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名片:丁向英,民建江山三支部副主委,江山市養殖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畜牧師,江山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江山市第九屆政協委員、江山市拔尖人才、浙江省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專家、中國蜂產品協會設備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多次榮獲江山市、衢州市科技進步獎,浙江省農業技術進步一等獎,2021年被評為全國“最美牧技員”。
山西姑娘扎根江山鄉村
2002年7月,丁向英從全國唯一蜂學專業本科畢業,到南京一知名企業工作。一年后,一個艱難的選擇擺在她的面前:是繼續留在繁華的大都市,在市場經濟中謀求更大發展,還是去浙西一個小縣城,用自己所學專長為更多的蜂農服務?權衡再三,2003年10月,丁向英只身一人來到了全國最大的養蜂縣——“中國蜜蜂之鄉”江山市。這一來,就深深地扎根在偏僻的浙西鄉村20年,與蜂農為伍,與蜜蜂為伴。熱情的江山人稱她為“蜜蜂姑娘”。
剛到江山時,她對濕熱多雨的氣候十分不適應,北方人喜歡面食,而這里以稻米為主。每天端起飯碗,她常常對著米飯發呆,鼓起勇氣吃下一碗辣椒炒肉片,辣得眼淚汪汪。更要命的是,與蜂農打交道時,那極為難懂的江山土話,常常讓丁向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丁向英是一個有夢想、有抱負,性格又倔強的女孩子。
在勘察蜂場時,丁向英經常被蟄。臉上、手上、脖子上,有時甚至眼睛上也被蜜蜂蟄咬的又紅又腫,但她無怨無悔。
蜜蜂逐花釀蜜,蜂農是游擊隊伍,他們常常是冬天在南方,夏天在北方趕花海。春節時,大批蜂農又趕回江山過年。而這個時候就是丁向英和她的同事為江山蜂農培訓的最佳時機。
江山市養蜂業協會一位老同志告訴記者,“小丁在江山工作近20年,前后才2次回山西老家過年。她的事業心很強,真不簡單啊!”
辛勤的汗水,結成了累累的碩果。
她融入了江山大地。為方便給蜂農授課,丁向英拼命地學江山話。如今,她不僅能講一口流利的江山話,而且成長為江山市養殖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她還收獲了甜蜜的愛情,在江山成了家,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
潛心研學 碩果累累
2002年歐盟以抗生素超標為由,停止從中國進口蜂產品,整個中國蜂業界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丁向英深知:做市場,產品質量是關鍵,而蜂產品的質量主要由養蜂源頭來決定。
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與同事一道深入蜂場、企業,了解現狀,查找問題,尋找對策。從每一個影響環節抓起,幫助建立江山健康種蜂場,培育抗病高產的蜂種——江山一號、江山二號,尋找無殘留的蜂病防治藥物,研究有機蜂產品生產技術,與國際標準對接起草了有機蜂產品等省級系列標準8個,建立有機無公害生產基地,開展標準技術培訓班等。起草的8個省級標準經專家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6個填補了國內空白。
為了更好的掌握和監督蜂農對標準的執行情況,她建立了“協會+企業+合作社+蜂農”的蜂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和源頭質量可追溯體系,向蜂農下發可追溯標簽,并以手機溯源軟件為平臺,建立了電子信息化可追溯體系。她為蜂農精心選購蜂藥,制定蜂藥使用目錄,實行蜂藥統一配送與監管。全市現有無公害、有機等蜂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達300多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基地2個,2012年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蜂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產品出口32個國家和地區。
多年來,丁向英堅持科研與技術推廣并重,參與實施完成各類國家級、省、市科技及農業項目18個,完成調研報告30余篇,在國家級等各類期刊發表論文15篇。起草浙江省《浙江蜜蜂》蜂產品地方系列標準5個,浙江省有機蜂產品地方系列標準3個,省級地方標準《畜禽糞污異位生物發酵床處理技術規范》1個,江山市蜂產品地方系列標準12個。
心系蜂農增收 探尋共富之路
在丁向英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上面標注著一個個紅點點,那是江山市蜂農在全國各地的分布圖。
丁向英心中裝著蜂農,蜂農增收她才安心。
蜂農辛苦采收的產品質量提高了,但如何實現優質優價,讓蜂農的收入也能提高?她做起了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蜂農的中間人,幫助建立了保護型和返利型相結合的利益分配機制,要求企業對合作社蜂農的蜂產品實行保護價收購,蜂農每年可以從加工企業獲得全年貨款的10-12%的返利補貼。幾年來蜂農共得到返利4300多萬元,每戶蜂農年均增收4800元。
蜂農長年在野外。蜜蜂中毒后如何快速檢測,如何盡最大可能減少蜂農的損失?每年春節,丁向英放棄了回山西老家與父母團聚的機會,選擇留在江山對全市蜂農進行藥殘快速檢測技術、蜜蜂疾病快速診斷、蜜蜂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蜂藥安全使用等系列培訓推廣。通過技術指導大大提高了蜂農的養蜂技術水平和積極性。
致力創新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江山蜂業遭遇了發展瓶頸:蜂群數和養蜂員隊伍逐年下降、老齡化、蜜蜂授粉不被重視、產業鏈有待延長、產品附加值低。如何破解這些難題,丁向英與她的同事們又潛心專研,探索中蜂活框標準化飼養技術,推行機械化養蜂,挖掘蜜蜂文化,打造蜜蜂小鎮,開展授粉示范基地建設。
江山中蜂絕大部分使用的是老式的圓桶進行飼養,飼養管理和蜂產品獲取都極不方便,而且規模小、產量低、質量不穩定,很難形成品牌。為了普及新技術,丁向英和她的同事們走遍一個個鄉村,一戶一戶講解新技術的好處,最終組建3個中蜂活框飼養合作社,社員63個,蜂群2000箱。為了掌握使用新技術后蜂群的飼養情況,她又一戶戶走訪,一箱箱檢查。通過統計,合作社蜂農每箱蜂一年平均收入達1500元,較原來整整提高了3倍。
江山是全國最大的蜂王漿集散地,但是隨著養蜂員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蜂農由于視力、體力原因選擇放棄生產王漿。這就意味著許多蜂農自動放棄了一筆“蜂黃金”。當丁向英得知有高校研究出了自動取漿機時,她又開始了四處奔波……目前,全市已經有500多戶蜂農使用上了自動取漿機,江山恒亮公司連續多年蜂王漿、蜂王漿凍干粉出口位居全國第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今江山市蜂業總產值達15.42億元,養蜂產值4.12億元,養蜂規模始終穩定在24萬箱左右,蜂業規模和經濟效益連續30年位居全國各縣(市)之首,江山成為“國家級出口蜂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蜂業優秀之鄉”。
丁向英,無悔于甜蜜的事業!
(作者毛朝陽系民建衢州市直三支部主委、衢州市總工會新聞中心主任;姚磊系衢州市總工會新聞中心采編;徐珺系民建江山市一支部主委、江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注冊分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