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0日,“之江同心·我們的幸福計劃”推進會暨浙江省民主黨派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在磐安召開。中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王利月,金華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志強,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相關負責人等共100余人參加會議。
王利月表示,鄉村全面振興是復興之路的重要拼圖,其景可贊,其程也艱。各民主黨派要推動資源、優勢、力量、特色與鄉村振興更精準更有效地融合,為繪就“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的“千萬工程”新畫卷貢獻民主黨派的智慧和力量。
在這次會議中有許多民建元素,體現了浙江民建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在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中所作的努力。
元素一 交流發言
省委會秘書長酈紅斌代表民建省委會作題為《發揮優勢聚合力 鄉村振興促共富》的發言。從培育農創客,持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開展結對幫扶,為鄉村振興提供兜底保障;“四個一”消費幫扶模式助力鄉村振興、農民致富落地見效;以共同富裕實踐基地創建為抓手,鄉村共富多點開花四個方面介紹了近年來浙江民建各級組織及廣大會員投身鄉村、致富鄉村、回報鄉村,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民建智慧和力量的情況。
元素二 優秀共富基地代表
現場會調研走訪了四個優秀共富基地代表,其中三個是民建助力共同富裕實踐基地。
從“我的幸福計劃”到“我們的幸福計劃”
地處浙江中部的金華市磐安縣,“山”曾經是這里阻礙經濟發展的地理屏障。2012年,參與回鄉建設的民建會員蔡文君提出“我的幸福計劃”,采取“村民傳統種養+公司現代營銷”的模式發展特色精品農業,幫助當地農民走上了增收的“幸福路”。
縱觀近十二年的發展,“我的幸福計劃”向“我們的幸福計劃”不斷迭代升級。浙江各民主黨派依托該品牌,傾力為磐安輸送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提升民生福祉,將智慧力量匯聚于“浙江之心”,實現從生態到業態的華美蝶變,成為山區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的實踐樣本。
今天,透過磐安這扇“窗”,浙江各民主黨派“同心”助共富的故事仍在續寫新的篇章。
“老屋”搖身變成“黃金屋”
沿靈江溯源而上,在青翠群山環抱下,白墻黑瓦的民居,錯落有致。這個高山之巔的“世外桃源”,就是位于磐安縣盤峰鄉的三畝田自然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盤峰鄉黨委書記董君這樣形容曾經的三畝田自然村。她介紹,該自然村隸屬于靈江源村,平均海拔高度在750米,當年村里常年在家的只有10余人,戶均收入不足4萬元。
2010年,民建磐安支部副主委、磐安縣新聯會會長張偉斌響應號召回到家鄉創業,投資運營了靈江源森林公園。
“旅游業讓靈江源村成了全縣發展經濟先進村,也帶動了靈江源美麗鄉村建設。”張偉斌介紹,2017年,依托靈江源村景村共享共榮發展模式,三畝田自然村率先組織實施整村改造,通過統一的規劃、設計、拆除、建設和安置,建成了白墻黑瓦的浙派民居,實現戶戶庭院皆有特色。
如今,乘著旅游東風的三畝田自然村,將農家樂休閑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幫助村民成功打造磐安高端民宿,老屋搖身變成“黃金屋”,村民在家門口就吃上了“生態飯”。
“我們已成功打造區域性農家樂品牌,注冊‘畝’字商標,經營戶戶均年經營收入達30多萬元。”董君高興地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選擇回來投資創業。
“千年藥材”創新發展“藥膳小吃”
從山上一株尋常小草,漸變成富民的支柱產業之一,再演化成一座知名江南藥鎮。在磐安,家家種藥材、鎮鎮聞藥香成為一道風景。
走進磐安縣職業教育中心,其獨有的藥園基地引人注目。
據悉,該“省級道地藥材種植基地”由磐安縣委統戰部牽線搭橋,磐安縣職業教育中心與民建磐安支部聯合創建,旨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中醫藥文化,發揮中藥材之鄉優勢,培養藥膳技能人才,帶領山區青年走上“磐安味道、致富大道”的幸福路,不斷豐富“我們的幸福計劃”內涵之新。
“作為藥膳非遺傳承人,我的專長就是把苦味澀口的中藥,變成美味營養的藥膳、變成強身健體的良藥。”民建會員徐永民從事烹飪行業30多年,他一直有個愿望,就是利用家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開發藥膳、培養人才,做大做強。
目前,徐永民的心愿正在實現。2022年10月,他在全國掛牌成立“磐安藥膳”門店30余家,帶動本地200余戶家庭1200多人就業。同時,在他的培養下,涌現出高級技能人才165人。其中,15人獲得“浙江青年工匠”稱號。
元素三 名醫送健康
會前,開展了“之江同心·名醫大講堂”健康磐安行活動。民建會員、浙江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黃煒作為省醫學專家志愿者隊隊長組織并參加活動,對縣人民醫院標準化管理、精細化服務、高質量建設作專題指導,并向革命老區的老黨員、老軍人捐贈了價值1萬元的藥品和學習用品。
(中新網、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