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正當時
——政協委員縱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發布時間:2012-04-26 16:44:58
|
作者:
亟待文創產業破除瓶頸
□ 記者 鄭 銳
委 員:陳小平,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杭州市副市長
關鍵詞: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近年來,我省文化創意產業總量規模持續較快增長,但除杭州等少數地區外,不少地方黨委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認識和支持普遍不足。主要問題有:產業總量偏小,企業規模不大,產業集群尚未形成,產業鏈難以有效整合;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不足;高端的原創型人才和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等。
建議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省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制定全省統一的分類標準和統計口徑。將文化創意產業界定為信息服務、動漫游戲、設計服務、現代傳媒、藝術品、教育培訓、文化休閑旅游、文化會展八大門類。以杭州建設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為基礎,積極融入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使之成為我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引擎。
在資金投入上,擴大現有的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同時采取“國有資本為主,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的模式,設立省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盡快出臺《浙江省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及《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例》等有關政策法規,保障我省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
盼文化與科技互融互動
□ 記者 張丹丹
委 員:隗斌賢,省政協常委,省科協副主席
關鍵詞:科技文化
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文化發展中的引領與支持作用,培育創新文化,推動文化創新,讓文化與科技在融合互動中協調發展。
科學與文化同源,文化是靈魂,科技是血脈,科學是文化。文化發展離不開科學進步與創新。科技的發展以其獨特的方式增強了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時也對我們運用現代科技加快文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科技能催生新的文化業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水平。因此,進一步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互動是大勢所趨,也是客觀要求。
建議構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體系,將其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舉措。積極搭建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平臺,培育融合的項目與品牌,培養和引進創新型人才,不斷加強科技界的文化建設,提升文化界的科學精神與創新理念。
繁榮農村基層文化
□ 記者 鄭 銳
委 員:胡齊乾,省政協委員,民建臺州市委會副主委
關鍵詞:農村文化
當前,我省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與成效不容樂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許多鎮、村的文化站形同虛設,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農村文化,特色鮮明。可以根據各地的傳統習俗,大力開展“一鎮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成果的創建活動,挖掘自身潛力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團隊”、“特色文化家庭”,培育一批文化名鎮。
要加快鄉鎮、村公益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如文化站、居民體育健身工程、農村文化室、圖書館等,并充分發揮其功能。加大對農村業余文藝骨干的培養,有計劃地對農村文化干部進行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制度,杜絕農村文化干部“姓文不干文”、“專干不專用”的現象。
政府部門要多舉辦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多提供群眾普遍歡迎的文化服務,如端午節的劃龍舟比賽、重陽節的爬山比賽、春節的送春聯、舞龍活動等,只有把廣大農民發動起來,農村的基層文化才能繁榮。
公共文化為公眾
□ 記者 鄭 銳
委 員:徐海榮,省政協委員,杭州出版集團董事長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
在文化強省建設中,公共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只有公眾的文化覺醒,才能形成強大的文化建設氛圍,建設文化強省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目前,我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面臨著文化政策落實不夠、財政投入少、缺乏剛性、基礎設施利用率低、人才后繼乏力等問題。
當務之急是啟動“文化惠民”工程,實現文化的“化民”、“安民”、“樂民”功能。
“以文化民”是要充分發揮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引領教化功能,提高全社會的道德境界、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
“以文安民”是要以文化滋養民心,凝聚民心。文化安民工作重心在基層,在農村,關鍵在投入。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扶持鄉村文化事業發展。財政部門要統籌規劃,不斷提高公共財政用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比例。
“以文樂民”是要讓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緊扣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要提高對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把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周全考慮合理布局和配置,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設施不足甚至被擠占的現象。建立科學的綜合評價指標,改變單純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評價標準,建立包含文化建設在內的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激勵機制。
□ 記者 鄭 銳
委 員:陳小平,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杭州市副市長
關鍵詞: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近年來,我省文化創意產業總量規模持續較快增長,但除杭州等少數地區外,不少地方黨委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認識和支持普遍不足。主要問題有:產業總量偏小,企業規模不大,產業集群尚未形成,產業鏈難以有效整合;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不足;高端的原創型人才和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等。
建議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省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制定全省統一的分類標準和統計口徑。將文化創意產業界定為信息服務、動漫游戲、設計服務、現代傳媒、藝術品、教育培訓、文化休閑旅游、文化會展八大門類。以杭州建設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為基礎,積極融入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使之成為我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引擎。
在資金投入上,擴大現有的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同時采取“國有資本為主,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的模式,設立省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盡快出臺《浙江省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及《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例》等有關政策法規,保障我省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
盼文化與科技互融互動
□ 記者 張丹丹
委 員:隗斌賢,省政協常委,省科協副主席
關鍵詞:科技文化
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文化發展中的引領與支持作用,培育創新文化,推動文化創新,讓文化與科技在融合互動中協調發展。
科學與文化同源,文化是靈魂,科技是血脈,科學是文化。文化發展離不開科學進步與創新。科技的發展以其獨特的方式增強了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時也對我們運用現代科技加快文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科技能催生新的文化業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水平。因此,進一步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互動是大勢所趨,也是客觀要求。
建議構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體系,將其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舉措。積極搭建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平臺,培育融合的項目與品牌,培養和引進創新型人才,不斷加強科技界的文化建設,提升文化界的科學精神與創新理念。
繁榮農村基層文化
□ 記者 鄭 銳
委 員:胡齊乾,省政協委員,民建臺州市委會副主委
關鍵詞:農村文化
當前,我省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與成效不容樂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許多鎮、村的文化站形同虛設,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農村文化,特色鮮明。可以根據各地的傳統習俗,大力開展“一鎮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成果的創建活動,挖掘自身潛力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團隊”、“特色文化家庭”,培育一批文化名鎮。
要加快鄉鎮、村公益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如文化站、居民體育健身工程、農村文化室、圖書館等,并充分發揮其功能。加大對農村業余文藝骨干的培養,有計劃地對農村文化干部進行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制度,杜絕農村文化干部“姓文不干文”、“專干不專用”的現象。
政府部門要多舉辦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多提供群眾普遍歡迎的文化服務,如端午節的劃龍舟比賽、重陽節的爬山比賽、春節的送春聯、舞龍活動等,只有把廣大農民發動起來,農村的基層文化才能繁榮。
公共文化為公眾
□ 記者 鄭 銳
委 員:徐海榮,省政協委員,杭州出版集團董事長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
在文化強省建設中,公共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只有公眾的文化覺醒,才能形成強大的文化建設氛圍,建設文化強省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目前,我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面臨著文化政策落實不夠、財政投入少、缺乏剛性、基礎設施利用率低、人才后繼乏力等問題。
當務之急是啟動“文化惠民”工程,實現文化的“化民”、“安民”、“樂民”功能。
“以文化民”是要充分發揮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引領教化功能,提高全社會的道德境界、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
“以文安民”是要以文化滋養民心,凝聚民心。文化安民工作重心在基層,在農村,關鍵在投入。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扶持鄉村文化事業發展。財政部門要統籌規劃,不斷提高公共財政用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比例。
“以文樂民”是要讓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緊扣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要提高對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把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周全考慮合理布局和配置,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設施不足甚至被擠占的現象。建立科學的綜合評價指標,改變單純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評價標準,建立包含文化建設在內的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