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促進我省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幾點建議
張明華委員代表民建浙江省委會的發言
發布時間:2009-12-02 16:25:22
|
作者: 執筆:張明華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就業方略,將擴大就業提升到戰略高度,把創業作為帶動就業的核心動力。中共浙江省委審時度勢,作出了《關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扎實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創業創新是富民之本、強省之源,全面推進個人、企業和其他各類組織的創業再創業,加快創新步伐,形成全民創業和全面創新的生動局面,是今后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截至2006年12月,全省共有各類企業611242戶,個體工商戶1837544戶,兩者合計達2448786戶。平均每萬人有市場主體476戶,遠遠高于全國263戶的平均水平,其中每萬人個體工商戶數361戶,位居全國第一。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和個體戶從業人數達到238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以下。
但是,我省創業和發展的總體特征是起步檔次低、數量擴張型、家族經營為主、發展方式粗放。在農村,一村一品,戶戶點火,村村冒煙,輕小集加,產品低端,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大,企業發展的空間在逐步縮小。在城鎮,居民創業的主要模式是從事個體工商戶,據工商部門統計,我省個體工商戶壽命不到2年的占31%,壽命在2到5年的占45%,壽命在10年以上的僅占5%,大量個體工商戶發展舉步維艱。
根據省政府“十一五”規劃指標,到2010年,全省要新增城鎮就業30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00萬人,加上外來民工的大量涌入,解決全省就業問題的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
因此,如何貫徹落實十七大提出的“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戰略方針,實現省委提出的“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目標,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為此,就如何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戰略舉措提出以下建議:
一、樹立創新理念,走出一條以創新提升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路子。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個人、企業和其他各類組織的創業再創業,其關鍵就是要在創業過程中貫通創新的理念。創新是靈魂、是動力,離開了創新的創業,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復創業,導致的結果也只能是“不創業等死,要創業找死”。必須從創新的角度來進行新一輪的創業,要高起點、低門檻、領域廣。一是新推出的創業項目要力求做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市場需求旺。二是不貪大求洋,不講初創規模,只求長遠效益和發展前景。三是不論一產、二產還是服務業,不論是創辦企業還是個體工商戶,只要有發展的空間、符合產業政策就可以進行創業。只有通過創新來提升創業,再通過創業來帶動就業,才是一條可持續的創業帶動之路。
二、加快平臺建設,為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功能齊全、層次多樣、適宜企業快速成長的“孵化器”。要以各市、縣(區)和高等院校為主要載體,形成創業的育成機制,建立適應不同創業群體的孵化體系,力爭在全省市、縣、鄉三級建立1000個以上小企業創業孵化器或創業示范街(區),入駐企業50000個以上,帶動就業人數30萬以上。一是通過整合現有的各類創業平臺,完善機制、提升功能、拓展規模,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二是通過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創辦各類創業孵化平臺,使民營企業逐步成為創辦創業孵化基地的主體;三是在現有鄉鎮工業功能區和各類工業園內劃出一定的用地指標,為創業企業提供標準廠房,拓展創業的功能;四是在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通過政策扶持設立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創業孵化平臺,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五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創業育成機制,為入駐企業提供創業融資、技術咨詢、經營診斷等方面的創業育成服務。
三、加大扶持力度,各級政府出臺并整合引導扶持創業的有關政策,為廣大創業者提供制度保障。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進一步梳理現有創業、就業相關政策,把扶持政策統一到“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導向上來;重點協調,做好服務,把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結合起來,把創業項目開發與創業培訓結合起來,把勞動者創業與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結合起來,形成項目開發、創業培訓、開業指導、小額貸款、稅費優惠、廠房補貼等相結合的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的工作機制,把勞動者創業作為促進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的重要途徑。實現創業環境的營造、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市場的開拓與政策扶持的良性互動。盡快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引導基金,用于鼓勵支持創業投資企業開展創投業務;盡快出臺并完善促進民營企業創辦孵化平臺的政策,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創業孵化基地的投入和管理;進一步完善為創業者提供貸款融資等方面的政策,為創業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四、優化創業環境,努力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完善的服務環境和全社會共同理解和支持的創業氛圍。各級政府要把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社會環境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職責,努力創造公平的創業環境,提高創業服務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激發更多的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自主創業,營造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氛圍。一是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一方面要加強對全體勞動者就業觀念的教育,增強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政府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就業觀念的教育,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努力為創業者營造一個寬松的創業環境。二是要打破行業壟斷,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禁止的行業,都要允許民營經濟進入,讓各種所有制經濟獲得平等競爭的權利。三是要放寬對自由職業者、個體勞動者和微型企業的管理,實行備案和非登記、非審批制度。四是要清理對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的各種收費,禁止對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隨意罰款和亂收費。五是要督促四大國有銀行提供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區域性中小銀行,發展民間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形成中小企業能貸到款的融資格局。六是要進一步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凈化創業環境、增加服務功能,形成“一站式”、一條龍的創業服務體系。
但是,我省創業和發展的總體特征是起步檔次低、數量擴張型、家族經營為主、發展方式粗放。在農村,一村一品,戶戶點火,村村冒煙,輕小集加,產品低端,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大,企業發展的空間在逐步縮小。在城鎮,居民創業的主要模式是從事個體工商戶,據工商部門統計,我省個體工商戶壽命不到2年的占31%,壽命在2到5年的占45%,壽命在10年以上的僅占5%,大量個體工商戶發展舉步維艱。
根據省政府“十一五”規劃指標,到2010年,全省要新增城鎮就業30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00萬人,加上外來民工的大量涌入,解決全省就業問題的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
因此,如何貫徹落實十七大提出的“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戰略方針,實現省委提出的“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目標,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為此,就如何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戰略舉措提出以下建議:
一、樹立創新理念,走出一條以創新提升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路子。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個人、企業和其他各類組織的創業再創業,其關鍵就是要在創業過程中貫通創新的理念。創新是靈魂、是動力,離開了創新的創業,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復創業,導致的結果也只能是“不創業等死,要創業找死”。必須從創新的角度來進行新一輪的創業,要高起點、低門檻、領域廣。一是新推出的創業項目要力求做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市場需求旺。二是不貪大求洋,不講初創規模,只求長遠效益和發展前景。三是不論一產、二產還是服務業,不論是創辦企業還是個體工商戶,只要有發展的空間、符合產業政策就可以進行創業。只有通過創新來提升創業,再通過創業來帶動就業,才是一條可持續的創業帶動之路。
二、加快平臺建設,為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功能齊全、層次多樣、適宜企業快速成長的“孵化器”。要以各市、縣(區)和高等院校為主要載體,形成創業的育成機制,建立適應不同創業群體的孵化體系,力爭在全省市、縣、鄉三級建立1000個以上小企業創業孵化器或創業示范街(區),入駐企業50000個以上,帶動就業人數30萬以上。一是通過整合現有的各類創業平臺,完善機制、提升功能、拓展規模,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二是通過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創辦各類創業孵化平臺,使民營企業逐步成為創辦創業孵化基地的主體;三是在現有鄉鎮工業功能區和各類工業園內劃出一定的用地指標,為創業企業提供標準廠房,拓展創業的功能;四是在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通過政策扶持設立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創業孵化平臺,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五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創業育成機制,為入駐企業提供創業融資、技術咨詢、經營診斷等方面的創業育成服務。
三、加大扶持力度,各級政府出臺并整合引導扶持創業的有關政策,為廣大創業者提供制度保障。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進一步梳理現有創業、就業相關政策,把扶持政策統一到“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導向上來;重點協調,做好服務,把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結合起來,把創業項目開發與創業培訓結合起來,把勞動者創業與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結合起來,形成項目開發、創業培訓、開業指導、小額貸款、稅費優惠、廠房補貼等相結合的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的工作機制,把勞動者創業作為促進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的重要途徑。實現創業環境的營造、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市場的開拓與政策扶持的良性互動。盡快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引導基金,用于鼓勵支持創業投資企業開展創投業務;盡快出臺并完善促進民營企業創辦孵化平臺的政策,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創業孵化基地的投入和管理;進一步完善為創業者提供貸款融資等方面的政策,為創業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四、優化創業環境,努力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完善的服務環境和全社會共同理解和支持的創業氛圍。各級政府要把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社會環境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職責,努力創造公平的創業環境,提高創業服務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激發更多的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自主創業,營造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氛圍。一是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一方面要加強對全體勞動者就業觀念的教育,增強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政府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就業觀念的教育,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努力為創業者營造一個寬松的創業環境。二是要打破行業壟斷,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禁止的行業,都要允許民營經濟進入,讓各種所有制經濟獲得平等競爭的權利。三是要放寬對自由職業者、個體勞動者和微型企業的管理,實行備案和非登記、非審批制度。四是要清理對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的各種收費,禁止對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隨意罰款和亂收費。五是要督促四大國有銀行提供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區域性中小銀行,發展民間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形成中小企業能貸到款的融資格局。六是要進一步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凈化創業環境、增加服務功能,形成“一站式”、一條龍的創業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