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孫蘭貞(上)
發(fā)布時間:2011-12-20 09:23:57
|
作者: 周其虹
辛亥革命前后的歲月
我的祖輩世居浙江省諸暨縣,我的奶奶孫蘭貞即出身于清末諸暨首富孫采承家。她是孫家的大小姐,沒有纏過足,是一位有新思想且秉性賢淑,有文化、有德行的女性,自幼上家庭私塾,讀“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和《古文觀止》等,能文能書,是諸暨縣城內(nèi)有名的才女。深得其父孫采承的喜愛和重視,16歲就掌管了全家的鑰匙。
這一年,孫家聘請了一名外教叫周學濂,就是我的爺爺。爺爺在孫家做教協(xié)及家教,教授孫家團防武裝操練并兼家庭教師,在日常的工作、接觸中,兩人互相傾慕但一切都是地下活動狀態(tài)。拿我爺爺?shù)脑捳f他來孫家只不過是找個暫時的棲身之地,他還有更遠大的志向,但沒有想到在孫家他遇到了我奶奶,這個支持他一生事業(yè),并相伴一生的人生伴侶。他更不能想到的是在他過世以后,這個偉大的女性,將他們共同養(yǎng)育的八個子女全部送入共產(chǎn)黨的懷抱之中。
我的爺爺周學濂,字殖敏,在認識我奶奶之前已經(jīng)有一段非常經(jīng)歷。他出身于清末官吏人家,自小就讀于私塾,少年時期立志報國,因此投筆從戎,進入清末清政府開辦的浙江武備學堂學習軍事,浙江武備只有一期畢業(yè)生,爺爺以第三名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被保送赴日本留學。不料,去日途中,在天津生了一場大病無法成行,只好返回諸暨。
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秋瑾、王金發(fā)等正在長江、浙江一帶組織策劃會黨,準備武裝起義。受革命思潮影響,滿懷愛國熱情、意氣風發(fā)的爺爺認識了秋瑾、王金發(fā)等人,并受委托輾轉把奶奶介紹給他們認識。爺爺后來講秋謹、王金發(fā)到諸暨募集經(jīng)費就是沖著孫家這棵大樹來的。此后,我奶奶瞞著父親孫采承多次偷偷將孫家的金條銀元交到我爺爺手上,再由爺爺交至秋謹、王金發(fā)手中,用于革命行動。
秋謹就義后,我爺爺與奶奶的戀情暴露。孫家在查帳時發(fā)現(xiàn)少了很多金條銀元,孫采承大怒之下逐出了我爺爺,并將我奶奶關于一小間中。我爺爺?shù)眯藕笤谄湮鋫鋵W堂同學斯烈的相助下,與夜間將我奶奶接出,同奔上海。在革命黨人的幫助下,我爺爺奶奶住進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冠華里一幢樓房。此時,惱羞成怒的孫采承公開申明孫家從此與孫蘭貞斷絕一切關系。我爺爺奶奶的婚姻在清末民初諸暨這個縣城中開了自由戀愛之先河,一時傳為佳話。
1911年,我爺爺隨陳其美參加了光復上海的戰(zhàn)斗,他率一個營的兵力攻入了吳淞口,取得了吳淞口戰(zhàn)役的勝利。后又被光復后的浙江軍政府派去鎮(zhèn)海在“新報仁”軍艦上擔任艦長,鎮(zhèn)守于鎮(zhèn)海港。可惜就在他準備在“新報仁”艦長的崗位上為革命大展宏圖之時,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48歲。
爺爺去世后我奶奶年輕守寡,一人挑起了養(yǎng)育8個子女的重擔,當時8個子女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17歲,生活之艱難、壓力之沉重可想而知。但是她走過來了,而且走出了一段輝煌的人生。(未完待續(xù))
注:本文提到的斯烈為光復浙江革命軍中師長。
(作者系民建杭州市城建二支部會員、原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浙江公司常務副總)
我的祖輩世居浙江省諸暨縣,我的奶奶孫蘭貞即出身于清末諸暨首富孫采承家。她是孫家的大小姐,沒有纏過足,是一位有新思想且秉性賢淑,有文化、有德行的女性,自幼上家庭私塾,讀“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和《古文觀止》等,能文能書,是諸暨縣城內(nèi)有名的才女。深得其父孫采承的喜愛和重視,16歲就掌管了全家的鑰匙。
這一年,孫家聘請了一名外教叫周學濂,就是我的爺爺。爺爺在孫家做教協(xié)及家教,教授孫家團防武裝操練并兼家庭教師,在日常的工作、接觸中,兩人互相傾慕但一切都是地下活動狀態(tài)。拿我爺爺?shù)脑捳f他來孫家只不過是找個暫時的棲身之地,他還有更遠大的志向,但沒有想到在孫家他遇到了我奶奶,這個支持他一生事業(yè),并相伴一生的人生伴侶。他更不能想到的是在他過世以后,這個偉大的女性,將他們共同養(yǎng)育的八個子女全部送入共產(chǎn)黨的懷抱之中。
我的爺爺周學濂,字殖敏,在認識我奶奶之前已經(jīng)有一段非常經(jīng)歷。他出身于清末官吏人家,自小就讀于私塾,少年時期立志報國,因此投筆從戎,進入清末清政府開辦的浙江武備學堂學習軍事,浙江武備只有一期畢業(yè)生,爺爺以第三名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被保送赴日本留學。不料,去日途中,在天津生了一場大病無法成行,只好返回諸暨。
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秋瑾、王金發(fā)等正在長江、浙江一帶組織策劃會黨,準備武裝起義。受革命思潮影響,滿懷愛國熱情、意氣風發(fā)的爺爺認識了秋瑾、王金發(fā)等人,并受委托輾轉把奶奶介紹給他們認識。爺爺后來講秋謹、王金發(fā)到諸暨募集經(jīng)費就是沖著孫家這棵大樹來的。此后,我奶奶瞞著父親孫采承多次偷偷將孫家的金條銀元交到我爺爺手上,再由爺爺交至秋謹、王金發(fā)手中,用于革命行動。
秋謹就義后,我爺爺與奶奶的戀情暴露。孫家在查帳時發(fā)現(xiàn)少了很多金條銀元,孫采承大怒之下逐出了我爺爺,并將我奶奶關于一小間中。我爺爺?shù)眯藕笤谄湮鋫鋵W堂同學斯烈的相助下,與夜間將我奶奶接出,同奔上海。在革命黨人的幫助下,我爺爺奶奶住進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冠華里一幢樓房。此時,惱羞成怒的孫采承公開申明孫家從此與孫蘭貞斷絕一切關系。我爺爺奶奶的婚姻在清末民初諸暨這個縣城中開了自由戀愛之先河,一時傳為佳話。
1911年,我爺爺隨陳其美參加了光復上海的戰(zhàn)斗,他率一個營的兵力攻入了吳淞口,取得了吳淞口戰(zhàn)役的勝利。后又被光復后的浙江軍政府派去鎮(zhèn)海在“新報仁”軍艦上擔任艦長,鎮(zhèn)守于鎮(zhèn)海港。可惜就在他準備在“新報仁”艦長的崗位上為革命大展宏圖之時,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48歲。
爺爺去世后我奶奶年輕守寡,一人挑起了養(yǎng)育8個子女的重擔,當時8個子女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17歲,生活之艱難、壓力之沉重可想而知。但是她走過來了,而且走出了一段輝煌的人生。(未完待續(xù))
注:本文提到的斯烈為光復浙江革命軍中師長。
(作者系民建杭州市城建二支部會員、原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浙江公司常務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