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及其教育對策
發布時間:2008-09-19 10:36:11
|
作者: 民建龍游縣總支部參政議政調研組,執筆:張秀峰
一、概要
為全面、真實了解中學生朋友的思想狀況,給予廣大中學生提供更為寬松、人文的教育環境,且更好地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相關借鑒作用,特進行了此次問卷調查。我們于2008年7月至8月,對我縣的部分初中生、高中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調查。
據統計,被調查者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其中團員占96%,群眾占4%。本次調查雖然在有些環節上做得不夠完善,但本著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態度,盡可能的使調查情況能真實地反映出我縣中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思想狀況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思想狀況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思想狀況成因
4、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問卷內容涵蓋理想信念狀況、文明道德狀況、學習生活狀況、情感交往狀況、對德育工作的評價和建議五個方面。逐個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問卷有效率達到100%。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通過調查研究,對我縣中學生的思想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整體情況是好的,其主流是健康的,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情況也是正常的,中學生的思想狀況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表現在以下多方面:
1、大多數中學生基本人生價值觀是健康的。大多數的學生都重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都希望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事業有成的人,否定社會上的“拜金主義”。在回答“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什么”時,28%的人選擇“對社會的貢獻”,32%的人選擇“人格高尚”,16%的人選擇“事業是否轟烈”,8%的人選“金錢的多少”。其次,個人幸福觀基本正確。52%的學生認為家庭美滿的人生是最幸福的,44%的人認為事業成功的人生是最幸福的。反映出學生對自己人生的選擇和判斷是比較趨于現實化。
2、當代中學生都有一定的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判斷基本正確,傳統道德影響仍然有著較大的優勢,向先進個人學習的態度端正,社會責任感較強。如洪戰輝的精神給了學生們很大的激勵,大家都對社會多些關愛,對困難多些頑強,對事業多些執著,那社會就會很美好。在回答“對攜妹求學的洪戰輝的事跡看法”時,76%的人選擇“高尚的行為,值得提倡,值得學習”。
3、大多數中學生的誠信狀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反對社會上不誠信的現象。誠信是最寶貴的美德,是取信于人的根本,對于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回答“應該怎樣講誠信”時,68%的人選擇“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講究誠信”。對社會的誠信評價也是比較高的,這有利社會誠信的進步,60%的人認為現在大多數人還是講誠信的。
4、維權意識比以前有明顯的提高,維權能力不斷增強,從被動維權變成主動維權。在回答“如果遭遇別人對你的不誠信”時,88%的人選擇“據理力爭,保護自己正當權益”,12%選擇“自認倒霉,下回注意”。
5、當別人遭遇不幸時,多數學生能積極倡導和踐行助人為樂的社會風尚,關心體貼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時候,能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和照顧。有60%的人表示見到別人遭遇不幸時會感到同情并予以幫助。在回答“如果你的一個同學家境貧寒,你會怎么做”時,84%的人選擇“主動幫助他”。當面對自己家境貧寒時也能坦誠面對,表明同學們普遍認為后天的努力可以改變先天的不足。在回答“如果你的家境貧寒,你會怎么做”時,96%的人選擇坦誠承認,只有4%的人選擇“不對任何人講”。
6、大多數學生主張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當發生矛盾時會主動道歉,懂得同學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性;懂得關心別人、將心比心的人際交往常識;促進同學團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在回答“在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會怎么做”時,60%的人選擇“主動道歉,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28%的人選擇“等待對方主動道歉,重歸于好”。
7、大多數學生的人際交往沒有障礙,能夠和諧處人,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難、促進事業的成功,并實現人生價值,對于大學生來講人際關系是到社會走的第一步。88%的人表示人際關系較和諧,偶爾出現的矛盾可以自己解決。12%的人表示性格內向,不善交往,人際關系一般。
8、絕大多數學生打擊后能盡快調整心態,恢復正常,可見心理承受素質較強。在回答“用多長時間從打擊中恢復”時,84%的人選擇“少于一個月”,16%的人選擇“一個月到六個月”。
9、是非觀念有所增強,是非標準較清晰,有著積極的生活態度。在對命運的看法上,60%的人認為命運是靠自己掌握的。    (二)通過調查,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些問題是比較嚴重的,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1、中學生對社會的道德狀況存在著較多的困惑和疑慮,從而導致中學生道德判斷的偏頗。對當前社會文明修養現狀的滿意程度較低,60%的人覺得一般。60%的人認為中國20來年的改革開放后雖然物質生活豐富,但人們的精神家園空虛,人們的責任心下降。在回答“競爭必然導致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時,52%的人表示基本同意。這些反映出中學生對社會的基本評價已經降到了較低的水平,這將直接影響中學生道德行為的選擇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2、對學校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滿意程度很低,滿意率僅占12%,52%的人對目前學校開設的政治課表示毫無具體實踐性和實際意義,應當停止。
3、自我中心意識比較突出,行為動機較趨于實際。比如看到有人不講公德時,40%的人表示如果關系自己利益就指出。在對待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在回答“如何看待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的關系”,36%的學生選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64%的學生選擇“個人利益得到最大滿足的同時滿足集體、國家利益”。當然,這里不可回避的是當代中學生的利益判斷有著較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
4、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者聯系不夠緊密。主要反映在:理性認識基本明確,行為選擇往往以自身的厲害關系為準則。比如在道德傾向較明顯的特定問題“(發現同學違反校規怎么做)”時,92%的人選擇“泰然處之”,4%的人選擇“上前阻止”,4%的人選擇“主動報告”。 
5、入團動機不大端正,個人的意圖較明顯,對團的工作不夠熱情,缺乏入團的服務意識,團隊意識,國家意識,在回答“入團動機是什么”時,8%的人選擇“信仰共產主義,個人人生追求”,24%的人選擇“愿意更好地為同學服務”,31%的人選擇“把它當成是一種榮譽的標志”,37%的人選“為個人發展獲取資本”。
6、較少主動關注科學發展新動態,科學意識不為突出。20%的人選擇“關注”,80%的人選擇“偶爾了解一下,不會主動查詢相關信息”。
7、在與父母溝通方面,68%的人表示偶爾溝通,20%的人表示經常溝通,12%的人表示不溝通。當有煩惱和痛苦想與人傾訴時會找誰,92%的人表示會找好朋友、老鄉或同學,8%的人表示誰也不找。可見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良好的溝通和諧的家庭氛圍、親密無間的相處、言傳與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學生們還是愿意和同齡人交流溝通,這是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的不足。
三、成因分析
面對調查結果所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和當前中學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現象,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一些原因:
(一)學校德育方式的問題
社會的不斷變革,為學校德育工作開辟了途徑,同時也需要學校德育工作不斷革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雖然中學在全面踐行德育新理念,不斷探索新方法,但是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的脫節的現狀依然未改變。這種現狀不僅影響教育和諧,甚至于會成為激發社會矛盾的因素。 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兩方面:
1、德育大環境不好。大環境主要是社會,社會因素中固然有積極因素,消極因素,但相比較而言,消極因素的誘惑力似乎要比積極因素大得多。普遍學校德育脫離社會現實,學校應該及時有效地吸收社會現實中積極的目標和價值取向,貼近現實生活,使德育具有時代性,增強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2、學校重智育輕德育。主要是由于現實社會生活狀況所面對的就業等問題。學校過分地強調考試的功能,使得教育內容的片面化。從調查中可以看到,中學生的最大壓力是學習壓力(68%)。
(二)學校、社會、家庭的相互配合問題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江澤民總書記兩次提到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各個方面一起來關心支持教育事業。三者相互推讓責任的現象普遍,不能要求三者達到統一的標準,但對下一代的責任心是相同的。然而教師表達的是學校的要求,家長傳授的是自己的經驗,社會給與的又是另一種信息,結果讓學生迷茫,品德下降。
四、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德育理論研究
要加強德育理論研究,更新德育觀念,注重構建體現時代精神,適合學校的現代德育理論。學校德育工作要做好,關鍵一環是要有科學的德育理論作指導。
(二)加強學校與社會、家庭的聯系
要使三者保持經常的信息傳輸,互通情報,各負其責,共擔重任。有必要重新甚是傳統教育中的這種關系及其功能、形式。
(三)師德建設上下功夫
在調查中,有72%的學生認為樹立健康向上的品德最好是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學校進行的,各位教師的思想觀念和自身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敗,因而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思想觀念,拋去過去那種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進一步端正辦學知道思想,教書育人,正確處理德育與智育的關系。為人師表,樹立自身形象,言傳身教從教育者做起。
(四)開展有教育意義的、創新的德育活動
首先,要對開展的德育活動進行廣泛選創,提高認識。其次,創新其活動的形式,樹立典型。最后,要總結經驗,及時推廣。把傳統的德育學科課程轉變成德育活動課程,要具有實踐性,學生主體性,經驗的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