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開發安徽農業資源
發布時間:2005-04-23 08:46:08
|
作者: 經濟日報2005-4-23
提起皖南,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黃山,想到西遞和宏村。
淳厚的民風民俗、優美的自然風光,這里每天都會吸引眾多來自國內外的游客紛沓而來。但在風光的背后,卻是山區人民面對貧困和落后的艱難和無奈。據不完全統計,皖南山區的歙縣目前仍有4萬絕對貧困人口和2.14萬低收入人口,同時歙縣還是安徽省30個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
安徽是個農業大省,農業資源的富饒正日益吸引著眾多浙江民營企業的廣泛關注。
浙江高恒集團董事長胡樟松在黃山考察農業項目時,深深地被古老的徽州歷史文化所打動。在當地政府的盛邀之下,胡樟松把棋子定到了歙縣鄭村,開始了在歙縣進行高科技苗圃建設和徽文化經營兩大產業的扶貧開發歷程。一個遠在浙江的民營企業和皖南歙縣從此結緣。
浙江高恒的這一扶貧項目受到了民建中央、民建浙江省委和民建安徽省委的高度重視。目前民建中央已將該項目列入民建中央社會服務部扶貧工作聯系點,并將對該項目的立項和實施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幫助。浙江高恒集團在歙縣的投資項目分為科技植物園、植物科研所、徽文化博覽園和新徽城文化商業中心四個項目,總投資約為11億元人民幣,力爭在皖南打造立足華東、面向全國、接軌世界的高科技苗木生產和徽文化經營兩大產業。
科技植物園將按照“政府扶持、企業投資、市場運作、實現多贏”的運作思路,依托當地資源優勢,運用科技手段,建成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高新種苗研發、科研成果產業化生產示范基地,可年產各類高新優質種苗600萬株,花卉20萬盆,新優特苗10萬株。
據了解,徽文化博覽園的建設,將填補黃山地區旅游市場的一大空白,彌補當前旅游產品參與體驗不足、整體服務配套不夠的缺點,樹立起徽州文化的新標桿,進一步推進黃山旅游產業的成線連片。預計這些項目在歙縣建成后,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占歙縣下崗人口的5.3%,極大地緩解項目所在地的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