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革命圣地,尋訪紅色記憶
發布時間:2011-10-31 15:45:31
|
作者: 朱曉君
西柏坡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西柏坡,但是西柏坡是啥樣的,一直沒有機緣去見識它的真相,10月15日,終于,我有了這樣的機會,能夠讓我走進西柏坡,去看、去摸、去感受……
西柏坡位于平山縣境內,距石家莊市80公里,是一個松柏蒼翠,風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一位教書先生把“卜”改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
這里曾經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政治環境好,從而被我們的黨中央看中,成為“理想的總指揮部”,周恩來稱為“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1947年5月,以劉少奇、朱德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進駐西柏坡。在這里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布并實施了《中國土地法大綱》。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在此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遷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貢獻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當我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踏入到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人的簡陋房屋時,偉人氣息彌漫在四周,仿佛還能聽見他們激烈的討論聲,我仔細的聆聽著;穿過拓寬過的防空洞,敵人的飛機似乎依然在頭頂轟炸,緊張之情油然而生;坐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場,我全身的熱血都沸騰了,這里,就是這里,“兩個務必”誕生于此……看偉人的故居、勞動、作戰室,只是和偉人簡單的接觸,走到西柏坡紀念館,依次參觀了每一個展廳,首先是序廳:“光榮的平山”。這里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平山的光榮歷史。然后是一、二展廳:“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最后一個展廳:“歷史不會忘記”。展出了現在各級黨、政、軍領導及社會名人等參觀西柏坡的歷史照片,今天,我們也來到了這里,這里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物品都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有慘痛的經驗教訓,但更多的是我們先輩們的勇氣、智慧和民族精神。
靜謐的山村背倚青山,湛藍的滹沱河從容流淌,今日柏坡,陽光還是那么明媚,山風依舊那么清爽,每一位來圣地參觀的游客,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代偉人的身姿,耳邊回響的是總書記的諄諄告誡,時刻謹記的是我們肩負著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建設偉大祖國的重任。
冉莊
冉莊,也許大家都不那么熟悉,如果不是那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地道戰》,冉莊或許永遠都不會走進人們的記憶。10月15日,我們慕名來到了這里,先參觀冉莊地道戰陳列館,展廳占地面積980平方米,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過的鎬、鐵锨、轆轤和照明燈;民兵集合、作戰使用過的銅鑼、軍號、牛角號;士兵工廠制作的土槍、土炮、翻火子彈及使用過的工具;烈士遺物、遺詩、資料、照片、獎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到,回憶當年的戰爭史,感受當年抗日軍民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據陳列館講解員介紹,在抗日戰和解放戰爭中,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配合武工隊、八路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人,曾榮獲“地道戰模范村”稱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此聶榮臻、楊成武、呂正操等老一輩共產黨給予了高度評價。
當我們貓腰走進髖0.7-0.8米,高1.5-1.7米的地道時,才真正體驗到地道的復雜,如果沒有講解員的帶領,還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呢。地道里,指揮部、休息室、儲糧室一一真實的浮現在眼前。而地道口在哪兒呢?墻壁、地面、灶臺、衣柜等等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都有,而且如果講解員不提醒,我們還真發現不了呢。當走到懸掛報警鐘的古槐時,樹已枯,枝葉全無,樹干用水泥撐著,用鐵圈箍著;盡管那口鐵鐘也只是當年的復制品,但這并不妨礙人們把它視為冉莊的標志。在這里,現實與電影進行了交匯,我仿佛置身在當年,鐘聲總在耳邊回蕩,槍聲不停、炮聲不絕,飛機的轟鳴聲時刻來襲……而腳下,一群可愛的人用自己的雙手,挖土、定位,地道在延長,地道在交錯……
白洋淀
一部《小兵張嘎》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白洋淀,而讀書時期,孫犁老先生筆下的白洋淀更加的讓人向往,當它真的映入眼簾時,或許來自江南水鄉的我們,不是很震驚,但是在冀中平原則要另眼相看了。白洋淀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現有大小淀泊143 個,其中以白洋淀、燒車淀、羊角淀等較大,總稱白洋淀,面積336平方千米。水產資源豐富,淡水魚有50多種,并以大面積的蘆葦蕩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淀而聞名,素有華北明珠之稱。
我們去的時候,多樣的荷花基本上都已經殘了,但是有一種東西是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枯殘的,那就是我們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地區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利用河湖港叉開展游擊戰爭,威震敵膽;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兵張嘎也是在白洋淀與日軍進行斗爭并成長起來的;就連婦女代表水生嫂也在白洋淀這個有著革命傳統地方關心國家興亡,最終投身抗日洪流。
這一路,雖然沒有見識到河北秋天的艷麗美景,也沒有見識到當地獨特的人土風俗,但是映入腦海中的每張圖片都讓我的熱血沸騰著,這一路,我收獲著許許多多人用生命譜寫的紅色故事,用熱血印染的紅色記憶,那是民族精神的血脈,紅色中沉淀的是堅韌、智慧、奉獻、理想,承載的是希望與未來。抽點時間,找點空閑,到紅色圣地走一走,聽聽那過去的故事,或許你會更容易體會什么叫幸福,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信念。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西柏坡,但是西柏坡是啥樣的,一直沒有機緣去見識它的真相,10月15日,終于,我有了這樣的機會,能夠讓我走進西柏坡,去看、去摸、去感受……
西柏坡位于平山縣境內,距石家莊市80公里,是一個松柏蒼翠,風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一位教書先生把“卜”改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
這里曾經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政治環境好,從而被我們的黨中央看中,成為“理想的總指揮部”,周恩來稱為“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1947年5月,以劉少奇、朱德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進駐西柏坡。在這里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布并實施了《中國土地法大綱》。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在此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遷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貢獻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當我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踏入到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人的簡陋房屋時,偉人氣息彌漫在四周,仿佛還能聽見他們激烈的討論聲,我仔細的聆聽著;穿過拓寬過的防空洞,敵人的飛機似乎依然在頭頂轟炸,緊張之情油然而生;坐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場,我全身的熱血都沸騰了,這里,就是這里,“兩個務必”誕生于此……看偉人的故居、勞動、作戰室,只是和偉人簡單的接觸,走到西柏坡紀念館,依次參觀了每一個展廳,首先是序廳:“光榮的平山”。這里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平山的光榮歷史。然后是一、二展廳:“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最后一個展廳:“歷史不會忘記”。展出了現在各級黨、政、軍領導及社會名人等參觀西柏坡的歷史照片,今天,我們也來到了這里,這里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物品都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有慘痛的經驗教訓,但更多的是我們先輩們的勇氣、智慧和民族精神。
靜謐的山村背倚青山,湛藍的滹沱河從容流淌,今日柏坡,陽光還是那么明媚,山風依舊那么清爽,每一位來圣地參觀的游客,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代偉人的身姿,耳邊回響的是總書記的諄諄告誡,時刻謹記的是我們肩負著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建設偉大祖國的重任。
冉莊
冉莊,也許大家都不那么熟悉,如果不是那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地道戰》,冉莊或許永遠都不會走進人們的記憶。10月15日,我們慕名來到了這里,先參觀冉莊地道戰陳列館,展廳占地面積980平方米,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過的鎬、鐵锨、轆轤和照明燈;民兵集合、作戰使用過的銅鑼、軍號、牛角號;士兵工廠制作的土槍、土炮、翻火子彈及使用過的工具;烈士遺物、遺詩、資料、照片、獎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到,回憶當年的戰爭史,感受當年抗日軍民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據陳列館講解員介紹,在抗日戰和解放戰爭中,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配合武工隊、八路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人,曾榮獲“地道戰模范村”稱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此聶榮臻、楊成武、呂正操等老一輩共產黨給予了高度評價。
當我們貓腰走進髖0.7-0.8米,高1.5-1.7米的地道時,才真正體驗到地道的復雜,如果沒有講解員的帶領,還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呢。地道里,指揮部、休息室、儲糧室一一真實的浮現在眼前。而地道口在哪兒呢?墻壁、地面、灶臺、衣柜等等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都有,而且如果講解員不提醒,我們還真發現不了呢。當走到懸掛報警鐘的古槐時,樹已枯,枝葉全無,樹干用水泥撐著,用鐵圈箍著;盡管那口鐵鐘也只是當年的復制品,但這并不妨礙人們把它視為冉莊的標志。在這里,現實與電影進行了交匯,我仿佛置身在當年,鐘聲總在耳邊回蕩,槍聲不停、炮聲不絕,飛機的轟鳴聲時刻來襲……而腳下,一群可愛的人用自己的雙手,挖土、定位,地道在延長,地道在交錯……
白洋淀
一部《小兵張嘎》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白洋淀,而讀書時期,孫犁老先生筆下的白洋淀更加的讓人向往,當它真的映入眼簾時,或許來自江南水鄉的我們,不是很震驚,但是在冀中平原則要另眼相看了。白洋淀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現有大小淀泊143 個,其中以白洋淀、燒車淀、羊角淀等較大,總稱白洋淀,面積336平方千米。水產資源豐富,淡水魚有50多種,并以大面積的蘆葦蕩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淀而聞名,素有華北明珠之稱。
我們去的時候,多樣的荷花基本上都已經殘了,但是有一種東西是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枯殘的,那就是我們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地區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利用河湖港叉開展游擊戰爭,威震敵膽;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兵張嘎也是在白洋淀與日軍進行斗爭并成長起來的;就連婦女代表水生嫂也在白洋淀這個有著革命傳統地方關心國家興亡,最終投身抗日洪流。
這一路,雖然沒有見識到河北秋天的艷麗美景,也沒有見識到當地獨特的人土風俗,但是映入腦海中的每張圖片都讓我的熱血沸騰著,這一路,我收獲著許許多多人用生命譜寫的紅色故事,用熱血印染的紅色記憶,那是民族精神的血脈,紅色中沉淀的是堅韌、智慧、奉獻、理想,承載的是希望與未來。抽點時間,找點空閑,到紅色圣地走一走,聽聽那過去的故事,或許你會更容易體會什么叫幸福,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信念。