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變遷
發布時間:2009-12-22 10:56:34
|
作者: 龔澤球
我的老家在義烏,解放前乃至到改革開放之初,義烏還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縣。手搖撥浪鼓,肩挑貨郎擔,走村串巷,哪怕風雪嚴冬,貨郎們含辛茹苦地做著“雞毛換糖”的生意。這是義烏人貧窮、無奈之舉。現在市區里的“雞毛換糖”塑像,就是當年義烏人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后,義烏人在黨的領導下,以“雞毛換糖”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經過數十年的奮斗,使義烏成了聞名于世的小商品海洋、一個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中型城市。到2008年底,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的總攤位數超10萬個,經營總面積近80萬平方米,匯集43個行業,1901個大類,40多萬種商品,年成交額達492.3億元,連續18年居全國專業市場營業額首位;商品出口到21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與21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經貿關系;國內建立了覆蓋250多個城市的銷售網絡體系,180余條汽車運輸線路,5條鐵路專運線路,以及通往廣州、深圳、汕頭、廈門、???、上海、北京等城市的10多條航線,打通了義烏市場到全國各地的商品流通脈絡;到2007年,包括新疆、內蒙古、青海和烏拉圭、烏克蘭、尼日利亞、阿聯酋的迪拜、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在內,義烏小商品分市場達到29家,形成境內外相互呼應的市場網絡?,F在,義烏已初步形成“買全球貨、賣全球貨”的國際大市場格局。聯合國及我國外交部在義烏設立采購信息中心,義烏還建立了國家小商品景氣指數,即“義烏指數”。義烏已成為全國百強縣,排名第12位。
改革開放初的義烏,縣府所在的稠城鎮,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僅一萬人左右;最“牛”的縣前街,寬不足三米(當時人們叫它“扁擔街”,意思是一根扁擔橫行可以通過,兩根扁擔同時橫行就通不過了),長不足一里;最熱鬧的黃鱔街,其實是解放前每逢三、六、九集市的露天市場(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初,市場已難得見到);縣城沒有五層以上的房子;市民們根本沒有公交這個概念……到2008年底,義烏市區總面積已達28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達80多平方公里;市域總人口160多萬人,市區常住人口80多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近40萬人),每天流動人口超過20萬人,到義烏工作的非常住人口有100多萬人;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義烏設有常駐機構,外籍常住人數過萬人;市區高樓林立,街衢寬敞,陸、空立體交通成網……
改革開放初,我家離縣城不足五公里,村子跨在縣城到縣內第二大鎮——佛堂鎮的“大路”兩旁。所謂大路只能通獨輪手拉車,窄處不足一尺,最寬處也不足一米。自從我有了家小之后的近二十年時間里,逢過年過節回老家,家兄到火車站接我們回老家的交通工具從獨輪手拉車,到雙輪手拉車、手扶拖拉機、三輪蹦蹦車、四輪“皮卡”,直到換為漂亮的轎車;“大路”也相應地從田埂路,到機耕路、馬路,直到六十米紅線的城市主干道,我們的小村子也進入了城市的中心區。
改革開放初,我們村是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全是面對紅土背朝天的農民,全村像樣一點的民房沒有一間,村民們的生活十分貧困,電燈、電話、汽車多數村民聽也沒有聽說過。出門全靠步行,燒的全是柴草,住的是與家畜同室的混居?,F在,生產大隊已改成居民委員會,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居委會辦起了多個相當規模的市場,建立了老年活動中心、居民娛樂中心(內有戲班、戲臺等諸多設施)、大酒店,規劃30層以上的高樓正在籌建之中;居民們住的大多為“洋房”,不少還住上了別墅;幾乎家家都是工廠老板或店主,千萬元戶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全國著名企業——夢娜襪業就是從這里起步的;沿街店面整齊美觀,商品琳瑯滿目;過去荒頹的塔山,也建成了市區中的美麗公園,原來的山坡地,也已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們競逐的黃金地段(本世紀初,多層房價已高達1.5萬元/平方米);公交終點站就設在居委會大樓前,公交車多達十多路,幾乎不到一分鐘就有一班公交車路過,加上各種私家車,出行變得十分方便;家電、手機、高檔家具早已不再是什么新玩意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在改革開放初,大多數人連做夢也不敢想。今天,走進天堂的“農民”們,自然對黨無限感激,對走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
老家的變遷可以說是60年來中國滄桑巨變中的一個縮影。這一切的變化,都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都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系衢州市委會名譽主委)
改革開放初的義烏,縣府所在的稠城鎮,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僅一萬人左右;最“牛”的縣前街,寬不足三米(當時人們叫它“扁擔街”,意思是一根扁擔橫行可以通過,兩根扁擔同時橫行就通不過了),長不足一里;最熱鬧的黃鱔街,其實是解放前每逢三、六、九集市的露天市場(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初,市場已難得見到);縣城沒有五層以上的房子;市民們根本沒有公交這個概念……到2008年底,義烏市區總面積已達28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達80多平方公里;市域總人口160多萬人,市區常住人口80多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近40萬人),每天流動人口超過20萬人,到義烏工作的非常住人口有100多萬人;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義烏設有常駐機構,外籍常住人數過萬人;市區高樓林立,街衢寬敞,陸、空立體交通成網……
改革開放初,我家離縣城不足五公里,村子跨在縣城到縣內第二大鎮——佛堂鎮的“大路”兩旁。所謂大路只能通獨輪手拉車,窄處不足一尺,最寬處也不足一米。自從我有了家小之后的近二十年時間里,逢過年過節回老家,家兄到火車站接我們回老家的交通工具從獨輪手拉車,到雙輪手拉車、手扶拖拉機、三輪蹦蹦車、四輪“皮卡”,直到換為漂亮的轎車;“大路”也相應地從田埂路,到機耕路、馬路,直到六十米紅線的城市主干道,我們的小村子也進入了城市的中心區。
改革開放初,我們村是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全是面對紅土背朝天的農民,全村像樣一點的民房沒有一間,村民們的生活十分貧困,電燈、電話、汽車多數村民聽也沒有聽說過。出門全靠步行,燒的全是柴草,住的是與家畜同室的混居?,F在,生產大隊已改成居民委員會,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居委會辦起了多個相當規模的市場,建立了老年活動中心、居民娛樂中心(內有戲班、戲臺等諸多設施)、大酒店,規劃30層以上的高樓正在籌建之中;居民們住的大多為“洋房”,不少還住上了別墅;幾乎家家都是工廠老板或店主,千萬元戶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全國著名企業——夢娜襪業就是從這里起步的;沿街店面整齊美觀,商品琳瑯滿目;過去荒頹的塔山,也建成了市區中的美麗公園,原來的山坡地,也已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們競逐的黃金地段(本世紀初,多層房價已高達1.5萬元/平方米);公交終點站就設在居委會大樓前,公交車多達十多路,幾乎不到一分鐘就有一班公交車路過,加上各種私家車,出行變得十分方便;家電、手機、高檔家具早已不再是什么新玩意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在改革開放初,大多數人連做夢也不敢想。今天,走進天堂的“農民”們,自然對黨無限感激,對走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
老家的變遷可以說是60年來中國滄桑巨變中的一個縮影。這一切的變化,都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都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系衢州市委會名譽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