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 提升我縣“農家樂”的品質和魅力
發布時間:2008-09-12 16:48:47
|
作者: 民建龍游縣總支部參政議政調研組,執筆:呂菊嵐
“農家樂”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新興產品之一,它不僅能夠擴大城市居民在農村的消費渠道,而且能夠促進農業勞動力在農村內部的轉移,帶動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增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總收入。近年來,隨著我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農家樂”也悄然興起,經營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村已經越來越成為受農民歡迎的增收致富新途徑。
一、我縣“農家樂”發展現狀
“農家樂”是以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依托,以觀光、休閑、度假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我縣“農家樂”旅游經過多年的培育與推廣,發展勢頭良好,正從零散發展推向全面發展,從單一服務推向綜合服務,從自發發展向有序推進轉變。目前已累計發展“農家樂”經營戶(點)83個,從業人員達324人,今年1至6月共接待縣內外游客28.76萬人,實現營業額676.2萬元。其中溪口鎮的合坑源、社陽鄉的大公殿、廟下鄉的曉溪、沐塵鄉的畬族山寨、士元鄉的林家鋪子、橫山鎮的儒大門等已逐漸成為頗具品牌特色的農家村,吸引著大批游客。
結合對“農家樂”發展情況的調查,我縣的“農家樂”從其服務功能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餐飲型。 一些農戶利用自家空閑的房屋,依托周圍良好的生態環境,興辦“農家樂”飯店,以加工自種蔬菜、自養禽類或野生魚等原汁原味農家菜為主要經營特色。這是目前“農家樂”最主要的一項經營活動,我縣大部分“農家樂”經營都為餐飲型。
二是觀光型。依托周邊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結合區域特色產業,以旅游觀光、親近自然或體育賽事活動為主要特色,以提供農家菜為服務基礎,為景區和賽事提供吃、住等配套功能,如廟下鄉的曉溪、社陽鄉的大公殿等。
三是民俗文化參與型。此類形式原主要以餐飲為主,為迎合市場需求,新增設了一些知識性項目和參與性節目,包括民俗風情表演、鮮果采摘、農具展示、諺語解說、野餐燒制、喂羊喂雞等,如沐塵鄉的畬族山寨。
四是休閑娛樂綜合型。此類旅游形式以農業產業化項目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以鄉村民俗(族)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為主要特色,集餐飲、觀光、休閑、娛樂、會務為一體,多功能全方位發展,如士元鄉的林家鋪子。
二、目前我縣“農家樂”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服務功能上看,我縣的“農家樂”類型已趨向多元化發展,但這些類型最主要的經營活動還是歸結在“吃”上,“住、游、玩、購”等功能比較欠缺,存在著分散、粗放、規模小、產品單一等問題,具體表現為:
1、經營無特色:大多數投資者還處于探索階段,經營特色不明顯,服務項目大同小異,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部分“農家樂”“味道”失真,吃的蔬菜、水果是從城里購買的,提供的飯菜與城市區別不大,缺乏“農”的特色和風格。在“農家樂”活動的設置上,也都比較單一,打電話預定”農家樂”,問其有何活動,答案基本都是“吃飯”、“打牌”、“爬山”,帶有參與性質的活動內容和農村文化元素太少,缺乏文化內涵較高的休閑項目,無法滿足游客對多種多樣的農業景觀、形形色色的鄉土文化及旅游購物、休閑娛樂、學習體驗等多種需求。
2、缺乏文化內涵:真正由“農家樂”提供的具有我縣濃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很少,大部分“農家樂”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對民俗文化挖掘不夠,“農”的特色、“家”的感覺、“樂”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缺少應有的旅游元素和文化內涵。部分鄉村旅游開發過多地依賴于自然資源,經營業主追求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對地方特色、民俗風情、人文內涵等要素不夠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家樂”對游客的吸引力。
3、產業附加值過低:與旅游產品單一化密切相關的,是“農家樂”旅游大多消費過低。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農家樂”不能給游客提供較為豐富的旅游產品,游客不樂意多掏腰包消費。而“住、游、玩、購”等功能的缺乏不能帶動產業鏈、服務鏈的延伸,產業附加值難以增長。
4、環保意識淡簿:隨著客流量、消費量的增加,生活垃圾數量也隨之增長,而農村的公共設施缺乏,農民環保意識不強,某些“農家樂”的污水、棄物隨處拋灑,風景區內生活垃圾、白色污染隨處可見,青山綠水在人的踐踏中逐漸褪色。正如明智之人所說:人們認識了這條河,就會開發利用這條河,也很快污染了這條河,最終可能報廢這條河。
三、充分挖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不斷提升“農家樂”的服務品質和文化魅力
透過我縣“農家樂”的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思考:“農家樂”是一個市民需求、農民受益、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如何讓“農家樂”市場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同時又克服大量低水平復制而帶來的潛在衰減問題,需要我們進行積極的探索。就目前我縣的發展情況而言,只有依托自有特色資源,加強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飲食文化等領域的內涵挖掘,才能改變“農家樂”旅游產品結構雷同、檔次偏低的狀況,逐漸形成區域特色明顯、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內涵豐富的發展格局,使 “農家樂”旅游真正朝著高起點、規范化、特色化的方向健康發展。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以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為靈魂,提高“農”的特色與品位。“農家樂”旅游要以自有特色提高吸引力,必須以“農”為根,突出農耕文化特色,遵循樸素、自然、協調的基本原則,最大程度地突出和保持原汁原味的農家風味。農民可以通過自家的良田、果園、庭院、魚塘、牧場等場地,利用風車、水車、犁耙耕耖這些農耕文明的標志性生產工具,展示農村風貌、農業生產過程、農民生活場景,凸顯農家風情和鄉村文化;在參與性項目上,可以設計簡單的農事、農活如瓜果蔬菜花卉采摘、手推石磨、苗木盤扎等,或以“領養+托管”的方式開辟種植園,讓游客參與到種植、采摘、收割或自己做農家飯等農家的日常生活中來;還可以專門給城市兒童創設一個自然、和諧、有趣的空間環境,滿足城市兒童親近自然、增長知識的需求。要遵照觀賞性和參與性并重,知識性與趣味性并重的原則,挖掘、整合農耕文化資源時,豐富游樂內容,提高“農家樂”的樂趣,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
二是傳承發揚民俗文化,充分體現民俗特色。鄉土文化是一個地方世代相傳,積習已久而形成的一個文化形態,它表現了這個地方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都市人對“農家樂”的追尋,除了一分自然環境外,還有民俗風情的吸引力。因此,要對我縣有特色的生活習俗、禮儀習俗、方言詞語、民間藝術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包裝;利用農家特色節日和農事活動,有計劃分步驟地策劃一些大型活動,如“三月三”、龍舟賽等;對我縣境內具有歷史韻味的牌坊、民居、農民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工具進行整修和保護,展示當地農村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開展唱新聞、舞龍獅、對山歌、講傳說等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以民俗風情吸引城市居民;宣揚尊老重賢的民俗傳統,吸引城市老人走進農戶家庭度假或養老,有效帶動當地“農家樂”的發展。
三是挖掘整合資源,提高飲食文化境界。“農家樂”的飲食要真正打出品牌,生態、美味、文化三大特色一個也不能少,所以需要挖掘、利用或創設文化因子,提高“農家樂”飲食文化境界。在菜名上可以結合民間傳說掌故,結合民俗民諺民謠民歌,結合當地自然風光等等,開發出一些富有特色的“農家樂”招牌菜,讓游客不僅品嘗到綠色、美味的農家菜肴,更能感受其獨特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可以結合農歷傳統佳節,把飲食習俗、農家小吃現場制作表演融入旅游過程,打年糕、包清明果、裹粽子、做凍糖等,現做現吃,時令吃食還可以作為旅游紀念品,吸引游客購買。
四是注重保護生態文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旅游、綠色旅游是現代旅游的發展潮流,“農家樂”旅游更應倡導關愛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和享受自然。以生態文化指導“農家樂”民俗旅游,一方面相關管理部門應充分考慮農村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減少和避免對旅游資源的重大破壞和農村環境的污染,促使農業旅游資源的再生,從而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另一方面經營者要根據生態文化的要求,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盡可能達到資源利用最充分,產出最多,廢物最少,環境污染最小,讓游客在翠竹環繞、綠樹成蔭、小溪潺流、魚塘碧波的綠色生態環境中流連忘返,既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的愿望,又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總之,“農家樂”產業在注重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規范管理的同時,更應注重特色文化內涵的挖掘與保護,促進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和諧文化的建設。在挖掘特色文化的基礎上,突出“吃、住、游、購、娛”五大功能,相應開發“庭院式農家樂”、“莊園式農家樂”、“生態型農家樂”和“參與式農家樂”等不同風格的特色套餐,不斷提升 “農家樂”的服務品質和文化魅力,從而實現我縣“農家樂”規范化、特色化、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