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寧:銀行業需自我完善
發布時間:2010-01-28 09:25:18
|
作者: 袁華明
日前,在民建浙江省委會等部門主辦的“2009(杭州)村鎮銀行發展高峰論壇”期間,《市場導報》記者對話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研究員。
魏加寧指出,當前金融危機和金融理論的變遷有一定關系,他認為銀行業要實現自我完善,防范和控制風險。
《市場導報》:您說當前的金融危機和金融理論演變也有一定的關系,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其演變路徑?
魏加寧:在上世紀60年代初,實行“金融壓制”,嚴格限制市場準入,實際上這是由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實行壟斷經營,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價格和數量進行嚴格管制,結果是扭曲了資源配置,從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隨后便有了“金融深化”理論,主張放開市場準入,同時放開利率,也就是說,對最需要資金的部門,利率可以高一些,這樣可以使金融資源配置到更需要的部門。
后來又有了新的“金融約束”理論。提出適度和適當的限制市場準入、適度限制利率水平。但這一理論過于理想化。
《市場導報》:為什么說金融理論和金融危機有關?
魏加寧:經歷了上述三個理論之后,國際上對金融理論又提出了新的觀點,就是“金融創新理論”。強調市場的作用、反對政府對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產品進行監管,結果就發生了這次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先導的國際金融危機。
《市場導報》: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對金融理論又會有哪些影響?
魏加寧: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主流觀點認為,是美國的市場力量過強,市場失靈導致了此次金融危機。認為金融創新過度、市場監管缺位等都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現在這個討論還在進行中。
《市場導報》:那么,如何才能確保金融安全?
魏加寧: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金融危機。我們認為,就是由于這些國家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沒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安全網,比如說中央銀行缺少獨立性,比如說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缺乏存款保險制度安排等。發達國家中,這次美國在金融危機中未能及時調整和健全金融安全網,所以,它的金融安全網也存在漏洞。
《市場導報》:如何構建好金融安全網?
魏加寧:實際上,狹義的金融安全網就是存款保險制度。廣義的是金融救助。建設金融安全網要有三道防線:一是審慎監管,目的是維護信用秩序;二是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制度,目的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三是建立投資者保護機制,目的是保護中小投資者或中小存款人的利益。
《市場導報》:總體上的趨勢如何?
魏加寧:從趨勢上看,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存款保險,而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都在調整保險制度。還有一個趨勢是除了銀行之外,證券投資者可以建立保護基金,保險可以建立保障基金,這是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所以,現代金融安全體系由三道防線組建了金融安全網。
《市場導報》:銀行業是不是應該更加注重風險防控機制?
魏加寧:是的,銀行應當更加注重這方面的問題。銀行業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層面都要努力,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起步很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目前隨著金融機構的多元化,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機構的建立,更要在一開始就注意風險防范,避免造成金融領域的重大風險。
關于村鎮銀行發展,魏加寧表示,第一步是要讓公眾放心地在你那里存款。另外,要適時出臺存款保險制度,“如果有了存款保險這把保護傘,可大大地提高村鎮銀行的公信力和社會認可度。”魏加寧指出,村鎮銀行一定要差異化經營,要和大銀行有所不同,服務對象要有所區別。有些村鎮銀行在利益驅使下,服務對象偏離“三農”,傾向于在發達的縣城設立分支機構,求大求全,最后演變成同質化經營。這就違背了既定經營理念,偏離了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辦行宗旨,不利于村鎮銀行健康發展。
魏加寧指出,當前金融危機和金融理論的變遷有一定關系,他認為銀行業要實現自我完善,防范和控制風險。
《市場導報》:您說當前的金融危機和金融理論演變也有一定的關系,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其演變路徑?
魏加寧:在上世紀60年代初,實行“金融壓制”,嚴格限制市場準入,實際上這是由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實行壟斷經營,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價格和數量進行嚴格管制,結果是扭曲了資源配置,從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隨后便有了“金融深化”理論,主張放開市場準入,同時放開利率,也就是說,對最需要資金的部門,利率可以高一些,這樣可以使金融資源配置到更需要的部門。
后來又有了新的“金融約束”理論。提出適度和適當的限制市場準入、適度限制利率水平。但這一理論過于理想化。
《市場導報》:為什么說金融理論和金融危機有關?
魏加寧:經歷了上述三個理論之后,國際上對金融理論又提出了新的觀點,就是“金融創新理論”。強調市場的作用、反對政府對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產品進行監管,結果就發生了這次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先導的國際金融危機。
《市場導報》: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對金融理論又會有哪些影響?
魏加寧: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主流觀點認為,是美國的市場力量過強,市場失靈導致了此次金融危機。認為金融創新過度、市場監管缺位等都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現在這個討論還在進行中。
《市場導報》:那么,如何才能確保金融安全?
魏加寧: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金融危機。我們認為,就是由于這些國家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沒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安全網,比如說中央銀行缺少獨立性,比如說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缺乏存款保險制度安排等。發達國家中,這次美國在金融危機中未能及時調整和健全金融安全網,所以,它的金融安全網也存在漏洞。
《市場導報》:如何構建好金融安全網?
魏加寧:實際上,狹義的金融安全網就是存款保險制度。廣義的是金融救助。建設金融安全網要有三道防線:一是審慎監管,目的是維護信用秩序;二是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制度,目的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三是建立投資者保護機制,目的是保護中小投資者或中小存款人的利益。
《市場導報》:總體上的趨勢如何?
魏加寧:從趨勢上看,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存款保險,而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都在調整保險制度。還有一個趨勢是除了銀行之外,證券投資者可以建立保護基金,保險可以建立保障基金,這是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所以,現代金融安全體系由三道防線組建了金融安全網。
《市場導報》:銀行業是不是應該更加注重風險防控機制?
魏加寧:是的,銀行應當更加注重這方面的問題。銀行業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層面都要努力,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起步很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目前隨著金融機構的多元化,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機構的建立,更要在一開始就注意風險防范,避免造成金融領域的重大風險。
關于村鎮銀行發展,魏加寧表示,第一步是要讓公眾放心地在你那里存款。另外,要適時出臺存款保險制度,“如果有了存款保險這把保護傘,可大大地提高村鎮銀行的公信力和社會認可度。”魏加寧指出,村鎮銀行一定要差異化經營,要和大銀行有所不同,服務對象要有所區別。有些村鎮銀行在利益驅使下,服務對象偏離“三農”,傾向于在發達的縣城設立分支機構,求大求全,最后演變成同質化經營。這就違背了既定經營理念,偏離了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辦行宗旨,不利于村鎮銀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