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州民建機關變化看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09-12-21 18:50:59
|
作者: 吳建英
六十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是滄海一粟,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極不平凡的60年。60年來,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中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駛上了快車道,民主政治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更是從遭受重創走向鞏固和完善。我自1982年8月進入民建、工商聯工作,親身經歷了湖州民建機關在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引導下,從恢復組織活動到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對當時國內階級狀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明確指出各民主黨派已發展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鄧小平同志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各民主黨派成員,搬走了壓在他們身上的大石頭,民主黨派成員開始煥發生機,原先遭受“文革”破壞,完全停止活動的各級民主黨派組織開始重建。湖州民建也跟各地民主黨派一樣,從1979年下半年起,開始了艱巨的恢復重建工作。 記得剛到湖州民建機關工作之時,由于歷史的原因,民建與工商聯一直以來工作性質、工作對象基本一致,所以兩家合署辦公,對外二塊牌子、一套班子,領導交叉任職。當時除了工商聯有3位專職干部外,各民主黨派都沒有專職工作人員。而在民建、工商聯工作的主要是一些原工商業者民建會員,他們有的已經退休,有的還在單位上班,但他們都絲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無償地為民建組織恢復重建積極努力工作。
民建、工商聯最初是租借房管處的房子辦公,地點是在馬軍巷臨河邊的一條小巷中,當時叫工農路,辦公室很小而且陰暗,后來在統戰部的幫助下,民建、工商聯辦公地點從工農路136號搬到了少年路6號(現在的月河街8號),與市政協在一起,有了一間辦公室。而其他的黨派,那時還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所以也沒有辦公室,有時需要研究工作,他們會臨時來政協辦公樓會議室碰頭開會。
恢復活動初期,民主黨派的主要工作在于抓緊時間恢復各自的組織系統。那時辦公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專職干部,沒有專項經費,沒有現代化的辦公設施,只有一部電話用于對外聯系,也沒有打字機,需要印發聯系登記表、通知召開會議等,全憑手工一筆一劃地刻寫蠟紙,然后由工作人員開動“11號汽車”分頭走訪(因為大多數會員家里沒有電話,聯系還是以走訪為主)。大家齊心協力,很快就完成了對會員的登記工作,并根據實際情況,成立4個學習小組,民建市委會開始了正常的組織活動。
1982年,隨著鈕守章同志的調入,民建有了第一位專職領導人員,但工作仍與工商聯合在一起,兩家人工作不分彼此,積極開展咨詢培訓及協助黨落實對原工商業者政策工作,對外統稱“兩會”。1984年,在市委統戰部的關心、協調下,市委、市政府對工商聯落實了房產政策。在原市工商聯舊址上,由市政府撥款建造工商聯辦公大樓。1985年1月,700多平方米的工商聯辦公大樓落成,民建市委會與其他各黨派一起,搬遷至馬軍巷獅象弄2號工商聯辦公大樓辦公,坐在寬敞明亮的新大樓里,大家的心情格外舒暢,這時的民建才真正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辦公地點。
1986年8月至12月,先后調入了2位干部。1988年8月,經市編委批準,市委會設立了組宣科,并又從工商聯調入1名干部。這時“兩會”的工作側重點開始有所不同,民建作為一個參政黨,更多地側重于加強組織建設,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以及開展咨詢培訓工作。而工商聯作為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民間商會,更多地發揮其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中的積極作用,因此原來與工商聯合署辦公,二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情況已完全發生改變。特別是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的頒發,使民主黨派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中央14號文件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一個參加、四個參與”保證了各民主黨派有效地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文件同時還對加強民主黨派機關建設,提高機關干部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以及干部的管理、任用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中央的文件猶如一道甘甜的雨露滋潤著民主黨派成員的心,也給了民主黨派機關干部極大的鼓舞。
1995年底,市政府為了進一步落實對市工商聯的房產政策,在市政府東大院給民建市委會機關安排了4間辦公用房,從此民建機關不僅擁有了寬敞的辦公場所,而且第一次有了一間會議室,市委會舉行會議、會員開展支部活動也有了固定的場所。同時市委會還購置了電腦,徹底淘汰了原先需要一字一字敲擊的打字機,大大提高了編發文件、簡訊等工作效率。為了方便工作,還由市財政部門給5 個黨派共同配備了一輛公務用車。
2001年9月,隨著雄偉壯觀的市政府行政中心的落成,市委會機關又隨市政府一起搬遷至仁皇山行政中心大樓,并由市財政給每個黨派配備了嶄新的辦公桌椅,機關環境優美,配套設施一應俱全。2005年后又由市財政給各民主黨派機關配備了公務用車,從而大大方便了黨派工作的開展。
不僅在辦公的硬件上民主黨派機關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在民主黨派機關干部的調任、培養等方面,更是與以前有了天壤之別。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頒布實施,民主黨派機關干部與黨政部門的干部一樣明確為公務員身份,具有了更大的平等性。進入黨派機關也必須參加統一的公務員招錄考試,不僅保障了黨派機關干部進入的渠道,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民主黨派機關干部的素質。同時,完善的掛職、下派、輪訓等后續培養途徑,為提高民主黨派機關干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保障了民主黨派機關為履行參政黨職能提供服務的能力。
總之,如今的民主黨派機關,無論是辦公條件的硬件設施,還是干部隊伍素質的軟件建設,都已較恢復活動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緣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60年來的不斷鞏固和完善,從中也折射出60年來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蓬勃發展。
(作者系湖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對當時國內階級狀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明確指出各民主黨派已發展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鄧小平同志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各民主黨派成員,搬走了壓在他們身上的大石頭,民主黨派成員開始煥發生機,原先遭受“文革”破壞,完全停止活動的各級民主黨派組織開始重建。湖州民建也跟各地民主黨派一樣,從1979年下半年起,開始了艱巨的恢復重建工作。 記得剛到湖州民建機關工作之時,由于歷史的原因,民建與工商聯一直以來工作性質、工作對象基本一致,所以兩家合署辦公,對外二塊牌子、一套班子,領導交叉任職。當時除了工商聯有3位專職干部外,各民主黨派都沒有專職工作人員。而在民建、工商聯工作的主要是一些原工商業者民建會員,他們有的已經退休,有的還在單位上班,但他們都絲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無償地為民建組織恢復重建積極努力工作。
民建、工商聯最初是租借房管處的房子辦公,地點是在馬軍巷臨河邊的一條小巷中,當時叫工農路,辦公室很小而且陰暗,后來在統戰部的幫助下,民建、工商聯辦公地點從工農路136號搬到了少年路6號(現在的月河街8號),與市政協在一起,有了一間辦公室。而其他的黨派,那時還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所以也沒有辦公室,有時需要研究工作,他們會臨時來政協辦公樓會議室碰頭開會。
恢復活動初期,民主黨派的主要工作在于抓緊時間恢復各自的組織系統。那時辦公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專職干部,沒有專項經費,沒有現代化的辦公設施,只有一部電話用于對外聯系,也沒有打字機,需要印發聯系登記表、通知召開會議等,全憑手工一筆一劃地刻寫蠟紙,然后由工作人員開動“11號汽車”分頭走訪(因為大多數會員家里沒有電話,聯系還是以走訪為主)。大家齊心協力,很快就完成了對會員的登記工作,并根據實際情況,成立4個學習小組,民建市委會開始了正常的組織活動。
1982年,隨著鈕守章同志的調入,民建有了第一位專職領導人員,但工作仍與工商聯合在一起,兩家人工作不分彼此,積極開展咨詢培訓及協助黨落實對原工商業者政策工作,對外統稱“兩會”。1984年,在市委統戰部的關心、協調下,市委、市政府對工商聯落實了房產政策。在原市工商聯舊址上,由市政府撥款建造工商聯辦公大樓。1985年1月,700多平方米的工商聯辦公大樓落成,民建市委會與其他各黨派一起,搬遷至馬軍巷獅象弄2號工商聯辦公大樓辦公,坐在寬敞明亮的新大樓里,大家的心情格外舒暢,這時的民建才真正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辦公地點。
1986年8月至12月,先后調入了2位干部。1988年8月,經市編委批準,市委會設立了組宣科,并又從工商聯調入1名干部。這時“兩會”的工作側重點開始有所不同,民建作為一個參政黨,更多地側重于加強組織建設,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以及開展咨詢培訓工作。而工商聯作為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民間商會,更多地發揮其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中的積極作用,因此原來與工商聯合署辦公,二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情況已完全發生改變。特別是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的頒發,使民主黨派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中央14號文件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一個參加、四個參與”保證了各民主黨派有效地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文件同時還對加強民主黨派機關建設,提高機關干部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以及干部的管理、任用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中央的文件猶如一道甘甜的雨露滋潤著民主黨派成員的心,也給了民主黨派機關干部極大的鼓舞。
1995年底,市政府為了進一步落實對市工商聯的房產政策,在市政府東大院給民建市委會機關安排了4間辦公用房,從此民建機關不僅擁有了寬敞的辦公場所,而且第一次有了一間會議室,市委會舉行會議、會員開展支部活動也有了固定的場所。同時市委會還購置了電腦,徹底淘汰了原先需要一字一字敲擊的打字機,大大提高了編發文件、簡訊等工作效率。為了方便工作,還由市財政部門給5 個黨派共同配備了一輛公務用車。
2001年9月,隨著雄偉壯觀的市政府行政中心的落成,市委會機關又隨市政府一起搬遷至仁皇山行政中心大樓,并由市財政給每個黨派配備了嶄新的辦公桌椅,機關環境優美,配套設施一應俱全。2005年后又由市財政給各民主黨派機關配備了公務用車,從而大大方便了黨派工作的開展。
不僅在辦公的硬件上民主黨派機關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在民主黨派機關干部的調任、培養等方面,更是與以前有了天壤之別。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頒布實施,民主黨派機關干部與黨政部門的干部一樣明確為公務員身份,具有了更大的平等性。進入黨派機關也必須參加統一的公務員招錄考試,不僅保障了黨派機關干部進入的渠道,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民主黨派機關干部的素質。同時,完善的掛職、下派、輪訓等后續培養途徑,為提高民主黨派機關干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保障了民主黨派機關為履行參政黨職能提供服務的能力。
總之,如今的民主黨派機關,無論是辦公條件的硬件設施,還是干部隊伍素質的軟件建設,都已較恢復活動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緣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60年來的不斷鞏固和完善,從中也折射出60年來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蓬勃發展。
(作者系湖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