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創新 打造特色 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民建基層組織
——民建全國先進基層組織嘉善縣總支綜述
發布時間:2011-09-16 11:46:31
|
作者: 何慧琴
嘉善民建于1986年10月組建支部,時有會員3人。2003年8月成立嘉善縣總支委員會。目前,共有會員41人,下設三個支部。近年來,嘉善縣總支緊緊依靠中共嘉善縣委和民建嘉興市委會的正確領導,積極爭取縣委統戰部的指導和支持,努力加強組織建設,積極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總支的活力和凝聚力明顯增強,參政議政水平有了顯著提高。2008年總支榮獲民建浙江省先進基層組織;2010年榮獲民建全國先進基層組織。
回顧近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相結合,著力提升民建隊伍整體素質。
首先,注重以質為主發展新會員。我們堅持好中選優,注重界別特色、年齡結構、個人素養、社會形象等因素發展新會員,著力推進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梯次化。總支自2003年至今共吸收了7名70后、1名80后新會員,特別是2006年以來發展的10名新會員平均入會年齡35.1歲。經過幾年的發展,總支會員平均年齡明顯下降,高學歷高職稱會員顯著增加,會員素質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黨政機關經濟管理干部、企業家、社會中介組織專業人士“三支隊伍”為主的組織結構,隊伍結構不斷優化。第二,加強骨干會員的培養。總支積極爭取和推薦優秀會員在人大、政協、政府任職,為會員成長創造機會和平臺。目前,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15人,占會員總數的比例達到36.6%,比例居縣內各民主黨派之首;任縣工商聯副主席1人、副會長2人,副科級領導2人,副處級以上領導3人(其中在職1人)。每年總支還積極組織會員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及選拔活動,通過老會員的“傳、幫、帶”,積極引導年輕會員開拓進取,在自己的崗位及黨派工作上創先爭優。第三,健全組織架構和制度。不斷推進總支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在原有三個支部的基礎上,先后成立了七個專門委員會,并細化和落實分工責任制。先后制訂和完善學習、會議、活動、評優獎勵、分工聯系等制度。注重縣內交流與縣外民建組織交流相結合、專題考察與聯誼聯絡活動相結合,先后赴沙家浜、黃炎培故居、中共“一大”會址等地參觀考察;并將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建會章會史、時事政治等知識的學習與會的活動有機結合,提高了會員的政治意識、黨派角色和理論素養,組織的活力和凝聚力得到不斷增強。
二、堅持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相結合,著力提升參政議政水平
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發揮政黨作用、擴大社會影響、樹立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為此,總支注重發揮整體優勢,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搭建好參政議政平臺。2005年,總支在全縣各民主黨派以及全市各民建支部中率先創建《嘉善民建》刊物,加強會員間、組織間的信息溝通和聯系。下發會員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表,不定期召開經濟形勢報告會、研討會,為全體會員搭建參政議政平臺;建立提案議案會商制度,每年“兩會”前夕,總支事先下發參政議政參考議題,考慮到會員工作視野的局限性,“兩會”期間召開委員代表專題會議,交流修改完善提案議案建議,群策群力,著力提升“兩會”提案議案質量水平。近五年來,總支共提交省人大議案3件,市政協提案17件,向縣“兩會”提交提案83件,議案2件,其中集體提案26件(每年大會發言1—2篇)。多篇提案獲中領導批示,很多建議得到采納并及時辦理。
二是著力提高參政議政成效。為充分發揮民建的優勢和特色,我們連續幾年圍繞經濟轉型升級、行業協會建設、水環境保護整治、現代服務業發展等主題深入跟蹤調研,提出有深度的系列調研文章,受到黨委政府和政協的關注和肯定。先后就房價、水環境整治、世博經濟等議題參加政協組織的電視實訪訪談節目,承擔縣政協關于交通“六個一”工程、城鄉一體化、“兩新工程”等重點調研課題任務,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是積極參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活動。積極參加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召開的“十二五”規劃、部分鄉鎮行政區域調整、重要人事變動等有關重大事項的情況通報會、協商會、意見征求會等,實事求是提出意見建議。我總支共有9名會員分別擔任了縣紀委、縣委組織部、縣檢察院、縣公安局等部門的特約監督員,他們認真參加視察、檢查和縣政協組織的“行風民主評議”等民主監督活動,主動聽取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積極參加相關部門意見征求會,建議督促相關部門整改,較好地履行了民主監督職能。近三年來,3人次被評為優秀民主監督員,1人被評為市政協優秀委員,6人次被評為縣政協優秀委員。
三、堅持會內和會外服務相結合,著力提升組織影響力和凝聚力
一是引導扶貧幫困,樹民建良好社會形象。引導和組織動員會員致富不忘社會責任,熱心參與扶貧助學,賑災濟困等社會公益事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會員企業羅星閣賓館成為我縣首批“非典”定點隔離點,為我縣成功抗擊“非典”作出了突出貢獻;企業家會員田申生捐資建成一條接軌上海的鄉鎮公路,結對資助5名貧困小學生,捐款抗擊非典,被評為民建中央抗非典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底,總支組織開展“捐資助學”結對活動,為品學兼優但家境貧困的初、高中學生雪中送炭,幫助完成學業。5.12四川大地震后,會員與會員企業共捐助資金36.7萬元。總支還每年組織會員參與“三下鄉”活動,送書籍、送科技、送知識下鄉,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等。
二是組織幫扶促調,服務會員和會員企業。在服務社會的同時,總支也非常關心重視組織內部成員的生產生活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例如:充分發揮民建組織優勢,積極與縣商業局(商業總公司)、縣工商聯協商,解決養老保險的后顧之憂等。總支也注重發揮各會員的專業優勢,組織會內各會員間的互幫互助,資源互補,開展政策咨詢、法律咨詢、財務咨詢、科技咨詢等服務。幫助企業解決了引進人才子女就學難、就醫難等問題,通過會內服務與會外服務的開展,使會員與企業感受到民建組織大家庭的溫暖,增強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民建組織的對外形象、社會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作者系嘉善縣總支主任)
回顧近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相結合,著力提升民建隊伍整體素質。
首先,注重以質為主發展新會員。我們堅持好中選優,注重界別特色、年齡結構、個人素養、社會形象等因素發展新會員,著力推進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梯次化。總支自2003年至今共吸收了7名70后、1名80后新會員,特別是2006年以來發展的10名新會員平均入會年齡35.1歲。經過幾年的發展,總支會員平均年齡明顯下降,高學歷高職稱會員顯著增加,會員素質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黨政機關經濟管理干部、企業家、社會中介組織專業人士“三支隊伍”為主的組織結構,隊伍結構不斷優化。第二,加強骨干會員的培養。總支積極爭取和推薦優秀會員在人大、政協、政府任職,為會員成長創造機會和平臺。目前,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15人,占會員總數的比例達到36.6%,比例居縣內各民主黨派之首;任縣工商聯副主席1人、副會長2人,副科級領導2人,副處級以上領導3人(其中在職1人)。每年總支還積極組織會員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及選拔活動,通過老會員的“傳、幫、帶”,積極引導年輕會員開拓進取,在自己的崗位及黨派工作上創先爭優。第三,健全組織架構和制度。不斷推進總支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在原有三個支部的基礎上,先后成立了七個專門委員會,并細化和落實分工責任制。先后制訂和完善學習、會議、活動、評優獎勵、分工聯系等制度。注重縣內交流與縣外民建組織交流相結合、專題考察與聯誼聯絡活動相結合,先后赴沙家浜、黃炎培故居、中共“一大”會址等地參觀考察;并將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建會章會史、時事政治等知識的學習與會的活動有機結合,提高了會員的政治意識、黨派角色和理論素養,組織的活力和凝聚力得到不斷增強。
二、堅持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相結合,著力提升參政議政水平
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發揮政黨作用、擴大社會影響、樹立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為此,總支注重發揮整體優勢,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搭建好參政議政平臺。2005年,總支在全縣各民主黨派以及全市各民建支部中率先創建《嘉善民建》刊物,加強會員間、組織間的信息溝通和聯系。下發會員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表,不定期召開經濟形勢報告會、研討會,為全體會員搭建參政議政平臺;建立提案議案會商制度,每年“兩會”前夕,總支事先下發參政議政參考議題,考慮到會員工作視野的局限性,“兩會”期間召開委員代表專題會議,交流修改完善提案議案建議,群策群力,著力提升“兩會”提案議案質量水平。近五年來,總支共提交省人大議案3件,市政協提案17件,向縣“兩會”提交提案83件,議案2件,其中集體提案26件(每年大會發言1—2篇)。多篇提案獲中領導批示,很多建議得到采納并及時辦理。
二是著力提高參政議政成效。為充分發揮民建的優勢和特色,我們連續幾年圍繞經濟轉型升級、行業協會建設、水環境保護整治、現代服務業發展等主題深入跟蹤調研,提出有深度的系列調研文章,受到黨委政府和政協的關注和肯定。先后就房價、水環境整治、世博經濟等議題參加政協組織的電視實訪訪談節目,承擔縣政協關于交通“六個一”工程、城鄉一體化、“兩新工程”等重點調研課題任務,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是積極參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活動。積極參加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召開的“十二五”規劃、部分鄉鎮行政區域調整、重要人事變動等有關重大事項的情況通報會、協商會、意見征求會等,實事求是提出意見建議。我總支共有9名會員分別擔任了縣紀委、縣委組織部、縣檢察院、縣公安局等部門的特約監督員,他們認真參加視察、檢查和縣政協組織的“行風民主評議”等民主監督活動,主動聽取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積極參加相關部門意見征求會,建議督促相關部門整改,較好地履行了民主監督職能。近三年來,3人次被評為優秀民主監督員,1人被評為市政協優秀委員,6人次被評為縣政協優秀委員。
三、堅持會內和會外服務相結合,著力提升組織影響力和凝聚力
一是引導扶貧幫困,樹民建良好社會形象。引導和組織動員會員致富不忘社會責任,熱心參與扶貧助學,賑災濟困等社會公益事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會員企業羅星閣賓館成為我縣首批“非典”定點隔離點,為我縣成功抗擊“非典”作出了突出貢獻;企業家會員田申生捐資建成一條接軌上海的鄉鎮公路,結對資助5名貧困小學生,捐款抗擊非典,被評為民建中央抗非典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底,總支組織開展“捐資助學”結對活動,為品學兼優但家境貧困的初、高中學生雪中送炭,幫助完成學業。5.12四川大地震后,會員與會員企業共捐助資金36.7萬元。總支還每年組織會員參與“三下鄉”活動,送書籍、送科技、送知識下鄉,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等。
二是組織幫扶促調,服務會員和會員企業。在服務社會的同時,總支也非常關心重視組織內部成員的生產生活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例如:充分發揮民建組織優勢,積極與縣商業局(商業總公司)、縣工商聯協商,解決養老保險的后顧之憂等。總支也注重發揮各會員的專業優勢,組織會內各會員間的互幫互助,資源互補,開展政策咨詢、法律咨詢、財務咨詢、科技咨詢等服務。幫助企業解決了引進人才子女就學難、就醫難等問題,通過會內服務與會外服務的開展,使會員與企業感受到民建組織大家庭的溫暖,增強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民建組織的對外形象、社會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作者系嘉善縣總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