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名片:楊不周,民建龍游縣基層委六支部會員,衢州民建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浙江正潤窗飾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衢州市龍游縣有這樣一家企業,很多員工來自云貴川等貧困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員工占比高達46.4%。該企業被當地譽為“少數民族企業”。這家企業就是浙江正潤窗飾有限公司。
楊不周是這家民族特色濃厚企業的領航人,在他的帶領下,奏響民族團結與企業發展“雙贏”樂章。
繪就民族團結“共富夢”
楊不周是浙江蘭溪人,今年50歲。文質彬彬、儒雅隨和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1996年,自上海電力大學自動控制系畢業后,楊不周進入浙江大昌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干就是十年。
為了更好地發展,2008年他前往廣東創業。一次,到云貴川地區考察市場時,他發現當地邊遠地區還是比較貧困落后,特別是少數民族兄弟,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許多村民外出打工卻找不到工作。開始時,幾名合伙人提出捐款資助當地村民。但楊不周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何不在沿海地區創辦一家工廠,引導他們走出大山,找到一份工作,學會一門技能,讓他們憑借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2010年,他四處尋找工廠場地時,龍游縣政府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他當機立斷在龍游小微創業園內租下了1500平方米的廠房,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剛開始創業時,只有二三十名員工,楊不周和員工們吃在一起,干在一起。隨著企業的發展,現如今已經有338名員工,其中少數民族員工有157名,他們來自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侗族等14個少數民族。
當楊不周意識到企業中的少數民族員工越來越多時,他開始思考如何帶領少數民族員工一起實現“共富夢”。
作為企業領航人,他深知企業發展強勁,是員工進步的重要基石。但由于企業技術人員隊伍缺乏,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緩慢,于是他四處尋求合作。民建衢州市委會主委藍芝葦了解到該企業的情況后,立即牽線搭橋,幫助他和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團隊進行校企合作。在和浙工大優化供給結構的過程中,楊不周深挖降成本潛力,搶抓市場機遇,創新驅動發展,在疫情影響之下,企業訂單仍保持20%-30%的增長。
“我們企業少數民族特別多,大家來自云貴川等不同的地方,與漢族同胞一樣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忙碌間隙,苗族員工吳述波自豪地告訴筆者,臉上寫滿對企業的信賴感與幸福感。
吳述波來自貴州黔東南,之前在老家,一家人每年的收入也就3、4萬元,現如今一家人年收入達到近20萬元。在龍游租房,每月700元的房租,企業給予300元補貼;他買了車,企業也給補貼。
像吳述波這樣一家都在該企業工作的少數民族員工有很多。這些少數民族員工在龍游買車、買房,企業按照不同的補貼標準,幫他們解決首付難題,至今已經累計支出200余萬元。
楊不周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培養少數民族技術人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他始終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維護企業穩定、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企業生產規模及制造能力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他帶領著少數民族員工一起走上“共富路”,繪就民族團結“共富夢”。
當好少數民族職工“貼心人”
“企業就像我們的家,各民族員工都是一家人,很溫馨、很幸福!”每當員工說起在企業的感受,溫馨、幸福是出現最多的字眼。
楊文焰,木工班班長,侗族,今年51歲,貴州省錦屏縣人。2010年,在外出打工時,聽朋友介紹說浙江龍游有一家“少數民族企業”對少數民族員工特別好,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辭掉了原單位的工作,只身一人來到浙江龍游。
剛來龍游,他人生地不熟,普通話也講不好,與工友溝通較為困難。楊不周親自找其談心,詳細了解其家庭情況。在得知其老婆帶兩個孩子在家務農,還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家庭經濟較為困難之后,楊不周找來同鄉的年輕人教楊文焰普通話,另外還叫車間主任手把手地教他木工技術,并安排他赴廣州、杭州等地參加培訓學習,讓他盡快地掌握生產技術。
兩年后,楊文焰成為企業生產技術骨干,并當上了木工班的班長。工資收入從剛來時的每月4000多元提高到9000多元,年收入達到近13萬元,是在老家的6倍多。2019年,他老婆的戶口也從貴州錦屏遷到浙江龍游,也被安排到企業上班。在楊不周的幫助下,兩個孩子也在龍游讀書。老楊在龍游買了房子,還買了車。談起到龍游幸福的生活,楊文焰十分深情地說,“十分感謝楊總給我們少數民族兄弟的關愛與幫助!他是我們少數民族員工的知心兄弟。”
像楊文焰這樣的故事,在企業里還有很多很多。
員工不僅僅有旅游、過節禮包等豐富的福利,而且每年春節回家,企業還會報銷車票,有的偏遠地區還會安排專車接送,即使是需要跨越多個省份的貴州凱里、云南文山紅河自治州等地,只要員工有需要,公司就會安排車輛。一項項暖心的舉措讓少數民族員工的心和企業緊緊相連。楊不周是少數民族職工的“貼心人”。
彰顯民建會員“公益情”
“我們幾個合伙人都是從底層一路摸爬滾打拼上來的,當遇到困難時,我們也曾受到他人的鼎力相助。所以我們很能理解遇上困難的人的難處。當他人遇到困難時,只要有需要,我們十分愿意出力。”說起做公益的初心,楊不周這樣說道。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楊不周一方面做好企業內部的疫情防控,大量采購防疫物品發放給員工,做好廠房的消毒;另一方面又捐款3.8萬元給紅十字會,為疫情防控貢獻民建人的一份力量。
他還積極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他購買貧困地區河北豐寧的農副產品3萬余元。這批農副產品全部用于企業食堂,不僅進行了消費扶貧,而且還讓企業員工品嘗到了不一樣的地方特色農副產品。
楊不周的一位合伙人是退伍軍人,在和合伙人的長期接觸中,退伍軍人身上擁有的信念堅定、吃苦耐勞、勇于進取的品質,讓他對退伍軍人這個群體肅然起敬。每年八一前夕,楊不周都會拿出2萬余元,與合伙人一起參與當地人武部組織的慰問退伍老兵活動。
楊不周,彰顯了民建會員的責任擔當,奏響了民族團結與企業發展“雙贏”樂章!
(作者毛朝陽系民建衢州市直三支部主委;姚磊系衢州市總工會新聞中心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