立起橋梁聯系,我們的問題建議才能找到最終的“歸宿”。
要更精準走好“調研路”
我把以上的問題在手機備忘錄中記好,并仔細分解好幾個要點,提煉出哪些問題還需進一步核實,哪些問題還需要案例或數據來進一步驗證,并列出應該找到核實的機構、數據的可能來源地、案例可能會發生的領域等。有人問我說,你工作這么忙?還有時間去做“大走訪大調研”嗎?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我每月2-3次的出差過程中,會充分和上市公司的朋友、金融機構的小伙伴、研究機構的兄弟姐妹們,就信息點問題做些具體交流或資料的索求??梢哉f,我的調研是在工作、出差之路上做到精準的“一石多鳥”。另一方面,還得有溫州元素的“朋友圈”,這源于溫州的數據、案例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或說服力。還得有金融專業的“能力圈”,總要在宏觀、行業專業研究中找到信息所要的政府想要有的對策點。也許我沒有建立所謂的物理性的“智庫平臺”,但我圍繞金融市場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細分專業智庫朋友圈”,可以做N倍的資源放大并能順利下探挖掘。
要更精準磨好“文字功”
打磨文字,才能讓好的信息點熠熠閃光!在找到一個切入點的“選題”、做好應有的“調研”、想好問題解決的“方向”后,必須提煉一個有吸引力的“標題”,“標題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后必須選好角度,尋找與眾不同的“預期差”,信息建議應該有別于新聞通訊的可讀性,要求更高的專業性、更強的實操性、更深的條理性。還要善于運用真實的“數據”和“案例”去印證自己的觀點。要永葆對高質量建言的追求之心。我如今每交出稿子之前,都還忍不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最滿意最窮盡的想法了,對每個關鍵字眼、每個數據、每個對策措施都要不斷求證,要經得起推敲,那必須犧牲速度。
感謝民建這個大舞臺,讓我在參加課題調研中進一步拓寬了視野,在不同層次的課題互動中實現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