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從嫘祖首先發明用蠶絲織布始,悠悠幾千載,中國的絲綢衣被天下,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符號,一個文化基因。史籍載,越地“歷來重農桑、事機織,以此為生。”會稽郡有“絲綿衣帛之饒,覆衣天下”之美譽。從戰國時期的帛,到隋代的耀花綾,唐代的越羅、越綾,乃至五代十國的越絹,宋代的尼羅、寺綾,均是向朝廷進貢的名品。從古代的家庭作坊到如今的現代化企業,從“繅車之聲,連甍相聞”到電子提花織機,從紗、綾、繒、帛到真絲領帶、真絲家紡,人們從未停止過對絲綢的探索和改革。
而今,古代越綾的“妙著天下”正由紹興民建會員企業浙江好運來集團譜寫著新的輝煌。浙江好運來集團自1989年由民建會員胡士良從其前身“嵊州市華麗服裝領帶有限公司”白手起家開始,就和絲綢結下不解之緣。風雨十幾載,隨著不斷技改創新,不斷研究開發新產品,使絲綢這一傳統產品煥發新的魅力。
圍繞“絲”這個命題展開的種種思考,如胡士良所言,就是企業不斷為“絲”而“思”,進而“解結”的過程。他說:“所謂辦企業,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解結的過程,一個結解開了,又一個擺在你面前,等待你想方設法去解開;眼前的結解開了,又冒出一個新結……所以,回顧十多年的創業歷程,其實也沒有多大的驚濤駭浪,僅僅是在解一個接一個的結。”那么,作為嵊州市2008年“杰出企業家”,見慣了商海風云的胡士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狂瀾下的出口市場萎縮、價格下降,面對傳統絲綢業的困境,又是怎樣“解結”的呢?他又是怎樣掀起一場絲綢革命的呢?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絲織行業的生產設備及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無梭織機與計算機、傳感技術和變頻調速等現代化尖端科技的結合,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外表沉靜內斂的胡士良,不僅有慎密內省的睿智,也有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孜孜以求的堅韌。他敏銳地意識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業要發展,技改是關鍵,必須不斷改良生產設備和技術,實現生產的現代化,創造高品質產品。從2001年起,公司在新型設備方面的投入已超過1億元人民幣,分階段從意大利引進了國際上最先進的電腦真絲提花織機,并配置了國內最先進的電子染整機、牽引機、定型機等一系列真絲面料加工設備。與此同時,在工業園區,占地約140畝的現代化新廠區也竣工落成,使公司擁有100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子提花寬幅織機和絲線染色絲綢印花生產線,成為國內服飾領帶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被中國服裝協會評為2008年服裝行業“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和“銷售利潤率”百強企業。
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紡織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胡士良卻在危機中看到了機遇。好運來進行了有效的戰略調整,果斷出招,加快設備更新換代,發展生態紡織,提升產品檔次,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升級,鞏固行業領先地位。2009年,公司總投資1.45億元,擴展廠房7萬平方米,淘汰部分落后的生產設備,購置先進的真絲改性和高檔智能提花織造關鍵設備289臺套,計劃實現年產500噸功能性(改性)真絲與高檔絲綢織物的生產能力。
海納百川 匯聚人才
身為好運來集團董事長的胡士良,對企業技術改造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技改不僅是先進設備的投入,也包括人才的開發培養、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好運來把人才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胡士良求賢若渴的情懷和禮賢下士的態度至今仍令公司許多高管難以忘懷,總經理楊育杰對此就有深切的體會。浙大科技園第一次見面,兩人相談甚歡,胡士良第二天就邀請楊育杰商談,在飯桌上就開誠布公邀請楊育杰加盟。當時楊育杰深感唐突,但最后“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被感動了,還有公司的發展目標也吸引了我。”楊育杰如是說。他放棄了杭城優越的工作來到嵊州,做了好運來的職業經理,令胡士良如虎添翼。
為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胡士良摒棄非理性的家族式管理,實行股份制。采用市場化選人和用人機制,以人為本、舉賢任能、充分授權;建立尊重個人、以發展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文化留人的留人機制。大批外來人才“有鳳來儀”,進入管理高層。
好運來公司不僅注重招賢納士,更重視提升人才的素質,用好人才,努力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注重學習的胡士良不僅利用一切機會替自己充電:在清華讀MBA和高級廠長經理研修班,到杭州參加復旦大學組織的管理知識培訓,在澳門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更是注重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他把“學習、勤儉、誠信、質量、精細、創新”十二字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公司建有以總經理為組長,黨支部書記和工會主席為副組長的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三位一體”的企業文化建設平臺。富有親和力、凝聚力、感召力的陽光管理理念,完善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使好運來擁有優良的人才成長環境、開闊的事業發展空間、有效的人本激勵機制,公司內部機構和制度日趨健全,管理日趨規范,為公司加快技改,開發新一代產品創造了條件。
修身立德業 人文拓品牌
胡士良認為,產品同質化的年代,平庸的產品永遠無法取得消費者長久的認同,加強品牌的文化訴求,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形成品牌影響力。
千絲萬縷的蠶絲編織著瑰麗的絲織品,也編織著胡士良的經緯人生。企業的發展如同人生的修煉,修煉到幾重便有幾重的了悟和境界。沒有一種清醒的固守和認知,也就沒有開拓和創新。“我這人也沒其他的嗜好,既不會打牌,又不喜煙酒,剩下的也只有看書了”。沉靜的個性使胡士良少了諸多商人的浮華,凸顯出一種儒雅的氣質。不善交際使他省卻了許多推杯換盞的應酬,多了潛心思索的時間。
“好運來”牌領帶是浙江名牌,“好運來”是浙江省著名商標。有人說,品牌的核心會透露出一種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創造性地體現在優質的產品與完善的服務體系當中,并賦予產品更加完美、豐富的功能,增加產品的科技與文化附加值,這就是好運來公司所實施的品牌戰略的內涵,也是公司在打造自主品牌過程中一以貫之的理念。
翻閱好運來制作精良、印刷精美的宣傳冊時,會發現一條條時尚雅致的領帶邊,配著這樣的文字:
“你不知道人生是否真有定數,但你相信,人生一定會有成功/機遇和好運,就如秋日午后的一縷清風,專心去品味吧/你可以感知她的微笑和呢喃,就在身邊,靜靜地看你走過/好運來,寫在成功邊緣的專注。
給自己一點時間/可以是漫長旅程出發的前夜,也可以只是一個平常的周末黃昏/給自己一點心靈與自然對笑的時間,給自己一點領悟人生的時間/手握靈珠,心開天簌,真知無印,大道無痕/睿智之光伴隨好運來。
選擇好運來,好運自然來。……”
清雋的文字折射出暖暖的溫情,充滿禪機理趣的語言給人以靈犀一點的通透。這不僅僅是一條領帶,也是人身的點綴,是人生的啟迪,是人性的光輝。有時它是搏擊人生的自信之本,有時它是吹散心頭陰霾的春日熏風,有時它是撥開迷霧的靈光乍現……而這一切,皆由“好運來”產品而傳遞給消費者,也體現了品牌設計者的人文關懷理念。
生態紡織 妙著天下
好運來公司始終把產品創新作為生存發展之本。公司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在產業深度上下功夫,不斷開發新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近年來,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態紡織新品,取得絲綢業的革命性突破。
如今,具有綠色、環保、抗菌、防皺等特點的功能性生態真絲產品,已成為全球消費時尚,市場前景廣闊,開發此類高檔生態紡織品是應對綠色壁壘、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最佳途徑之一,是國內紡織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好運來公司高水平的技術開發隊伍經過長期研究,攻克了天然絲改性世界難題,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性(改性)真絲工藝技術”,被授予“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獲中國紡織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真絲改性抗菌技術是在真絲抗菌技術上的重大革命性突破,對大腸桿菌和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完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抑菌率達95%以上。真絲改性增重技術則是在提高原料制成率上的重大革命性突破。這兩項技術都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并被受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絲綢染整專家、東華大學教授周翔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認為:“功能性(改性)增重真絲技術,創新性地采用生物、化學技術,運用經水解的蛋白質和多官能團交聯劑對真絲纖維進行特殊處理,有效地改善了真絲制品易褪色、易縮易皺等缺點,平挺度、吸濕性能明顯提高,色牢度有所改善,抑菌效果突出。所用助劑和加工工藝不含有甲醛和有毒芳香胺等有毒物質,符合環保要求。該項成果的工藝技術和綜合水平為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絲綢業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根據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紡織工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投資方向(2009—2011年)》中的“絲綢行業———差別化、功能性纖維及高檔絲綢面料”的要求,好運來公司立足現有主業,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正在加快建設“年產500噸功能性(改性)真絲與高檔絲綢織物技改”項目。該項目土建工程已于2009年5月破土動工,至今已投入約800萬元。計劃建設工期兩年,投資回收期約四年。投產后,將新增產值約2.8億元,利潤約1900萬元,稅收約2000萬元。
“盛衰之機,雖關氣運,而有心者,必責諸人謀。”絲綢的生產與貿易,幾乎與中國文明本身一樣古老。在與中國傳統文明和文化相聯系的物產中,絲綢也許是最具代表性的。正是因為有許多象胡士良一樣的企業家以絲綢為業,殫精竭慮,實現著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正是因為有諸多“好運來”這樣的企業,繼往開來,掀開絲綢業發展的嶄新篇章,中華絲綢才得以再一次站在世界紡織業巔峰,續寫中國民族工業的輝煌。(陳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