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水波漣漪,竹洲橋畔春意盎然,座落于此地的寧波二中開學已兩周。3月22日,星期一,新的一周開始,二中舉行升旗儀式,全校師生集合在明媚的春光中,聆聽校領導簡要報告和上學期評選出來的品學兼優的學生名單。在向優秀學生頒發獲獎證書和“竹風助學獎學金”的嘉賓中有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名叫朱寶霆,他已是多次受寧波二中的邀請擔任頒獎嘉賓,給獲獎的優秀學生頒發“竹風助學獎學金”,以激勵廣大學子奮發學習,早日成為祖國棟梁之材。朱寶霆老人就是這項獎學金的設立人。
朱寶霆同志1978年從寧波二中退休,1980年加入民建,并在民建寧波市委會主辦的甬江業余學校任常務副校長,至2001年憩停,回家頤養天年。掐指一算,他在教育第一線勤勤懇懇工作了48個春秋。在家安度幸福晚年時,朱老常常捫心自問,我還能做些什么呢?重操舊業再上課堂已不可能,年歲不饒人!于是,他萌發出捐資助學的念頭。朱老老倆口的退休金每月約3000元,在寧波這個消費水平較高的沿海發達城市,這樣的收入并不算高,要拿出一部分進行助學,自己的家人能夠理解、支持嗎?朱老同老伴馮吟雪商量,每月拿出1000元作為助學費用。馮阿姨從心底里理解朱老心系教育的一片赤誠之情,欣然表示贊同。老倆口又向幾個子女說出這個想法,子女們也予以支持。
商定后,朱老立即付諸行動。2007年9月新學期開學之際,朱老來到寧波二中,向校領導談了心中這一懇切的意向:從現在開始,今后每月從本人退休工資中提取1000元,設立“寧波二中竹風助學獎學金”。為慎重起見,即與學校簽下書面協議。目前,朱老已捐贈寧波二中“竹風助學獎學金”共計3萬多元。為什么叫“竹風助學獎學金”呢?朱老提及,是取他和老伴的姓“朱、馮”之諧音“竹、風”組合而成,以共同見證他們那一份對國家、對社會、對下一代的責任,亦期望眾莘莘學子茁壯成長,成為國家優秀人才。
朱老的寬厚胸懷、慈善之情,猶如涓涓泉水,常常流向那些需要滋潤的禾苗。
去年9月間,寧波《東南商報》刊載寧波青年嚴意娜到甘肅省一邊遠山村支教,因當地經濟不發達,貧困學生多,學習用品十分匱乏,她呼吁大家幫助。朱老讀到這篇報道后,即去書店購置了50本《新華字典》,送到東南商報社請代為轉贈給嚴意娜支教學校的學生。與此同時,朱老想起自己的幾個子女曾就讀于孝聞小學接受啟蒙教育,如今他們均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都十分支持自己進行捐資助學。因此,朱老特意又多買了50本《新華字典》,以“一個退休教師”的名義,贈給孝聞小學,請學校分送給需要的老師和同學。
去年12月間,《東南商報》報道市怡江小學三年級學生舒淇姐弟家境十分困難,請求社會仁愛人士幫扶。朱老聞訊后獨自一人來到怡江小學,找到學校的相關老師一起來到舒淇家,看到舒淇的媽媽躺在床上,原來她因遭車禍被截去一條腿,半身癱瘓,一只手不能動,生活十分困難。朱老見此心情十分沉重,把身上僅有的200元錢拿出來給了舒家。今年春節前夕,朱老又到商鋪選購了兩條羊絨褲,讓老伴從家中找出5件毛衣,加上400元錢,一并送到舒家,讓他們也過一個歡樂的春節。舒媽媽十分感激,怡江小學的有關老師也對朱老稱道不已,朱老笑笑說,我是一個退休老人,能力有限,為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今年1月份,朱老為了實現兩年前提出的向西郊學校困難學生提供幫助的愿望,找到了該校校長丁如祥。丁校長明了來意后,說目前學校里沒有特困生,大多是農民工子弟,狀況一般。朱老了解到該校一年級一班有30個學生,他們都是農民工子弟。于是,朱老到商店選購了30雙球鞋,加上30本《新華字典》,送到一年級一班教室,分送到每一位小學生手中。孩子們捧著嶄新的字典和球鞋歡笑起來,一個個舉起小手,伸出兩個指頭作成“V”字型揮舞個不停。在場的學校領導、老師也受到感動。這時,朱老師站在教室后面,平靜的臉上露出一絲欣慰。
沒有大筆的銀行存款,住的是二居室的房改房,吃的是清淡的三餐,穿的是簡樸的衣衫,這就是朱老像大多數退休老人一樣的生活寫照。然而,在這樣一位平常老人的心里,卻有一種對教育事業、對貧困學子揮之不去的牽掛。朱老說,好事要做下去,今后還要把自己不多的遺產獻給社會。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有更多的人來共同關注和推動濟困助學之事,而我只是盡了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