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浙生:加快筍竹產業發展,實現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發布時間:2005-04-29 10:24:55
|
作者:
   一、現狀
我市竹林資源豐富,2004年,全市竹林面積為109.8萬畝,毛竹總立竹量達1.4億支,年采伐量達1670萬支,年產竹筍2.5萬噸,是我省的重點產竹區。 全市有竹加工企業1200余家,加工農戶約5000戶,竹產業總值14.5億元。主要產品有:竹膠板、竹炭、筍罐頭、竹涼席、竹工藝品等10大類400多個品種。竹產業已經成為我市的又一大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解決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了相關的旅游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系列行業的發展,是我市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二、問題
1、傳統經營意識,制約筍竹產業的發展。自筍竹兩用毛竹林推廣實施以來,我市的筍竹兩用林面積得以較快地發展,但仍有部分農民經營意識沒有轉變過來,原來以經營材用林為主的農戶,還是保持原有的經營模式。還有部分地區的農村一直以來以種植糧食為主,如龍游縣龍北地區的農民習慣于在開墾地上種植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在八十年代后期,逐步發展起柑桔種植。近幾年,該縣在“南竹北移”發展筍竹產業的號召下,也發展一些竹子,但由于毛竹林要8年后才初顯效益,周期長,見效慢,傳統經營意識一下難以改變,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竹產業的發展。
2、政府扶持政策持續性不夠、扶持力度不強。如龍游縣2000年出臺的筍用小徑竹種植和毛竹栽植扶持政策,補助標準分別為每畝補80元和60元,期限為三年,補助年限偏短,標準偏低,政策持續性不夠、力度不強,一定程度影響了農民筍竹種植的積極性。
3、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我市竹區的林區道路、采收便道相對滯后,有相當部分區域以人工背運為主,給竹產品的采收帶來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毛竹的采收成本。特別是在當前農村勞動力日趨老齡化,這個問題就更顯突出。
4、毛竹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竹加工業的發展,對原竹的需求日趨迫切。就龍游縣來說,2004年,全縣各類竹材加工企業共消耗原竹約1500萬支,今后需求量還將逐年增大,根據該縣現有資源存量,僅可供原竹800萬支左右,所缺的原料需向周邊地區求購。但由于近幾年周邊地區也在不斷加快竹加工業發展,對原竹外銷也都采取“地方保護政策”加以限制,這對龍游引進周邊地區原料相應增加了難度。同時,由于毛竹原料供不應求,收購價格攀升,加之竹農急功近利,違背竹子生長規律,提前過度采伐。二度以下毛竹使用大量的化肥,導致竹林立竹結構不合理,竹子“竹壁變薄,竹質變脆”,竹材質量下降,竹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5、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發展合作意識淡薄。當前,我市企業--農戶--基地之間缺乏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和有效的連接機制,農戶與企業的供求關系缺乏必要的協作和約束,因而農戶的原料生產與企業的產品生產極不穩定。各企業往往對內高價競爭原料,對外低價競爭客戶,形成無序惡性競爭現象。而在生產管理與常規技術上又互不交流,相互封鎖,嚴重影響著筍竹產業的發展。
6、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缺乏。一是部分竹木加工企業管理層文化層次不高,特別是規模較小的企業老板,一人身兼數職,因工作繁忙,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阻礙了企業的壯大;二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較為突出,不重視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引進,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三是平時不注重技術工人的培訓,特別是中間技術力量的培訓,認識不到位,擔心技術工人培訓后“跳槽”,無長遠的觀念,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壯大。
7、產業發展缺乏技術支撐體系。深加工比重太低,設備簡陋,加工工藝簡單、落后。企業不注重技術資金的投入,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不高,在加工工藝上未有新的突破。新產品的開發、研制等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建議
1、合理規劃,統籌發展。按照“工業立市與生態建設”的戰略目標,立足當前,放眼未來,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實現“規模化基地、國際化開放、產業化集聚、市場化推動”的戰略目標。從我市竹產業的發展實際出發,加快制定《衢州市竹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同時,盡快開發龍游“浙西大竹海”等森林旅游項目,充分利用竹海景觀生態優勢,抓緊項目包裝與招商引資,形成全市竹產業“一、二、三產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
2、加強扶持力度,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建議市、縣(市、區)政府建立健全各項優惠政策,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筍竹種植和低產林改造,用于發展竹林資源以及竹區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用于龍頭骨干企業技改貼息,用“四兩撥千斤”辦法促使我市的竹產業加快發展。
3、依托園區,打響品牌,推動產業集聚。依托龍游縣、衢江區竹木專業加工園區,充分發揮他們筍竹資源培育在全國影響力大的資源品牌優勢,竹膠板、竹炭、水煮筍等產品對外輻射面廣的加工品牌優勢,竹海綠色景觀開發潛力大的生態旅游品牌優勢,全面開展招商引資,推動我市竹產業的集聚。
4、注重科技,加強合作,提升產業層次。一是加強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合作,繼續聘請知名專家教授來我市指導、推廣現代高科技,提高竹資源的經營水平與綜合效益,提高筍竹加工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增加產品競爭力;二是分期分批組織相關部門(企業)領導或技術骨干,到科研院校進行業務培訓,以提高筍竹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三是創新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思維,通過由政府出面協調,籌劃企業聯合出資,在英特網上開通“阿里巴巴網站”,專設“竹產業信息庫”和“竹產業人才庫”等;四是配套制訂激勵科技投入的政策,對凡技術創新、設備創新、產品創新等產生巨大效益的個人或單位給予重獎;五是加強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建立竹林培育技術集成示范基地。
5、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建議市政府制訂有關發展筍竹產業各項制度,如:聯系工作制度、定期檢查制度、目標考核制度以及獎懲制度等。要把筍竹產業各項工作指標分解到各縣(市、區),納入市政府對各縣(市、區)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扎扎實實推進我市筍竹產業快速發展。
6、加強領導,優化服務,推進產業化進程。營造各級政府重視發展筍竹產業的氛圍,健全“領導聯系竹產業點”制度,推行“委派干部指導竹產業”制度。建議從市、縣(市、區)機關中選派部分干部到重點毛竹鄉鎮、骨干龍頭企業和產業協會,開展種植、加工、流通各環節的工作指導;選派部分干部到安吉、臨安等竹產業發達地區掛職,學習他們先進經驗;由政府出面,幫助加工企業到毛竹資源多、加工利用程度低的地區尋求資源,協助骨干龍頭企業在外建立原料基地或半成品基地。
7、充分發揮產業協會的作用。有效地發揮協會聯絡、交流、自律、展銷等服務職能,促進企業共享資源,充分發揮企業的團隊精神,提高企業市場聯合競爭力,促進全市筍竹產業走向“強中求大,大中保強”,實現企業、社會與政府三者“疊加效應”關系滿意化,有效提升竹產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該文是民建衢州市委會副主委李浙生代表民建衢州市委在市政協會議上的發言)
我市竹林資源豐富,2004年,全市竹林面積為109.8萬畝,毛竹總立竹量達1.4億支,年采伐量達1670萬支,年產竹筍2.5萬噸,是我省的重點產竹區。 全市有竹加工企業1200余家,加工農戶約5000戶,竹產業總值14.5億元。主要產品有:竹膠板、竹炭、筍罐頭、竹涼席、竹工藝品等10大類400多個品種。竹產業已經成為我市的又一大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解決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了相關的旅游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系列行業的發展,是我市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二、問題
1、傳統經營意識,制約筍竹產業的發展。自筍竹兩用毛竹林推廣實施以來,我市的筍竹兩用林面積得以較快地發展,但仍有部分農民經營意識沒有轉變過來,原來以經營材用林為主的農戶,還是保持原有的經營模式。還有部分地區的農村一直以來以種植糧食為主,如龍游縣龍北地區的農民習慣于在開墾地上種植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在八十年代后期,逐步發展起柑桔種植。近幾年,該縣在“南竹北移”發展筍竹產業的號召下,也發展一些竹子,但由于毛竹林要8年后才初顯效益,周期長,見效慢,傳統經營意識一下難以改變,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竹產業的發展。
2、政府扶持政策持續性不夠、扶持力度不強。如龍游縣2000年出臺的筍用小徑竹種植和毛竹栽植扶持政策,補助標準分別為每畝補80元和60元,期限為三年,補助年限偏短,標準偏低,政策持續性不夠、力度不強,一定程度影響了農民筍竹種植的積極性。
3、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我市竹區的林區道路、采收便道相對滯后,有相當部分區域以人工背運為主,給竹產品的采收帶來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毛竹的采收成本。特別是在當前農村勞動力日趨老齡化,這個問題就更顯突出。
4、毛竹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竹加工業的發展,對原竹的需求日趨迫切。就龍游縣來說,2004年,全縣各類竹材加工企業共消耗原竹約1500萬支,今后需求量還將逐年增大,根據該縣現有資源存量,僅可供原竹800萬支左右,所缺的原料需向周邊地區求購。但由于近幾年周邊地區也在不斷加快竹加工業發展,對原竹外銷也都采取“地方保護政策”加以限制,這對龍游引進周邊地區原料相應增加了難度。同時,由于毛竹原料供不應求,收購價格攀升,加之竹農急功近利,違背竹子生長規律,提前過度采伐。二度以下毛竹使用大量的化肥,導致竹林立竹結構不合理,竹子“竹壁變薄,竹質變脆”,竹材質量下降,竹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5、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發展合作意識淡薄。當前,我市企業--農戶--基地之間缺乏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和有效的連接機制,農戶與企業的供求關系缺乏必要的協作和約束,因而農戶的原料生產與企業的產品生產極不穩定。各企業往往對內高價競爭原料,對外低價競爭客戶,形成無序惡性競爭現象。而在生產管理與常規技術上又互不交流,相互封鎖,嚴重影響著筍竹產業的發展。
6、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缺乏。一是部分竹木加工企業管理層文化層次不高,特別是規模較小的企業老板,一人身兼數職,因工作繁忙,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阻礙了企業的壯大;二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較為突出,不重視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引進,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三是平時不注重技術工人的培訓,特別是中間技術力量的培訓,認識不到位,擔心技術工人培訓后“跳槽”,無長遠的觀念,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壯大。
7、產業發展缺乏技術支撐體系。深加工比重太低,設備簡陋,加工工藝簡單、落后。企業不注重技術資金的投入,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不高,在加工工藝上未有新的突破。新產品的開發、研制等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建議
1、合理規劃,統籌發展。按照“工業立市與生態建設”的戰略目標,立足當前,放眼未來,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實現“規模化基地、國際化開放、產業化集聚、市場化推動”的戰略目標。從我市竹產業的發展實際出發,加快制定《衢州市竹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同時,盡快開發龍游“浙西大竹海”等森林旅游項目,充分利用竹海景觀生態優勢,抓緊項目包裝與招商引資,形成全市竹產業“一、二、三產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
2、加強扶持力度,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建議市、縣(市、區)政府建立健全各項優惠政策,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筍竹種植和低產林改造,用于發展竹林資源以及竹區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用于龍頭骨干企業技改貼息,用“四兩撥千斤”辦法促使我市的竹產業加快發展。
3、依托園區,打響品牌,推動產業集聚。依托龍游縣、衢江區竹木專業加工園區,充分發揮他們筍竹資源培育在全國影響力大的資源品牌優勢,竹膠板、竹炭、水煮筍等產品對外輻射面廣的加工品牌優勢,竹海綠色景觀開發潛力大的生態旅游品牌優勢,全面開展招商引資,推動我市竹產業的集聚。
4、注重科技,加強合作,提升產業層次。一是加強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合作,繼續聘請知名專家教授來我市指導、推廣現代高科技,提高竹資源的經營水平與綜合效益,提高筍竹加工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增加產品競爭力;二是分期分批組織相關部門(企業)領導或技術骨干,到科研院校進行業務培訓,以提高筍竹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三是創新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思維,通過由政府出面協調,籌劃企業聯合出資,在英特網上開通“阿里巴巴網站”,專設“竹產業信息庫”和“竹產業人才庫”等;四是配套制訂激勵科技投入的政策,對凡技術創新、設備創新、產品創新等產生巨大效益的個人或單位給予重獎;五是加強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建立竹林培育技術集成示范基地。
5、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建議市政府制訂有關發展筍竹產業各項制度,如:聯系工作制度、定期檢查制度、目標考核制度以及獎懲制度等。要把筍竹產業各項工作指標分解到各縣(市、區),納入市政府對各縣(市、區)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扎扎實實推進我市筍竹產業快速發展。
6、加強領導,優化服務,推進產業化進程。營造各級政府重視發展筍竹產業的氛圍,健全“領導聯系竹產業點”制度,推行“委派干部指導竹產業”制度。建議從市、縣(市、區)機關中選派部分干部到重點毛竹鄉鎮、骨干龍頭企業和產業協會,開展種植、加工、流通各環節的工作指導;選派部分干部到安吉、臨安等竹產業發達地區掛職,學習他們先進經驗;由政府出面,幫助加工企業到毛竹資源多、加工利用程度低的地區尋求資源,協助骨干龍頭企業在外建立原料基地或半成品基地。
7、充分發揮產業協會的作用。有效地發揮協會聯絡、交流、自律、展銷等服務職能,促進企業共享資源,充分發揮企業的團隊精神,提高企業市場聯合競爭力,促進全市筍竹產業走向“強中求大,大中保強”,實現企業、社會與政府三者“疊加效應”關系滿意化,有效提升竹產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該文是民建衢州市委會副主委李浙生代表民建衢州市委在市政協會議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